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党建评论汇编(13篇)
目录
1.高手在民间 2
2.在更高层次上开展文明对话 6
3.强化应急担当 坚守安全底线 扎实做好新时代安全应急工作 11
4.始终坚守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初心 20
5.增强领导干部的抗打压能力 23
6.像焦裕禄那样解决问题 27
7.打造人才创新“生态链” 31
8.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33
9.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37
10.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 44
11.将严管厚爱要求贯穿干事创业始终 47
12.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 50
13.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55
高手在民间
发表时间:2023-03-22
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中外记者会上谈到自己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他还感慨地说,“高手在民间”。
“高手”一词,这里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有着较强工作能力或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抓好地方的各项工作,少不了各方面高手的建言献策;破解战场上和军事斗争准备工作中的各类问题,来自基层的高手们,也往往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如,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志愿军战士长期吃不到蔬菜,加之基本昼伏夜出,很少见阳光,导致一些官兵缺乏维生素,得了夜盲症。为解决这一难题,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广泛搜集办法,后来从一线官兵那里了解到当地人治疗夜盲症的两个土法子:一个是煮马尾松针汤喝,一个是吃小蛤蟆骨朵(蝌蚪)。在验证有效后,他随即组织推广,加上后续供应的食品不断丰富,很快消除了夜盲症。
再如,在解放战争转战陕北的蟠龙战役中,面对敌军力量远超战前侦察的战场态势,彭德怀、习仲勋同志果断命令部队召开连排干部会、班战士会,听取收集夺取主要阵地的意见建议。广大官兵积极献计献策,诸多“金点子”汇总形成了“膏药战术”。在我军缺少重炮的情况下,成功对敌工事进行了有力打击,实现了瓦解防御、出奇制胜的目的。
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智慧来自群众,经验源于基层。在《之江新语》一书中,有一篇文章叫《办法就在群众中》,其中就写道:“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就部队战斗力建设而言,广大基层官兵长期身处一线,是军事训练实践的主角、武器平台操作的主体力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对哪些战斗本领可行有效,哪些战法训法可以革新,哪些问题需要关注解决等,都有着最直接、最深切的感受,具备成长为解决某一专业、某型装备等方面问题高手能手的条件。作为一级组织和领导者,关键是如何从群众中经常发掘出这样的高手,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平台,让他们能够为部队战斗力提升多作贡献;如何培养出一大批备战打仗的高手、强手,让一线的战斗力始终充实饱满。
“群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贺龙元帅非常推崇军事民主,他在总结胜利经验时说:“除了靠我们部队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勇敢精神而外,主要的就是靠了个‘大家想办法,人人出主意’的军事民主。”事实上,不论是发掘人才,还是培养骨干,这些工作的一个共通之处,就在于很好地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发扬军事民主,让大家有想法敢提,提了能得到重视;有才华能显,在揭榜挂帅、问计于兵的过程中,让金子闪光、脱颖而出。在我军的战斗史上,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坑道战、“零敲牛皮糖”等战术战法,无不源于一线官兵的聪明才智。
此外我们还要看到,由于受到自身视野、思路的局限,一些重要战斗方法、军事理念的雏形,可能已在基层被探索、运用,但其深层次价值意义,尚未为广大官兵所认识、重视,这就需要我们注重调查研究,善于思考总结,在加强对官兵的指导、帮带过程中,共同完成提炼、升华的“关键一步”。20世纪60年代初,时任原南京军区某部副连长的郭兴福,结合打仗中积累下来的经验,摸索出边讲边做、细化步骤等练兵方法。而后,在上级具体帮助和自己刻苦钻研下,形成了单兵、小组和班的“围绕打仗、把兵练活”的战术训练方法。原总参的《军训通讯》还出版了专辑增刊,全面介绍“郭兴福教学法”,并破例发行到全军连以上单位,在全军掀起了规模宏大的学习和推广“郭兴福教学法”的群众性练兵热潮。时至今日,“郭兴福教学法”在一代代官兵手中持续升级,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
不可否认的是,高手中的少部分人具有与生俱来的天赋,但更多的高手,是通过日复一日的后天努力,才成就一门专长、一身绝技的。广大官兵要在广阔的基层实践中,不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早日成长为高手,在军事斗争一线有所作为。
在更高层次上开展文明对话
发表时间:2023-03-21
