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局党课: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特征、发展方向和财政政策支撑
自去年9月***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以来,围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和政策架构持续得到细化和完善。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为特征,摆脱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和生产力发展轨迹,与新发展理念相契合的先进生产力形态。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厘清其关键特征、驱动因素和发展路径,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有效地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一、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特征、驱动因素和发展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使命,并对发展战略进行了更为详细的细化,不仅强调“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而且指明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关键技术领域。至2023年5月,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更提出构建一个“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明确目标。正如***总书记所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随着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概念的不断深化及实践的深入,新的生产力理论成为指导这一进程、服务于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必要条件。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焦点,进一步明确了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实现路径。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讨论超越了新型工业化的范畴,共同强调了对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视,尽管二者的侧重点存在差异。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明确了目标即“做什么”,而新质生产力则进一步探讨了方法即“如何做”,关键在于指导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具体路径,共同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实现。具体而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须遵循特定条件,这映射了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对过程管理与目标导向相融合的本质要求。这一进程有望促进我国产业发展模式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性转变,并成为未来阶段我国产业政策取向的关键指标。
(一)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特征。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特征包括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与新发展理念的一致性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新质生产力是***总书记在深刻洞察中国发展现状和未来挑战后提出的创新性概念,旨在引领中国经济实现质的飞跃和转型。它着眼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通过整合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要素,构筑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在此基础上,新质生产力以其对新发展理念的契合,以及对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的贡献,标志着对劳动力、土地、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依赖的减少,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实现根本转变。通过促进数字化和绿色化,新质生产力不仅驱动企业降本增效和脱碳转型,还促进了资源循环利用,为构建生态文明新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智能技术和数据要素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柱,为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及新兴产业的培育提供了坚实基础,展现了新质生产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二)新质生产力的驱动因素。新质生产力的驱动因素包括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一是技术革命性的突破,通过不断的创新与迭代升级,不仅增强了制造业的流程控制能力和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响应能力,而且推动了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促使传统制造业向更加精细化、智能化发展。二是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加上对数字技术与生产要素的共享、交流、整合应用,释放了生产要素的潜在价值,进一步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三是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另一驱动力,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新质生产力成为支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展现了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符合新发展理念,体现了创新的量和质的提升。
(三)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不仅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也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又具有反作用。***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种新型生产关系的核心是深化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推动要素市场化和高水平开放,从而构建一个现代化的产业体系。这一过程不仅要求劳动者、劳动资料(工具)和劳动对象的创新性配置,而且要求生产关系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良性互动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133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