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牢牢把握“根脉”和“魂脉”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牢牢把握“根脉”和“魂脉”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目标,并系统阐明了什么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怎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过程中,同样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这决定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方向。
    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牢牢把握“根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脉,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脉。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从未中断的文明发展史。在这个生生不息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既经历过人类文明的童年时期,成为世界上少有的早期文明的代表者之一;也经历过人类文明的成熟期,创立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做出极其重要的贡献。1840年后,中国外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内受封建专制统治的压迫,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华民族向何处去、中华文明向何处去,成为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仅成功地解决了这两大课题,而且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在奋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踏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的伟大斗争中,迎来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不仅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且要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魅力,使中华文明重新走在世界前列。为了实现这个振奋人心、凝聚人心的目标,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围绕高科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和较量日趋激烈,以文化文明为中心的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必须形成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的中国式现代化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双轮驱动的格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有可靠的保障。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党、国家、民族的立足点。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特别是作为近代以来经历过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东方古国来说,文化自信显得更为重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坚定文化自信,还有另一层重要意义,就是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上,自觉抵制西方文明观。在西方文明观看来,只有西方文明才是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基础上的现代文明,最终要取代其他文明。这种西方文明观混淆了两个基本事实。一是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究竟是“多元”还是“一元”的,西方文明观实际上是要用所谓“一元”取代“多元”;二是世界各国的文明究竟是平等的还是有所谓优劣之分,产生于农耕文明时代的古老文明能否随着现代化进程跨入现代文明。西方文明观实际上是要将西方文明凌驾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文明之上,在所谓“效仿”西方的过程中消除其他民族独立发展、独立生存的文明根基,而达到永远称霸世界的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简单地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更不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同样,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一定能够在此基础上建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历史表明,中华文明的发展,既离不开文化自信,也离不开开放包容。中华文明发展史中璀璨夺目的秦汉文化、大唐文化等,无一不是创新发展与博采众长的结晶。开放包容,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禀赋,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就是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9世纪法国及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优秀思想成果。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这种开放包容,使得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使理论之树常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放包容的禀赋,得益于中华民族的包容多样的文明观,始终认为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这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底气所在。
    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牢牢把握“魂脉”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长期实践中总结概括提出的“两个结合”,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找到了唯一正确的道路。
为什么只有马克思主义,不仅能为中华民族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指明正确道路,而且能为中华民族在民族复兴中找回自己的文化自信?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在文明观上,根本否定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弱肉强食”、“国强必霸”理论,不但主张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而且真正在思想文化上做到了超越西方与东方、跨越西方与东方、沟通西方与东方。文明只有不同,没有优劣。马克思主义尽管是以当时的西方发达国家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138257.html
(0)
投稿用户
上一篇 2024年7月1日
下一篇 2024年7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