3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在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题为《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主旨讲话,他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的四方面主张涉及宏观与具体,覆盖理念与路径。“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体现倡议的本质所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实乃倡议的内核之处,“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堪称倡议的实践路径,“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指明倡议的沟通机制,可谓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积极进行文明对话的诚意与日益增强的文明对话能力。
环顾世界,各国都有着强烈的文明对话的“渴求”
当前,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发展鸿沟不断拉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冷战思维阴魂不散,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如何穿越这艰险的“山重水复”,为人类博得一片可贵的“柳暗花明”?毫无疑问,唯有通过良性的文明对话,方能达成共识,进而并肩前行。
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绝非中国一家的主张,而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呼声。
纵观历史,中国向来具备文明对话的“基因”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主要是一种文明实体。20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将中华文明列入世界三大轴心文明之一。虽然轴心时代距今已远,但人类直到今天还在该时代产生的基本范畴中思考,也还依赖其产生的信仰而生活。复兴因此成为贯穿人类历史的普遍事件,轴心时代之后的每一次人类社会变革都要回顾轴心时代,从中获得灵感与启示。
在中国,历史的复兴大致已经有过三次:第一次是秦汉时期,它是对轴心时代思想的整合重构;第二次是隋唐时期,它将中国和印度两大轴心文明的主要思想融合起来;第三次是宋明时期,它在借鉴其他文明(佛教)思想的基础上,再次确认了轴心时代的本土核心价值,重振了轴心时代的中国精神。中华文明的三次复兴是文明对话的典范,它既包括文明内部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对话整合,也包括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互鉴,在文明对话的过程中,中华文明实现了自我的返本开新。
可以说,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对话基因”,那些构成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观念都将在与“他者”文明的对话融合中升华为中华文明走向普遍性的因素。这正可以超越西方现代性所产生的诸如人类的自我膨胀、工具理性的冷酷、浮士德欲望的宰制、性别歧视、种族歧视、欧洲中心、男权中心等众多毒瘤。进而破除西方中心论的幻觉。
审视彼此,文明对话又是每个政党义不容辞的“责任”
正如这次高端对话会的主题“现代化道路:政党的责任”所揭示的,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植根于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文明传承。
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闪烁着璀璨光芒,为各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赋予了鲜明特质,并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这份“责任”即意味着世界政党皆须致力于各自文明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其中文明对话是须臾不可离的方式,也是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的必然要求。
百尺竿头,尚需更进一步。面对着复杂多变乃至遽变裂变的国际局势,我们须清醒地看到,眼下文明隔阂、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的论调和现象依然存在并颇有市场。“全球文明倡议”在未来的落实和宣介过程中势必会遭遇不少挑战与困难,我们可能会遇到“话语之争”“路径之争”。基于此,在如何做好推广与完善“全球文明倡议”和争取国际话语权方面,有如下四点建议:
其一,要侧重对外讲好“全球文明倡议”的先进性与西方“普世价值”等主张的局限性。
其二,在宣传上把握好共性与个性。在对外宣传“全球文明倡议”时,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既弘扬促进人类进步的先进理念主张,也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在文明延续发展上实现路径上的不同探索。
其三,把握好实践需要与理论创新的关系。要根据新的形势和条件加强有效实践,中国在全球化条件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要多做有说服力和有效的国际传播、采用更加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国际传播,使“全球文明倡议”深入人心。
其四,在学术方面要强化和深化研究。学界做好做深学术研究才能在“全球文明倡议”传播方面实现厚积薄发和深入浅出。建设和传播“全球文明倡议”是个长期的过程,学界在学术研究方面既有责任也有专长,今后尤其要注重交叉和复合型的人才队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的塑造。
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文明是一个体系。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政党作为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要锚定正确的前进方向,担负起在更高层次进行文明对话的责任。这无疑就是中国共产党和***总书记在此次高端对话会上专门提出“全球文明倡议”的一大初衷所在。
强化应急担当 坚守安全底线 扎实做好新时代安全应急工作
