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矛盾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家庭既是组成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面貌的缩影,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家庭的功能结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已发生深刻变化。家庭矛盾增多、离婚率不断上升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关注引导调解好家庭矛盾,对构建和美乡村(社区),推动社会稳定发展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原因剖析
一是多代人共居是内因。在老龄、少子化叠加背景下,更多的年轻人早早形成了独立自我意识,老年人意向于回归田园生活安度晚年。然而由于隔辈亲、照顾孩子等方面“刚需”,很多父母(公婆)被迫与小两口共同生活,“222”(夫妻二人+俩老人+俩孩子)的家庭结构成为不少家庭的典型模式,俩老人成了打理家务、照顾孩子的“最佳辅助”,部分家庭受限收入和居住环境,无力承担生活开销,俩老人不得已“异地分居”,一人成为“独居老人”,一人成为“全职保姆”。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老年人与年轻人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习惯有很大不同,理解沟通障碍,生活摩擦加剧,引发婆媳、翁婿、亲子、夫妻间矛盾。
二是孤岛式社交是诱因。一些传统文化观念和习俗对夫妻生活圈形成了固化,如果家庭成员对这些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就容易导致矛盾和冲突。比如:有的大男子主义盛行,随意虐待妻子、家庭独裁,有的受社交圈享乐、拜金主义的影响,赌博、酗酒、吸毒、第三者插足和“情人现象”日益增多。同时,互联网隔离也造成了场景的分化,家人即便身处同一空间,也不尝试融入同一情境。互联网导致社会场景与现实环境分离,淡化了家庭人际关系,人们在数字虚拟世界中的联系“扼杀”了现实生活中的交流。
三是低效率沟通是根因。古人把确立夫妻关系谓之“定乾坤”,夫妻关系对社会活动影响是全局性根本性的,维系主要靠双方彼此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这就要求夫妻双方在心理、情感和文化素养上应同步发展,但许多夫妻婚后仍过分强调自我,经常抱怨对方不能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很少考虑如何去适应对方和彼此适应,致使双方出现观念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122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