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评论汇编(11篇)(202408)

党建评论汇编(11篇)
(202408)
目录

1.始终走在前列 2
2.做好“治病”与“强身”相结合文章 5
3.改革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9
4.一辈子以党规党纪为尺 12
5.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4
6.引导青年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 17
7.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21
8.抓好思想建设这个基础 26
9.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系统集成 29
10.解放思想是个重大政治问题 34
11.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理论贡献与时代价值 41

始终走在前列
?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在党,根本在党。必须确保党始终走在引领时代潮流的前列、直面风险挑战的前列、服务人民群众的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始终走在引领时代潮流的前列。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自成立之日起,就将为中国人民求解放、求幸福作为自身的奋斗旨归和前进方向,稳稳地伫立在时代潮头。劈波斩浪、风雨兼程的百余年征途,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淬炼了中国共产党人追寻真理、捍卫真理、践行真理的执着品格与不屈精神。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党的创新理论和实践始终彰显着鲜明的时代性和正确性。中华民族因此迎来了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科学社会主义由此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新征程上,要始终保持党洞察时代问题、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的独特优势,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确保党的事业始终在历史前进的规律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始终走在直面风险挑战的前列。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矛盾、世界局势更加复杂;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正经历着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新旧矛盾、新旧难题相互交织。新征程上,做到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动摇,积极运用成熟经验和方法持续推动改革、探索和创新,确保党和人民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向前发展;准确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掌握斗争规律,增强斗争本领,积极克服“本领恐慌”问题,着力解决能力不足问题,朝着党既定的目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始终走在服务人民群众的前列。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也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而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永恒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打江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守江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始终为人民群众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底色,也是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新征程上,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将为民造福作为最大的政绩,善于从人民的角度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致力于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激发人民创造伟力,做到为人民执政与依靠人民执政相统一,齐心协力为人民群众争取更大光荣,携手人民群众夺取新的伟大胜利。
    

做好“治病”与“强身”相结合文章

    监督是治理的内在要素,在管党治党、治国理政中居于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鲜明提出,“必须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治病强身相结合”。这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是管党治党系统思维的生动体现,是对正风肃纪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为新时代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提供了重要遵循。
    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坚强的党性、优良的作风、严明的纪律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点。毛泽东将“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概括为我们党三件“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之一,其中就蕴含着把党性党风党纪作为一体的重要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治病强身相结合,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中央八项规定深入人心,纪律规矩逐步健全,遵规守纪蔚然成风,党风民风明显好转,不断汇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党性、党风、党纪是有机整体,党性是根本,党风是表现,党纪是保障。党性不强,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党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党纪是锤炼党性、净化党风的重要保障,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不能割裂开来,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机械治理局面。要运用治理的理念、系统的观念、辩证的思维,既用监督执纪等手段“治病”,又通过强化党性修养、培育良好党风来“强身”,这样才能锻造出一个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必须依靠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要管党,首先是党委要管,党委书记要管,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把管党治党寓于实施领导的全过程,在决策部署指挥、资源力量整合、措施手段运用上更加协同。其次是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打通全面从严治党直抵基层的“最后一公里”,及时发现和解决党员在思想、作风和纪律方面出现的苗头性问题,将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
    “治病”是治标,“强身”是治本。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要健全精准发力、标本兼治的监管体系。密切关注和分析研判党情党风新动向,坚持奔着问题去、对着根源治,既治标又治本,提高管党治党的精准性、实效性。改进党员管理机制,抓实党员教育培训,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探索新兴领域党员管理方式,把每名党员都纳入党组织有效管理。完善从严管理监督干部机制,加强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做到管理监督无死角。健全正风肃纪常态化机制,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坚持党的自我监督和人民监督相结合,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突出监督重点,着力抓好政治监督,深化政治巡视,抓好巡视整改任务落实。加强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监督、“三重一大”事项监督以及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等重点领域的监督,切实让特权现象和腐败问题无所遁形。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党性党风党纪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过程,要站在事关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康幸福的高度,坚持治病强身相结合,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保障。
    