发表时间:2023-03-2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把安全发展和应急管理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的重要论述,将安全应急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就要求我们持续坚持强化应急担当、坚守安全底线,聚焦国家储备安全核心职能,统筹发展和安全大局,奋楫走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安全应急工作新征程。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全应急工作实现新飞跃
(一)全力做好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粮食应急保供基础不断夯实。原粮储备规模布局不断完善,中央储备规模多年保持稳定,地方储备规模进一步充实,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持续优化,成品粮保障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保供稳价的物质基础扎实。粮食应急保障信息系统持续优化升级,在支撑粮食应急管理、推动决策部署上取得一定成效。
粮食应急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不断推动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粮食应急预案体系,扎实推进粮食应急预案修订工作;印发关于完善粮食供应保障体系建设的相关文件,部署重大举措和重点任务。印发粮食应急企业管理办法、政策措施指南等,支持粮食应急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强化管理监督职能。
粮油应急保供机制不断健全。形成日监测与应急分析机制,加强对重点地区粮油市场供应及零售价格的跟踪调度,协调解决骨干粮油应急加工企业存在的困难。坚持区域统筹,建立多省份联动应急保障机制。发挥媒体引导作用,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和通气会,释放平稳信号,稳定社会预期。
粮食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建立119家国家级粮食应急保障企业队伍,有效发挥企业应急保障作用。应急加工供应配送能力持续提升,全国粮食应急加工企业、供应网点、储运企业、配送中心数量持续增加。粮油应急日加工能力达147万吨,可满足全国人民两天需要;应急供应网点日供应能力达160万吨;应急配送中心各地级市全覆盖,形成“全国粮食135应急保障圈”。
(二)稳步提升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管理水平
应急物资储备实力显著增强。完成中央应急抢险救灾物资增储工作,目前储备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储备物资品种增至108种,应对重特大灾害的能力显著提升。储备仓库布局实现31个省(区、市)全覆盖,储存有中央应急抢险救灾物资的储备仓库达到90座,西北、西南等灾害多发频发地区物资保障能力明显加强。
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积极适应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发展需要,联合印发《中央应急抢险救灾物资储备管理暂行办法》。制定印发《中央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管理规范(试行)》《中央应急抢险救灾物资储备监管评估暂行办法》等,对108种物资管理明确标准要求;对储备物资日常管理进行全方位评估考核,实施绩效管理;建立规范有序和廉洁高效的采购管理机制,采购工作进一步提质增效。
应急物资储备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组织国家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大清查,及时开展“回头看”,确保在库物资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加快推进储备管理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在库物资实时查询和在线调度;积极探索与中国邮政等大型物流企业合作,形成应急保障合力;积极推进应急物资储备改革发展任务,切实提升储备管理水平和应急保障能力。
应急物资调运保障能力不断加强。印发实施《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应对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订应急调运预案,建立快速调拨机制,确保关键时刻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不断加强地方指导和管理,强化应急值守,保证相关人员全时在位、物资启运全时待战、物资调运全程安全,在历次重大地震救灾、超强台风、洪涝灾害抢险、疫情防控和援外任务中发挥了重要物资保障作用。
(三)坚决守住系统安全生产底线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坚决扛稳确保粮食和战略物资储备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通过印发通知部署、开展安全生产在线培训、在行业主要媒体开设安全生产专栏等措施,推动学习贯彻向全系统各级单位延伸。
持续健全安全责任体系。牢牢牵住安全生产责任“牛鼻子”,落实“三个必须”要求,不断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落实“一规定两守则”,夯实主体责任。综合运用督导检查、隐患整改督办、通报曝光、警示约谈等手段,选派垂管系统精干力量,作业期间派驻现场蹲点督导,共抽调420余人次,组建118个督导组开展督导,严格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责任。
不断完善标准制度规范。结合新安全生产法,制修订《关于加强粮食流通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意见》《国家储备仓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等配套安全生产监管办法和制度性文件,切实做到安全管理有章可循、生产作业有规可依。
