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范式变革的内在逻辑、关键问题与战略重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国家发展的中心任务,而高质量发展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既要汇聚合力、形成共识,更要解决好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发展动力与发展重点的问题。鉴于此,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强劲动力,显得尤为重要。
从理论研究的视角来看,新质生产力有三重意义:一是体现了党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是党中央敏锐判断、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后做出的历史洞见。二是通过定义新质生产力的质态、标志、基本内涵和核心要义,可以看出它与历次工业革命一样,有自己特定的运动过程和发展规律,其运动和发展的结果,将深刻调整、改变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三是按照实践第一性的认识规律,新质生产力丰富而活跃的实践,会在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的同时,为蓬勃发展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注入更多的思想能量。
一、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劳动生产力随着科学和技术进步而不断发展。作为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受种种因素影响,生产力在各领域、各区域的发展并不平衡。生产力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所谓落后生产力,一般是指在传统文化、文明状态和生产方式下,使用陈旧技术进行低效生产活动的能力。所谓先进生产力,通常是指具有时代特征、面向未来、对生产和人的长远发展具有较强推动作用的物质生产能力。相较于落后生产力,先进生产力的特点是当人与生产资料结合后,会获得较高的效率,包括高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创造出具有较高价值的产品与服务。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关键,是它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不断吸纳科技进步成果,不断提高劳动者应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并推动生产关系不断改善。人们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知,也是循此规律而来。
在先进生产力中,一些处于科学创新前沿的、具有颠覆性特征的新技术,往往具有亟待开发的深厚潜质和充沛的发展活力。先进生产力一经激发并与社会生产活动紧密结合,就会如火山爆发般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带动更多的新技术不断涌现,从而对生产力发展产生强大的引领作用。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如今的数字和智能技术、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绿色低碳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的迅猛发展,都印证了这一现象。
分析以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等为主导的科技创新活动如何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新质生产力,对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1.新质生产力是通用目的技术全面创新的产物
人类进入工业革命之前,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微弱而缓慢。自18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蒸汽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短短几十年便催生了大量工厂,促进了铁路的修建,迎来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和大规模运输时代。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人类又因电力及内燃机技术的应用,进入到一个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时期。马克思曾经预言:“蒸气大王在前一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果然不久,这些关键技术的普及应用即覆盖了几乎所有的产业部门和社会领域,成为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力量。
经济历史学家加文·赖特把蒸气、电力、内燃机等“对经济体系很多部门都有着潜在而重要影响的深刻思想和技术”称之为“通用目的技术”。“通用目的技术”在技术族群里是“关键少数”,但它是一切新技术的根和基础,它以自己的普遍适用性、动态演进性和创新互补性特征,带动了一个时代的技术变革。在新科技革命大潮下的今天,引领科技变革的数字与智能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绿色与低碳技术等,也正迅速向各产业部门与社会领域覆盖,并通过与其他技术的融合创新,不断催生新的技术与新的产业。因而可以认为,它们就是正在不断创新的通用目的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技术要素,必定会为经济带来强劲的发展动力。
2.新质生产力汇聚了技术迸发的巨大能量
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重大技术创新及在应用环节的突破节奏不断加快。我们所面临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发展,已在技术和经济领域呈现质量、速度成倍数增长的态势。至于众多的技术裂变、涌现、复制、扩散、递归、迭代现象更是令人惊异。如今它们被广泛用于不同的实践场景,使产业创新呈现勃勃生机。如生命科学技术在基因编辑与测序、细胞治疗、合成生物等领域的突破,为人类健康带来令人鼓舞的前景;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多元化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能源、交通、通信、网络、材料等领域实现了跨技术、跨产业融合,为我们创造出一个智能、安全、环保、高效的新汽车产业体系。
更值得一提的是,由现代数字及通信技术发展而来的智能技术,在摩尔定律(计算机性能呈指数级增长)、新摩尔定律(技术快速迭代,成本快速下降)、赖特定律(产量翻番,成本下降)等规律的作用下,以及算法、算力、大模型技术及基础设施的支持下,正通过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自行动能力的培养,逐渐形成一个与人的智力、情感紧密关联的新智慧世界,成长为一个强大的未来产业族群。这些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集中的爆发与突破,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3.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一种成熟经济的长期增长,关键在于能否实现技术不断进步。经济结构优化、发展质量提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更有赖于科学技术发挥重要作用。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它深刻反映着要素质量、资源配置效率、生产技术水平以及企业与社会的组织管理水平和制度安排。由于科学技术对生产活动起着支配性作用,全要素生产率又被称为“技术进步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内因有三:一是具有高质量的生产要素,二是通过要素重新组合提高配置效率,三是技术进步创造出新的动力机制。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大幅减少了生产中的物质投入,大幅提高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素质,使三者的结合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技术和经济活动中的信息与数据,也成为生产要素而全面进入生产过程,这种活跃的新要素的加入及其重新组合,大大提升了要素的配置效率,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及经济发展质量的跃升。
当前,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和各种困难、挑战、矛盾叠加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增长动力不足的现象。其实,这是任何经济体都会面临的挑战。任何经济体的增长曲线都会在达到峰值后,滑过抛物线顶点再归于平缓、下降甚至消失(查尔斯·汉迪,2017)。要实现持续增长,必须在第一曲线下降和消失之前,找到一条新的增长曲线。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既可通过培育第二增长曲线拉动经济持续增长,又可通过由它顶托第一增长曲线,延缓其下降节奏,促使我国经济平稳转型,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4.新质生产力是产业变革与产业创新发展的驱动器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义,是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当代先进生产力,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这一进程中,新技术应用和基础性技术革新固然重要,但发展新质生产力绝不仅是停留在动力、材料、主机、系统、工艺层面的改造与革新,也不仅是由新劳动者、新劳动工具、新劳动对象和新基础设施组成一个新的经济单元。它的本质是通过深刻的产业变革实现全面的产业创新,是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是以新发展理念厘清发展逻辑、重塑发展模式,是对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进行积极调整。
