【讲义文稿】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对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探索人类历史和现实社会的过程中有意识建构的理论,虽然在其理论体系中并没有关于共同体的一般性解释和系统性论述,但它却是解码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未来理想社会的发展形态及价值依归等方面理论的重要范畴。2019年3月,A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这成为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根本遵循。挖掘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德育意蕴,并阐明在其指导下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实践逻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真正共同体: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德育意蕴
遵循人类社会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逻辑,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人的规定性并非是抽象或臆想的人而是现实社会活动着的人:“现实的人”不仅是从事着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并在活动中产生复杂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生命存在物,同时它还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类存在物。在目标建构上,马克思以人的解放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宏观构想。其中,人的解放是建基于社会共同体而非政治共同体中共同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之上的人类和个人的双重解放,它的根本目标是实现“自由人的联合”,并使得共同体中的个体在共同体的发展进步中实现自身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不仅如此,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真正共同体中,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实现了协调统一,个体之间在交往实践中所形成的满足个人发展要求的共同体的共同利益消融了传统共同体中不同利益间的对抗冲突,强制分工与异化劳动让位于自觉分工和联合劳动,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矛盾在分工与协作中得以解决。
作为塑造社会角色的道德社会化活动,德育贯穿于我国大中小学各个阶段的教育过程,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体系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共同体中德育诸要素的统一性而言,学校德育共同体的意义建构必须在个人成长的复杂社会关系中超越多样性,建构共同感,这决定了德育对于现代国家塑造的重要价值。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对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揭示,为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直接的理念指引和方法论指导。从社会维度看,学校德育共同体的各要素之间必须形成良好的协同联动效应,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相结合,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凝练共同体的存在价值,营造一个德育与社会之间双向互动的生命有机体;从个人的维度看,现代社会的交往实践异化与劳动异化制约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统一的民族文化传统、道德信仰和价值观是共同体中的个人超越狭隘的特殊利益观念和避免落入虚无主义窠臼的强大精神纽带,它同时彰显出人的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
二、德育共同体: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实践逻辑
(一)以“现实的学生”作为逻辑与现实起点
对现实的人及其生存状态的关注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更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前提和出发点。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1〕,而“现实的个人”正是在共同体的交往实践中形成了人的本质。作为交往实践活动之一,大中小学的德育活动同样是在主体间相互交往中展开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体间性活动构成了当代德育的本质性活动。伴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不同学段学生的主体意识都在不断提升,追求个性张扬和多元价值的主体特征则要求学校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在道德认识与情感的培育、道德行为与习惯的养成及道德品质的形塑等方面不断提升对现实的学生的主体性认识。
(二)以共同体真正的共同利益为价值诉求
马克思认为,“全部历史中‘普遍利益都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创造的……两者的对立关系只存在于表面,而非实质性关系,因为这里所说的‘普遍的利益从本质上来看往往是由私人利益所产生的,因此,它的存在与私人利益两者是并生共存的关系,而非绝对的对立关系,这种关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不断重复着消灭与产生的循环。”〔2〕在生产力高度发达、重建个人所有制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真正共同体中,共同体的共同利益与个人利益具有一致性,对共同利益的价值诉求则构成了共同体形成的内在驱动力。作为发展的活的有机体,在共同体生产与生活的交往实践中所形成的道德准则同样必须解决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问题。学校是社会生活中制度化教育系统的核心机构,是对学生这一德育对象进行系统化德育教化的基本单位,从受教育个体的生命成长规律来看,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阶段,个体都是在学校这一德育教化的共同体中濡化着与共同体相一致的伦理道德追求,学校德育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也是在共同德育目标的引导下将德育对象的德性养成与共同体的发展要求相结合继而实现个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101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