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提高一体推进“三不腐”能力和水平全面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8802字)
同志们:
新时代以来,***总书记对反腐败斗争和全面从严治党进行了一以贯之、与时俱进的深入思考和实践推动。他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当前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需要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党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党的二十大明确强调要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三不腐”体制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关系到党执政的合法地位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腐败现象依然持续存在,“三不腐”机制的实践推进与理论研究依然任重道远。一体推进“三不腐”既是我国巩固发展反腐败压倒性胜利的战略性举措,也是我国为全球反腐败治理贡献的中国智慧和方案,堪称古今中外反腐败治理的伟大创举。借此机会,我讲几点体会,与同志们共同交流。
一、准确把握新时代党内“三不腐”体制机制的特征
“三不腐”体制机制,就是“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的简称。一体推进“三不腐”,是***总书记在长期实践中总结提出的原创性理论,它深刻揭示了反腐败治理的基本规律,彰显了党勇于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三不腐”体制机制将反腐败和监督纳入从严管党治党全局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明确“三不腐”机制的内涵,是开展“三不腐”工作的前提条件,是规范从严治党的发展与延伸。“不敢腐”是基本前提,强调“不敢腐”是惩戒警示,侧重于高压震慑;“不能腐”是根本保障,强调制度规范,侧重于防范治理监督;“不想腐”是防线,强调素质觉悟,侧重于提高思想素养、提升自身免疫力。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体推进“三不腐”在逻辑本质上是一个层层递进、互为补充完善的系统,是腐败治理内外部因素协同配合的过程,体现了反腐败工作从治标为主转向标本兼治的逻辑演进。
(一)“三不腐”体制机制呈现静动结合的有机统一。“三不腐”是新时代党反腐败斗争的战略目标。从静态的层次划分来看:“不敢腐”是初级目标,主要侧重于针对腐败分子或者准备实施腐败行为的人员;“不敢腐”以高压惩治手段,对腐败分子或者想实施腐败行为的人员进行严厉震慑,使其及时收敛或者压制住腐败念头,从而实现对腐败活动的控制。“不能腐”是中级目标,主要通过织密制度笼子,广撒监督网,对想实施腐败行为者进行严密的监督制约,将公共权力放在制度和监督的阳光下运行,碾压腐败机会。“不想腐”是高级目标,主要以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目标,提高党员干部的觉悟水平,使其发自内心不愿意实施腐败行为。从这个层面来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是逐步递进的关系。反腐败斗争既有中短期目标也有长期目标,既关注重点问题又强调根本遵循。在反腐败斗争实践中,“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们相互联系贯通又有区别侧重,具备目标一致性。我们应全方位把握“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内在统一性。
(二)“三不腐”体制机制突出点面结合的对象特征。要实现一体推进“三不腐”,首先需明确对治理对象的认识。“不敢腐”打击的直接对象是少数腐败分子的腐败行为,治理对象具有典型性,体现出点的特征。“不能腐”是以制度和监督来防范制约腐败行为,所针对的对象具有普遍性特征,是大多数人群。“不想腐”是用教育手段,通过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从思想信念和行为动机上消除腐败可能,针对的是全体党员和全体人民群众。“不敢腐”主要是对少数腐败人员的严厉惩治,对其他人员实现以儆效尤的治理效果,使其不敢越雷池。“不能腐”以严密的制度和监督制约公权力的运用,压缩大多数党员干部从事腐败活动的机会和空间,从而不能腐。“不想腐”不仅是针对权力运行者更是面向全体人员,在修身养德、提升党性修养的进程中,增强“不想腐”的自觉。
(三)“三不腐”体制机制着重反腐资源的高效整合。纵观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历程,初期的反腐败工作基本都是由指定职能部门具体负责的,一般都是由纪委监察部门来独立承担反腐败任务。即使是重拳出击,单拳的力度化是有限的,对腐败行为的惩治成效较为单薄。“三不腐”的反腐战略明确指出,反腐败不是纪检监察单个部门的事,诸多相关部门都应当发挥主体作用,同向发力,联合行动。“不敢腐”主要是依法追究相关违纪责任,这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任务,也是各级党委的岗位职责。“不能腐”要织密防腐反腐的制度之网,就需要调动相关主体部门协同参与,从立法、司法、监察、监督等环节,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主动性,自觉承担相应职责。“不想腐”需要纪检监察部门着力做好教育培训工作,也需要社会各部门、社会团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将反腐倡廉教育融入日常工作实践中,积极推进反腐倡廉教育常态化和长效化。“三不腐”的三个环节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融会贯通的有机整体。在反腐实践中,必须做好反腐资源的有效整合,发挥反腐力量的最大效能。