产业变革通常是技术、环境、制度、管理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但首要因素还是科技革命与技术创新对社会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进行改造与重塑。马克思说:“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量上的扩大,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新技术支撑的先进生产力作用于企业生产过程,会推动劳动分工的改变。专业化、生产协作和新技能的要求,会对企业的劳动组织、工艺流程、要素配置、供应链、产品结构、管理水平等产生深刻影响,从而由微观经济层面产生强大的升级动能。培养企业的内生动力,正是我们提倡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的主要目的。
新质生产力催生了许多新业态和新模式,创造了众多的新就业岗位,把资本、人力资源、技术和信息作为主要的生产经营要素,对人才、创新能力、发展环境、产业生态营造和供应链体系的要求与传统产业大相径庭,过去依靠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投入劳动力创造价值的发展逻辑已经改变,市场经营主体面临着深刻的发展范式更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这种变革提供了可靠的动力支持。
科技革命特别是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还创造出了“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产业形态。它在促使企业、市场、政府结成新生产关系的同时,还具有了一定的公共属性和社会管理与服务功能。“文明的果实”是“已经获得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定会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形成造福亿万民众的巨大红利。
二、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范式变革
区域经济是劳动地域分工的产物。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区域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导致形成了特定的生产力空间分布。区域经济在发展中,遵循地理空间要素聚集与配置的一般规律,尽力使空间结构的各主要条件与技术、劳动力、资本、生态、自然资源等要素的配置效率最大化,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高区域竞争力。
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经济发展重要思想及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我国富有创造力的区域经济发展实践既鲜活生动、又成效卓著,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特色区域经济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区域经济发展范式的进步。
由于我国各区域间发展水平和发展条件差别很大,市场发育程度、经营主体活力及政府作用的发挥也很不平衡。为改善区域要素条件和资源配置能力,实现跨越或追赶式发展,人们需要通过不断改革、开放、创新来寻求突破,也需要不断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厘清指导思想和理念,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机制。
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推动的产业变革与创新,是当前最突出的两大时代特征,也是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机遇。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流动,有利于资源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有利于科技的全球性扩张,有利于通过产业与国际市场的对接,提升区域和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科技革命引致的产业变革和产业创新,同中国转变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使以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为代表的先进技术与制造业高度融合,带动了众多业态的转型升级,并将对包括区域经济在内的各种经济体系进行深刻而持久的改造。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既是这场产业革命的动力,也是这一进程的必然结果。
基于对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判断与认识,为顺应时代变革和中国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党中央及时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并以此作为统领经济工作的“指挥棒”和“红绿灯”。
新发展理念的确立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推动产业变革和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演变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发展范式的变革提供了思想动力和物质基础。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范式的更新,在绿色低碳、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等众多领域正全面加快。如中国实行能耗和碳排放“双控”、承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区域经济增长已进入到以绿色低碳发展为主要路径的新阶段。必须将物质生产及消费行为建立在尽力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和对生态环境损害,进而实现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共生共存的基础上,使人与社会、自然融为一体。
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在产业部门的广泛应用,使数字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无论是在新业态还是在传统产业的产品中,都附着了大量的数字服务与数据要素。这些服务及数据,既是生产和交易的手段,又是生产与交易的对象。它以技术属性促进了生产社会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又以价值属性参与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中,特别是它以源源不断产生的数据,作为新一轮经济活动的资源,打破了经济学关于“资源稀缺性”的假设。ChatGPT、OpenAI、Sora等技术的应用效果,更使我们看到了这些特性复杂的一面,这使我们从工业革命以来建立的传统发展范式面临重大挑战。如何建立算力、算法、大模型等底层技术框架,如何做好新基建,如何提供环境保障、创新应用场景,如何进行制度规范以促进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健康发展,都是区域经济应面对和研究的新课题。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为历次产业革命概括了五个特点,即有新的科学理论作基础,新生产工具的出现与运用,形成大量新的投资热点和就业岗位,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调整并形成新的规模化效益,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有新的重要变革。这五个特点,也是区域经济面对产业变革推动产业创新时应遵循的大逻辑和坐标系。
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现有的区域经济理论在揭示区域发展本质与规律、反映和指导发展实践上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其理论框架与基本内容仍反映的是工业革命时代特征与一般规律。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当下,区域经济急需新的科学理论作基础。
区域是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产业是区域经济的核心,而技术进步推动下的产业结构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147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