有效治理安全风险隐患。部署开展安全隐患自查自纠,确保仓库具备安全作业条件。开展粮食行业和垂管系统危化品专项整治,制定专项整治方案。深化国家石油储备库安全风险评估,建立完善常态化评估机制。强化重要时点安全生产动态管控,在重大节日、重要时点印发通知部署、调度通报情况等,维护安全稳定形势。
着力强化安全保障措施。保障安全生产投入,有效改善安全“软条件”。强化安全教育培训,组织学习贯彻新安全生产法,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开发安全生产在线培训***PP,全系统超过12万人注册并参加,累计学习190余万学时。联合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召开应急演练现场会,取得良好效果和示范效应。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近五年未发生一起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垂管系统2020年至2022年连续三年“零事故”“零伤亡”。
二、充分认清当前安全应急工作面临新形势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时期,受国内外因素、后疫情时代形势以及自然灾害形势影响,粮食供应、救灾物资保障、安全生产社会关注度高,易引发公共安全风险。具体来看,粮食应急方面,我国粮食应急保障资源布局还不平衡,一些县级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不足。应急物资方面,应急抢险物资管理规范化水平有待提升,有些仓库设施设备老化、升级改造投入不够,在社会责任储备、一体化投放保障模式等有待加强。安全生产方面,粮食行业生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垂管系统属地监管有待完善,从业人员专业素养有待提高,石油储备基地安全保障能力有待改善,保持全系统安全生产良好态势任重道远。
三、持续推进安全应急现代化体系建设
(一)“三个坚持”完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
坚持“强体系”推动上下协调联动。持续推动国家粮食应急预案修订工作;督促指导完善省、市、县粮食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和培训;谋划推进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建设,科学指导建设省、市、县粮食应急保障中心,推动各级粮食应急保障资源优化协同高效;管好用好粮食应急保障企业资源,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粮油应急保供的积极性。
坚持“补短板”优化资源布局。督促提升县级粮食应急保障能力;督促超大规模城市落实成品粮规模要求,加强粮食加工能力区域协作,加强城市粮食供应预案制定和应急演练;推动特殊地区与毗邻省区市协作,加快构建多元化粮食储备体系。
坚持“抓落实”推动重点任务实施。持续抓好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中心的谋划和建设等关键任务落实,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将各项重点任务纳入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相关内容,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二)“四个狠抓”推动应急物资储备改革发展
狠抓制度建设落地见效。加大对制度办法的宣贯力度,组织开展培训、实操演练,指导各储备单位制定工作方案、细化落实举措,逐步建立健全中央应急抢险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制度体系。
狠抓物资管理规范提升。充分发挥监管评估“指挥棒”作用,认真组织开展储备仓库年度监管评估,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整体效能;组织做好灾情研判、预案制定、汛前检查、物资维护保养、应急演练、物资采购、应急调运、调运返还和报废处置等日常管理工作。
狠抓问题隐患整改落实。围绕年度库存检查、监管评估、日常检查等发现的问题,建立问题整改台账;建立重大问题通报、专项督查机制,确保问题整改到位;坚持边检查边整改,实地检查仓库管理、监管评估工作情况。
狠抓重大改革任务推进。制定印发应对重特大突发事件应急物资保障相关工作预案,提升应对重大风险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应急物资保障信息化建设,实现在库物资实时监管、可视化调运;积极开展多元化储备试点探索,研究建立企业储备、产能储备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央应急抢险救灾物资储备统计报告制度。
(三)“五个强化”提升系统安全生产水平
强化安全生产教育。持续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坚持“三个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广泛形成重视安全生产、筑牢守好安全底线的浓厚氛围。
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夯实安全工作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指导企事业单位进一步健全完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强化安全生产标准化制度化建设。做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后半篇”文章,推动安全生产专项治理提升三年行动,不断健全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标准和政策措施,着力推进生产作业标准化、安全管理规范化、风险管控智能化。
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持续开展安全生产督导检查工作,完善安全生产预警监测平台,进一步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建档监控等制度,持续推动粮食流通行业和垂管系统安全距离两个专项行动落地见效。
强化安全生产动态管控。定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10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