二、牢牢把握新时代党内“三不腐”体制机制的理论渊源
“三不腐”的理论思想作为新时代党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针,应被提升到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方略的战略高度来加以认识。“三不腐”理论立足于反腐倡廉的实践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廉政观与我国反腐败实践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党长期反腐败斗争的实践经验总结和升华。
(一)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理论之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根基,它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一体推进“三不腐”的提出,源于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到见解。绵延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凝聚着厚重的廉政文化思想,为一体推进“三不腐”提供了文化滋养。为政清廉、抵制贪腐是我国历代政权执政纲纪之一。古代廉政思想中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民本”思想。西周的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先秦诸子所著《尚书》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战国的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思想。经过历代传承与实践,民本思想已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新时代提出的“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理论,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与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三不腐”理论的文化根基,党所做的一切都要以人民为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任何腐败活动最终损害的是人民的利益,破坏的是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这也是党决不能答应的。古代廉政思想中较有代表性的理论还有“为政修德”思想。我国历朝对为政者的道德修养水平都有较高要求,孔子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以修身为本,注重修炼自身道德品质。良好的道德是为政者的基本条件。在对官员的任用方面,把清廉勤政等作为选拔官员的必要条件。“以俭养廉”思想则是古代廉政思想中又一个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我国历史上的盛世统治者都是崇尚节俭的,他们认为节俭从政利于维护国家安宁,骄奢淫逸往往招致衰败亡国。正所谓“成由勤俭败由奢”。以俭养廉对国家治理有重要积极作用,对社会道德发展具有良性引导效果。当然历史上也不乏表面节俭实际腐败的官员,这与当时的权力监督不力有关。传统的廉政思想构建了“不想腐”的生态结构。
(二)是对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的传承。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廉政思想发表了精辟论述,是新时代一体推进“三不腐”的重要理论渊源。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私有制是贪腐的根源。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提出,滋生腐败的温床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资产阶级利用对生产资料的绝对占有控制着绝对物质和精神,利用公权力实现对共有财产的占有,以满足其自身不设限的贪欲。马克思认为要彻底根除腐败,就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马克思针对无产阶级政权的治理提出了“廉价政府”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成立政府就是为了最大效率管理、保护公民利益。公职人员是为人民服务的,廉价政府就是民主政府,就是廉洁的政府。人民可以监督行政人员,可以罢黜贪腐人员。公职人员和劳动者的薪酬待遇应该是平等的。公权力应该在人民的监督下公开透明运行。领导者公开汇报工作,听取民意,对遏制腐败滋生具有正向效果。列宁在此理论基础上结合反腐败斗争实践,对马克思廉政思想进行了创新。列宁认为腐败主要是少数腐败分子的贪欲导致的,要提升党性修养,严格党员标准,可以运用法律手段治理腐败。他提出要完善党员干部制度,提高工作效率,推进廉洁政府的建立。列宁主张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赋予其监督权,以实现监督反腐的目标。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是一体推进“三不腐”的理论源泉,它对建立“不敢腐”制度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以中国共产党的廉政思想为思想之基。新中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114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