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志愿服务助推乡村振兴专题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年,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深化实施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的工作方案》,指出通过开展“两助两帮”等工作,团结引领广大青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建功立业,这为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政策支持与保障。*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亟待更多专业知识扎实、乡土情怀淳厚、理想抱负远大的综合型人才投入其中,高校大学生则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中流砥柱。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召开全省志愿服务助推乡村振兴专题座谈会,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下面,我讲几点要求。
一、提高站位,充分认识大学生志愿服务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一)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化和网络信息公开化发展,缺少社会实践和社情民情了解的部分青年大学生出现“躺平”“摆烂”“内卷”,沉迷于游戏、小说、视频等网络世界内,造成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摇摆、奋斗精神欠缺、实践动手能力较弱等问题。大学生参加乡村振兴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对其了解乡村民情、锻炼专业技能、增长知识见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厚植家国情怀具有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大学生通过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知晓农业,了解乡村经济收入的来之不易,了解农村农民的急愁难盼,切身感受国家乡村振兴等相关战略政策实施给乡村带来的实际改变,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可以感受志愿服务带给自身的成长与快乐,培养“自找苦吃”的奋斗精神,加强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理解和认可。二是巩固专业基础知识,提升专业技术能力。大学生可以将其专业所学融入到乡村工作实践中,如农业机械化工程相关学科学生可根据乡村地区特点引入或设计相关农业所需机械,促进乡村农业机械化发展,法律类相关学科学生可根据村民需求做好宣法、普法活动,促进乡村文明建设等。志愿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成效又可反作用于大学生志愿者,让其反思成长,巩固专业所学,提升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三是提高综合素质,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大学生志愿服务多以团队形式开展,学生在团队实践过程中可以充分锻炼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同时在与队员、村民、政府部门等协作过程中增强自身沟通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促进自身能力全方位提高。综上,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对其自身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之功用,可促进参与者全面发展,实现个人人生价值。
(二)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优质的教师队伍、与时俱进的学科建设、高质量就业的学生成为高校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高校组织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助力乡村振兴,对于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一是拓宽教师科研项目和提升科研能力水平,促进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教师的科研要做到“四个面向”,其课题项目就必须来源于生产实际,其科研创新想法就应能落地生根,并促进国家和社会进步与发展。教师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高质量开展活动的同时,立足于乡村建设和发展开展调查研究和课题钻研,真正让科研项目“接地气”,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助推乡村振兴的同时,自身得到科研成果突破和职称提升。二是促使课程改革和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科建设。随着社会飞速进步发展,国家对于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更多懂农业、管理、经济、文化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学科设置和发展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做到“四新”建设下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三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高校鼓励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可提升学生的“三农”情怀和相关技能素养,让更多学生在了解农村、服务农村的过程中更能够扎根农村,通过三支一扶、西部计划、选调生等形式留在农村,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三)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支撑。大学生志愿者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及乡村全面振兴目标实现的核心力量和有力支撑。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对于乡村的产业发展、人才汇集、文化传承、生态发展、组织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首先,大学生志愿者可为乡村发展提供新思路。参与乡村振兴的大学生志愿者可以利用其专业所学,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帮扶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利用“直播带货”“电商直销”等新媒体技术拓宽销售渠道,推动“产业兴旺”发展。同时,大学生可以利用专业优势做好当地的普法宣讲、政策宣传、文化传播等,使党的方针政策深入农村大众,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增强村民的知法懂法用法意识,提升村民思想文化水平,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其次,大学生可为乡村治理提供新模式。一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多以挂职锻炼、基层村委会帮扶等形式开展,与乡村公共服务相互协作、相互补充,为基层村委数字化办公和发展提供新活力;二是大学生在农村的衣食住行、言行举止能对农民的社会价值观念产生积极影响,并通过垃圾分类、乡村厕所改造、护林防火等相关环保政策理念宣传,促进乡村和谐发展。最后,大学生可为乡村发展提供新动能。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大学生在乡村振兴志愿服务中,一方面可以缓解当地人才紧缺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教育帮扶或技术支持为当地培养一批能够从事农业管理和乡村发展工作的人才。同时,部分大学生志愿者会在服务过程中,增强自身的“三农”情怀,毕业之后选择投身乡村建设,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有效强化了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二、正视问题,准确把握大学生志愿服务助推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一)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内生动力不足。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各高校对于志愿服务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学校志愿服务类社团组织也在不断增多,但部分志愿者的内生动力不足导致志愿服务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学生能力不足,服务积极性降低。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专业知识技能,更需要学生具有自主解决问题和沟通交流等方面的可迁移技能。但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学生常因为对服务地实际情况了解不透彻,缺少应急处突和专业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能力,无法应对乡村生活变动性大、突发状况多的问题,导致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效果大打折扣,同时这种情况又反作用于学生内心,造成学生自信心、满足感、自豪感降低,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逐渐下降。二是学生动机不纯,志愿服务意识欠佳。当前00后大学生多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成长,父母普遍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对于学生的劳动意识、服务意识和个人综合能力培养存在缺位,导致学生的服务奉献意识不强。部分同学参加志愿服务仅是以完成课时任务、达到评奖评优要求等为目的,导致志愿服务“只参与、不主动”“只参加、不深入”,视作一种任务完成,志愿服务浮于表面,致使学生未切实领悟到开展志愿服务的目的,真正领悟并践行志愿服务精神。三是高校机制引导不够,学生重视程度不高。高校虽有大部分志愿服务机构和组织,但整体的运行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都未形成体系,无法评判志愿服务是否取得了良好效果,缺少对大学生工作的积极评价和肯定,导致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自主性不高。同时,部分综合类高校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忽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缺少第二课堂建设,专业课堂中课程思政融入较少,唯“绩点论”“保研论”等导致学生“内卷”严重,学生疲于应对各种专业课程作业,导致参与活动的纯正性、积极性、主动性降低。
(二)志愿服务助推乡村振兴的形式张力不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作为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在起步阶段就涉及到乡村中的助学、助困等方面。随着志愿服务类型和项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150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