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代表在政协全会上发言材料汇编(10篇)
目录
1.加快推进xx农业农村现代化(民革xx市委会主委) 2
2.积极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民盟xx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4
3.打造“新型储能之都”(民建xx市委会主委) 6
4.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支撑作用(民进xx市委会主委) 8
5.为社区养老注入新活力(农工党xx市委会主委) 10
6.打造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地(致公党xx市委会主委) 12
7.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链优化升级(九三学社xx市委会主委) 14
8.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台盟xx市委会副主委) 16
9.为民企发展营造公平公正法治环境(工商业联合会主席) 18
10.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无党派人士代表) 20
加快推进xx农业农村现代化(民革xx市委会主委)
近年来,xx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步伐,与“在全省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中当好排头兵”的要求相比尚有差距。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该在聚焦重点、突出特色上下功夫。为此建议:
大力发展科技农业,努力打造“精准农业港”。着力完善现代科技装备体系、农技推广体系,推广使用北斗定位播种机、植保无人机、联合收割机等并扩大应用范围和场景,开展耕地质量、农业节水、设施农业、园艺机械等关键环节技术攻关,探索建设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努力打造“绿色农业之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高标准建设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研发平台,健全城乡一体化垃圾治理体系,大力发展质量农业,建设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大基地,实施良田强基、良种赋能、良技示范工程。深入实施保护性耕作、黑土地保护项目,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追溯机制,推进“两品一标”认证;建立育种创新体系,发展特色化种植、标准化养殖、打造生态化渔业、突破林下产业、发展设施农业、培育微生物产业。打造龙头企业“新雁阵”,制定农业品牌建设专项奖励资金,创响一批“珍稀牌”“工艺牌”“文化牌”等乡土产品品牌,建立市级农产品知名品牌目录制度,推动xx农业品牌数字化、品牌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转型升级。
积极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民盟xx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未来产业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产业,xx应立足新发展格局,把握“赛道”切换,积极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塑造未来竞争新优势。为此建议:
伴随前沿技术迭代升级和发展,尽早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行动方案,分步实施、梯次培育。依托本地重要科创平台和研发机构建立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对识别出的颠覆性技术或项目,推动项目落地转化。激励高校院所和科技企业引领我市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领域实现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抓好技术供需对接,探索构建鼓励创新、弹性包容的未来产业产品和服务市场准入与监管制度,营造宽容审慎、敢闯敢试的未来产业发展环境。以辽宁材料实验室、辽宁辽河实验室等建设为契机,开展全方位主动服务与深度合作,实现“科”“产”融合。设立未来产业投资基金,着重培育一批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支持一批“老字号”“原字号”企业升级改造为高新技术企业,聚焦“投小投早投硬科技”,引导各类政府产业投资基金对未来产业领域创新型企业耐心投、放心投。建立战略咨询专家团队,编制科技预见报告,及时发布未来产业发展指引,避免产业重复投资,造成新的资源浪费。
打造“新型储能之都”(民建xx市委会主委)
xx新型储能产业基础较好,初步形成了新型储能装备制造及配套关键核心部件制造企业集聚发展态势,具备打造门类齐全、体系完备、具备很强市场竞争力和行业稳定性的“新型储能之都”基础。但对标国内先进地区仍存在差距,为此建议:
强引领,以打造“新型储能之都”为定位,编制我市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储能产业发展和推广协调工作机制,在构建新型储能有序发展体制机制方面积极开拓创新、先行先试,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重培育,通过重大项目建设带动重点企业发展,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打造新型储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聚攻关,积极开展新型储能关键技术研发,加速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推动产学研用各环节有机融合,加快新型储能产业创新成果转化。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动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拓应用,加快发展电源侧新型储能,推进新能源项目配套建设集中式新型储能电站,构建电源出力特性与负荷特性匹配的友好型电源集群。有序发展电网侧新型储能,合理布局电网侧新型储能电站。灵活发展用户侧新型储能,推动开展冷、热、电、储综合能源服务。拓展新型储能与其他领域结合的业态范围,支持构建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网络、电池租赁等新型储能生态体系,鼓励在新能源汽车换电站和超级快充站配置储能设施。
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支撑作用(民进xx市委会主委)
加强xx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为更好地服务xx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此建议:
聚焦教育发展,确保培养高素质人才。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对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围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打造“安全、健康、乐学、成长”的教育场景。优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聚能科技进步,有效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科普大格局。加快科教融汇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强化高校科技成果源头供给,提升高校成果供给质量和转化率。统筹推进创新空间、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建设,有效培育创新文化发展,让领军人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106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