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四十年前,总结在当时编辑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文学创作中有关语言运用问题的短文。随着时代进步,语言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比如当今受某些西方流行时尚影响,在当年就是体现在受外国文学影响,当今受某一类作家影响,在当年体现在受鲁迅的影响上……现将旧文重登,了解下当时的问题,希望对当下热衷文学创作的朋友,也许会有所启发和帮助。
大家都知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初学写作的同志,首先必须学习语言,掌握语言。对于这个工具,只有真正驾轻就熟,运用自如,才能迈开坚实的步伐,跨入文学创作的大门。如果没有很好地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想在文学创作上一蹴而就,取得一鸣惊人的成绩,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在一些青年业余作者的创作中,在学习运用语言方面,我觉得存在着一些问题。就我所接触并了解的情况来看,可以举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古代语言。
有的同志在学习我国古代汉语方面,曾经下了很大的功夫,花了许多的时间,甚至在写作时也想尽力多用文言词语,仿照古代汉语的文法。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却往往达不到预想的目的,甚至事与愿违,写出来的文章,让今天的成年人读起来也常常会感到佶屈鳌牙,生涩难懂。如果让今天的年轻人来读,更是难于读懂,难于理解了。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他们运用古代词语不得法,没有考虑今天读者的对象以及现在人们日常用语的习惯。因为,语言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古代汉语的许多基本词汇今天固然还在相袭沿用,但是,今天的语言与古代的语言毕竟在许多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与不同。我们的创作,主要是写给今天的读者看的,因此,理当以现代汉语为基础。古代的词语只能适当地吸取和运用,不能生硬地摹拟古人,甚至食古不化。自然,这种现象,主要是青年同志中某些年纪稍长或者颇有家传的一部分人的问题,其数量是不多的。可是,这种倾向,也是值得我们注意和重视的。
第二,学外国语言。
当然,这里所言外国语言,是指翻译过来的一类外国文学语言。
有的青年同志,对于我们祖国的语言,自己所使用的本民族的语言还没有学好,却往往醉心于读外国文学作品,学习外国语言的表达方式。我们应当承认,外国文学作品是应该读的,外国语言也是可以学的。适当地学习一些外国语言的表达方式,吸收一些外国语言的新的词汇,对于丰富我们祖国的语言是会有所助益的。但是,学习语言,必须以本民族的语言为基础,以本民族的语言为主体,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这个意思。而我们的少数青年文学作者,却盲目地迷恋外国语言,机械地搬用外国语言,因而写出一些很长的包孕句,常用一些意义类似或重复的附加语,反复重叠地使用过多的形容词,将一些语句故意倒装,甚至弄得某些句子没头没尾,语意晦涩朦胧……这样,不仅妨碍了正确地表情达意,而且有损于祖国语言的纯洁、健康,出现某种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读了叫人恶心难受的语句。这是应当引起我们警惕,并且应及时加以纠正的。
第三,学鲁迅。
这一部分同志的数量比上述两种人更多。这是当年特殊的教育和环境所造成的。过去有一个时期,具有几千年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的偌大一个中国,可供大家学习和研究的现代作家当中,似乎只剩下了一个鲁迅。因此,一部分青年同志学习鲁迅,研究鲁迅,模仿鲁迅,甚至“死啃”鲁迅,照搬鲁迅的文法和用语,这是不足为奇的。而鲁迅,确实有许多东西是值得我们很好学习和研究的。不仅今天应该学习和研究,就是今后也还有许多地方仍然值得我们继续深入地学习和研究。我在这里所说的意思是,有的同志学鲁迅没有学好,只是生硬地去仿照鲁迅的文笔来写今天的文章,因此,出现了一种半文半白,似通非通,念起来别扭,读起来拗口的文字。这种现象说明,我们今天的许多青年同志,古文的功力远远不及鲁迅;我们今天的语言,与鲁迅那个时候的语言已有了相当的变化;今天的读者对象也是大大不同了……所以,我们亦步亦趋地去模仿鲁迅的文字,那自然是难于成功的。
第四,学口语。
这是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学习口语也必须经过认真地提炼和加工,而且,要与学习古代汉语、学习现代知名作家的文学语言结合起来,加以融会贯通,才能掌握好对语言的运用。而有的同志却认为,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全部都好,一伸手拿过来就行了。当然,我们并不否认,群众口头语言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非常生动、非常形象而且十分优美的语言,其中也有直接拿过来就可以写入文章里面的。可是,群众口头语言的另外一部分,则是常常含有一定的杂质和渣滓的,是必须经过作家认真地处理和适当地加工,然后才可以进入文学作品的。可惜,有的同志不注意去作这方面的努力。他们对群众日常习惯的口语,不是反复锤炼,摈去渣滓,取其精华,而是偷懒取巧,直接引用,先且有人还以自己搜罗这类语言的“丰富”和“生动”而自诩。因此,在有的作品里便出现了某些冷僻的方言;粗俗的土语,鄙俚的言词,实在有碍于文学语言的正确使用,这是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注意的。
除此以外,在极少数青年同志中,有的还没有做到文通字顺的地步,就已经在开始长篇巨著的创作了,有的在下笔作文时,喜欢使用某类别扭的句法,生造一些难懂的词汇,过多堆砌华丽的词藻,滥用一些生硬的比喻……凡此等等,以至影响和妨碍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健康,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而言之,我觉得,这些青年同志在学习语言的时候,没有注意到,如何以本民族语言为基础,认真学习并掌握现代的规范化的汉语,择优选用群众中生动的口语,适当吸收外国语言的优点和新的词汇,从而熔铸出我们自己的优美的文学语言来。同时,这些同志也还没有注意到:我们的文学语言,不但应当做到生动性、形象性和鲜明性几个方面,而又必须建立在有利于充分表达生活的内容、作者的感情,首先以明白易懂、通顺流畅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坚持做到表情达意、通俗易懂这个首要原则,才能进一步力求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文字优美,实现上述几个方面的完美统一 。
学好语言,是进行文学创作的基础。犹如学步,只有步履坚实,方能行程万里。我们不能设想,还没有学好语言,掌握语言,或者连粗通的地步都没有达到,就能进行真正的文学创作,甚至展开宏篇巨制的大规模的创作而可以取得成功的。
青年文学爱好者,应认真地、脚踏实地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学习创作的基石,迈入文坛的起点。文学创作应当从学习语言开始,这是任何人不可逾越的客观现实,也可以说,这是学习文学创作的必经途径,是每个文学作者必须掌握的一把钥匙,也是我们大家都必须遵循的进行创作的一个客观规律。记得我国著名老作家孙犁同志在一篇文章中特意指出,“作为文学作品的第一要素的语言,美与不美,绝不是一个技巧问题,也不是积累词汇的问题。语言,在文学创作上,明显地与作家的品格气质有关,与作家的思想、情操有关。而作家对文学事业采取的态度,严肃与否,直接影响作品语言的质量。”“历史证明,凡是在文学语言上,有重大建树的作家,都是沉潜在艺术创造事业之中,经年累月,全神贯注,才得有成。”真是语重心长,耐人寻味!
据1981年2月撰文修订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1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