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专题学习研讨班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研讨班确定的发言主题,结合全市文旅工作实际,我谈几点浅见,以供大家参考。
一、深刻把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意义,增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政治自觉
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国之大者”。2022年10月,***总书记在考察河南省安阳市时首次提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概念。2023年6月2日,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再次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并深刻阐述和概括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2023年6月7日,总书记在致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的贺信中再次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传统文明基础上创新发展的现代文明,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总书记对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做了深入阐述。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革故鼎新的创新性决定了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包容性前提下的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明对人类其他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文明对文明交流互鉴的不懈追求。五大特性彼此融通互促,共同造就了独特的中华文明。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为中华文明现代形态建构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党践行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党,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提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扎根于中华文明之后愈加绽放出真理光芒,这是党领导下的又一次思想解放。***总书记关于“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论断,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揭示了我们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掌握了思想主动和文化主动,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动能。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世界各国发展史充分表明,人类的进步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和文明的指引;没有历史传统作为依托,文明难以为继,现代化难以成功。中国是文明古国,又是一个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代文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文明新形态。***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关于中华文明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体现民族性、时代性,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的文化使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内涵要义,体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旅担当
***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结合”的基本前提是彼此契合,要达到的目标是互相成就,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与魂的“结合”,是始终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性的“结合”,是秉持开放包容、充满活力自信的结合。***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特别是对“第二个结合”的重要阐释站位高远、指向明确,不仅指明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总体方向,也为进一步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全国文化和旅游界引发热烈反响。
我市作为全省乃至全国传统文化遗存最丰富、现代城市生活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近年来在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方面主动探索、先行先试,打造了古城保护的我市模式。***总书记在考察我市时给予了充分肯定:“我市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更加坚定了我市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当好“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市域“排头兵”的目标追求。
坚持守正创新,建立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市有着2500多年历史,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同时又是制造业强市。面对保护传统文化与推进现代发展的重大课题,我市坚持先行先试、勇探新路,辩证把握好“变”与“不变”尺度,走出了新形势下名城保护发展新路径。近年来,出台我市首部古城保护领域法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强化规划引领与顶层设计;启动古城保护更新“伙伴”,“一宅一策”制定“伙伴”,唐寅故居、桃园、苏肇冰故居、隆庆别院等首批18个“伙伴计划”上线亮相,古建老宅被有效“激活”,焕发新生;细致梳理x区283处可活化利用古建老宅,67处直管公房文控保建筑保护修缮全面启动;启动实施“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对老街区、老街坊、老建筑进行数字化建模,推动古城空间数字化建设,加快打造“数字孪生古城”,推动古城有机更新;实施净美街巷、沿街立面修复工程,因“巷”制宜留住古城面貌肌理;历时15年恢复被填埋近半个世纪的中张家巷河,彰显了古城保护的强大决心。用守正保护的正气、创新利用的锐气,开启了我市古城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的辩证统一、良性循环之路。
坚持旅游带动,高质量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旅游作为人的异地体验活动,既是文化习得方式,也是文化生产方式,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近年来,我市用文化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102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