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互联网医院现状调研及分析报告
互联网医疗是一种新型的、健康行业的服务,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借助信息技术并融合传统医疗健康所形成。2018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1],其中明确指出“鼓励医疗机构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展互联网实体医院一体的医疗服务”。因此,互联网医院应运而生[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中医药管理局还联合下发《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指导国内互联网医疗事业进一步发展,且更加快速、规范[3]。
xx市积极推动互联网医院的发展,以满足公众对高效、便捷医疗服务的需求。2018年,xx市着力打造统一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标志着xx市互联网医院规范化建设工作的启动。2019年,xx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下发《关于开展互联网医院试点工作的通知》[4],要求在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先行先试,且于2020年做好试点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的对接工作。至2023年,xx市互联网医院从无到有,逐步快速、规范地发展。基于互联网技术和远程医疗手段,形成了将医疗资源与患者需求有效连接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为了解xx市地区医疗机构互联网医院建设现况,本研究对已经具备互联网诊疗资质的医疗机构的相关内容进行调研和总结分析,以便为下一步更好地开展互联网医疗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1.研究方法
1.1问卷调研2023年5—7月,课题组向xx市已经通过互联网医院审批的医疗机构发放调研问卷54份,收回有效问卷49份,来源于三级医院25家、二级医院19家、其他医疗机构10家。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2.0%、94.7%、80.0%。
1.2现场访谈课题组抽取了xx市3家已开展互联网医疗的三级医疗机构,对其互联网医院主管部门的领导及相关工作负责人进行了访谈,依托医院、医生、护士、患者4个端口针对医院在互联网医院方面发展和运营现状、互联网医保的试点单位先进经验、互联网医院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医疗信息共享方面的建议意见等,从不同维度探索制约xx市互联网医院发展的痛点开展调研行动。
1.3数据分析 课题组确定了对医疗服务质量分析、医疗资源利用情况分析、患者满意度调查、互联网医院发展趋势等分析方向。采用互联网监管平台数据抽取法作为研究手段,以通过合法途径获取xx市互联网医院相关数据,如互联网医院的注册信息、服务评价、投诉反馈、业务范围等,为后续的综合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具体的调研与分析方法和内容还需要根据实际获得的数据和研究目的来进一步细化。同时,合理解释数据的局限性也非常重要,因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的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
2.调研结果
2.1xx市互联网医院建设现状
2.1.1建设情况从2019年印发试点工作方案开始,互联网医院的建设持续增长。截至目前,xx市已有75家获得互联网医院行政审批许可,其中H型(医院独立建设型)73家、H+I型(与企业合作型)2家,企业独立设置型正在获批中。见图1。
2.1.2分布情况27个区县至少拥有1家互联网医院,区县覆盖率为65.8%。其中主城都市区67家(89.3%),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5家(6.7%),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3家(4.0%)。
2.1.3分类情况机构级别分类三级医院40家(53.3%),二级医院32家(42.7%),其他3家(7.5%);经营性质分类:非营利性(政府办)54家(72.0%),非营利性(非政府办)7家(9.3%),营利性14家(18.7%)。
2.2互联网医院运营管理
2.2.1运营模式xx市互联网医院运营模式多样化,既有独立运营的互联网医疗平台(H型),也有传统医疗机构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共建的模式(H+I型)。
(1)H型:即《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5]中第十二条(一)表述“实体医疗机构独立申请互联网医院作为第二名称,应当包括‘本机构名称+互联网医院’”。这种模式通常由1家实体医院(以下“实体医院”均指实体公立医疗机构)发起,通过建立专属的医疗互联网平台,向公众直接提供医疗网络服务。通常情况下,这种医疗互联网平台的规划、运作和监管主要由实体医疗机构负责,而网络科技企业则主要提供技术支持。水平较高的互联网医院所依托的实体医院常采取这种模式,如北京医院互联网医院、上海市儿童医院互联网医院、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互联网医院等[6]。(2)H+I型:由1家或多家互联网企业和实体医院共同发起,互联网企业建设第三方网络平台,实体医院则安排医务人员在该网络平台上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并负责相应患者实体医院的连续性诊疗。互联网医院运营中的权利和义务则通过二者的合作协议进行约定、商议[6]。
2.2.2服务内容 (1)在线问诊和远程医疗。患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医生咨询、病情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并进行远程随访和监测。(2)互联网药店和药物配送服务。患者可在网络平台上购买处方或非处方药,并通过第三方送药到家。(3)慢性疾病管理和健康监护。通过互联网平台,患者可以得到个性化的慢性疾病管理方案、健康指导和监测。(4)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在线查询服务。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医院查询自己的电子健康档案,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状况、病历档案、用药记录等内容。(5)家庭医生网上签约服务。为签约公众在线提供健康咨询、健康管理、慢性疾病随访、预约转诊、延伸处方等服务。(6)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互联网医院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患者的医疗健康数据,提供个性化的预防措施和健康管理。
xx市互联网医院得到了患者的普遍认可和接受。患者通过互联网医院可以节省时间,减少排队等待,得到更便捷的医疗服务。特别是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患者和居住在偏远地区的人群,互联网医院提供了更好的医疗资源和平等化服务。
2.2.3运营情况
2.2.3.1互联网医院医务人员注册xx市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显示,共注册上线的互联网医务人员9056名,其中有效认证6877名(75.9%),无效认证2179名(24.1%),分析主要原因为医疗责任保险期限无效。其中,临床专业类别占84.5%,中医类别占12.5%,口腔和公卫类别仅占3.0%。
2.2.3.2互联网医院医疗服务情况 (1)总体服务量。截至2023年6月底(以下数据统计截止时间均相同),xx市互联网医院挂号量为1512881人次,就诊856715人次,互联网开具处方115779张,处方配送62204次。目前上线的互联网医院中,xx大学附属三峡医院、xx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运行相对良好;同时也存在未运行或运行情况较差的互联网医院,具体情况见图2~3、表1。(2)地域分布。就诊人次累计达到856715人次,其中本地患者占49.51%,外省患者占50.59%。见图4。(3)就诊患者年龄分布。6岁及以下占比为19.5%;60岁及以上的占比为5.1%;6岁以上及60岁以下占比为75.4%。(4)性别情况。
男性占比53.35%,女性占比46.65%。(5)病种分析。就诊疾病排名前5名分别为上呼吸道感染(18711人次)、癫痫(15899人次)、急性支气管炎(13958人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2763人次)、性早熟(8232人次)。(6)就诊费用分析。就诊产生的总费用为32687623.09元,就诊总次数为1512881次,次均费用为21.61元。(7)违规行为分析。监管平台运行以来,总违规行为条数有403012条,其中预警违规行为主要为:医师无行医资格(229186条,69.0%)、药品数据不一致(34083条,11.0%)、结算药品的医疗项目类别与处方开具的药品类别不一致(25604条,8.0%)、药品未对码(24272条,8.0%)、医保收费项目编码未对码(13402条,4.0%)。
3.问题分析
3.1政策体系方面(1)医保政策制约互联网医院发展。xx市相关医保政策、物价和电子票据依旧在试点试行过程中,常见病、慢性疾病患者更多为医保患者,更需要在线医保支持。据了解,xx市互联网医院在线医保结算仍处在试点试行过程中,且仅有1家试点医院的常见病、慢性疾病患者参保人占比更多。
(2)处方流转限制了全流程体验。从2018—2023年主要医疗服务数据变化可以看出,排除2019年自然原因导致的处方配送率外,2020—2023年的配送率均超过了10.0%,尽管互联网医疗基本实现了互联网与医疗机构的互融、互通,但药店、医药企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148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