改革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突出问题导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
    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解决问题就是解决矛盾。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回顾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历程,我国的改革正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外环境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这些突出矛盾和挑战以一个个具体问题呈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正是以当时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提领谋篇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深刻阐明了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336项重大改革举措,针对的就是不同领域的重大问题和顽瘴痼疾。正是因为抓住重大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马克思指出:“世界史本身,除了用新问题来回答和解决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这决定了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前进道路上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我们仍然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直面问题。强化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围绕发展所需,顺应民心所向,着力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问题、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热点问题、民生方面的难点问题、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各领域的风险问题,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实效性。”没有问题意识、问题导向,改革就没有针对性、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中阐明了在决定稿起草过程中重点把握的几点,其中一点就是“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来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都是奔着问题去的,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
    当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已经绘就,关键是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抓好改革落实,必须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要深入研究问题,到基层开展高质量的调查研究,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把问题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和危害性等搞清楚。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辨明哪些是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哪些是体制机制的问题、哪些是能力不足的问题。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才能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有的放矢推出改革举措,让改革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中得以深化,从而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一辈子以党规党纪为尺
?
    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完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是党纪学习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遵规守纪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必须大力发扬钉钉子精神,抓在经常、融入日常、严在平常,始终以党规党纪为尺正身立行,真正把纪律规矩刻印在心、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绳。
    “常学常新”一辈子。一阵子学得好简单,难的是一辈子学得勤。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共158条,通读下来最多小半天时间,但倘若只局限于一朝一夕,满足于看过、读过、听过,一知半解、不求甚解,只会让学习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入脑入心。党员干部要把《条例》作为案头书、手中卷,经常拿出来翻一翻、看一看,准确掌握主旨要义和规定要求,搞清楚党的纪律规矩是什么,弄明白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进一步明确日常言行的衡量标尺。要把学习党规党纪作为终身课题,制定和践行长期学习计划,深入查漏补缺,持续巩固提升,在“温故而知新”中强化纪律意识、筑牢思想防线。
    “常思常悟”一辈子。“君子检身,常若有过。”党员干部要时时处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经常性进行思想政治体检,养成“吾日三省吾身”的习惯,主动对照党规党纪找差距、知不足,认真检视自己在遵守“六大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短板,即知即改、立行立改、真改实改,防止小疾成大患。要常态化抓好警示教育,多用身边人、身边事进行自我警醒、自我剖析、自我净化,突出“零距离”,增强“代入感”,主动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以案为鉴、警钟长鸣,真正把触动“一阵子”转变为牢记“一辈子”。
    “常践常行”一辈子。“为学之实,固在践履。”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其生命力在于执行和遵守,要守就得守一辈子。党员干部在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时,要坚决将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常怀律己之心,常弃非分之念,无论时间如何推移、身份如何转换都永远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确保手中权力始终在党纪党规范围内行使,做到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要紧盯成果转化,做好建章立制,及时将党纪学习教育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固化为长效机制,转变为今后干事创业的行动指南,凝聚为尽责履职的不竭动力,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践行忠诚干净担当。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征程上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倾听群众呼声,发挥群众智慧,赢得人民支持,切实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真正让人民群众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唱主角”。
    改革题目源自于人民。纵观艰苦卓绝的改革史,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顺应人民愿望、赢得群众支持,根本在于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改革有难题,群众有答案。人民群众对于影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堵点痛点淤点问题最为敏感,也最先感知。民声所呼,就是改革所向。要始终坚守为人民而改革的立场,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共甘苦、齐奋斗,充分激发亿万人民投身改革开放的热情,让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到改革开放的每一个领域和每一个环节。要俯身贴耳察民情、聚精会神听民声,常到田间地头里看一看、常到车间码头里问一问、常到大街小巷串一串,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问需于民。要将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表达的强烈愿望,及时梳理总结,形成有分量、有价值的问题清单,乘势而上、聚力而为,从人民愿望、人民立场出发,满足所需、解决所困。
    改革方法依靠人民。40多年前,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积极创新,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响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枪”,这是群众的智慧,更是时代的先声!改革道路越往前走,就越是荆棘丛生,越需爬坡过坎,就越需要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凝聚群众智慧,与广大群众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会“拨开迷雾见月明”,更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让人民群众担当改革的“主力军”,在改革中激扬人民群众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改革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要深入一线贴近基层,拜人民为师,诚心实意求学取经,善于将人民群众的“土方子”变成“金点子”,激活蕴藏于14亿多人民中的改革伟力,齐心协力、群策群力,共同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改革成果造福人民。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要让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改革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利益最密切的重点领域做起,要从人民群众最不满意、反响最强烈的地方改起,要从推进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目标抓起。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以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群众利益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从大局着眼、从小事入手,既要洞悉大势、超前谋划,多思“长远事”,又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勤做“当下事”。要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着力解决结构性矛盾,聚焦就业、医疗、教育、养老、住房、增收等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热点焦点问题,多做顺民意、暖民心、惠民生的实事好事,多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要事,让改革更有意义、更显温度、更可持续,真正做到“改到群众的心坎里”。
    
    

引导青年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

    “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深情寄语当代青年,指明了青年成长成才的前进方向。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如何引导青年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是关系国家未来和民族命运的重大命题,需要解决好四个问题。
    解决融入的动力问题,树立远大理想。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青年的人生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在人生的关口,要引导青年走出“小格局”,拥抱“大世界”,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创造更广阔的天地。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主题,每代青年有每代青年的使命。唯有引导青年聆听时代召唤、把握时代脉搏,才能够真正抓住发展机遇、实现人生价值。国家重大战略方向就是广大青年干事创业的最大“风口”。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既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也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最好舞台,要引导青年在国家事业赛道上找到最大平台,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解决融入的能力问题,练就过硬本领。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当代青年更应加强理论学习,把个人发展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青年正处于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既要在课堂上学习真学问,也要在实践中锤炼真本领。在城镇乡野、田间地头读好国情书、基层书、群众书,是当代青年了解国情、理解时代的重要一课,也是青年扩大视野、深化认识、提升本领的关键一课。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实力竞争,青年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关键力量。当代青年要立足时代前沿,把满腔热忱转化为创新创造的具体实践,坚持干创新的事、走创新的路,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解决融入的定力问题,矢志砥砺奋斗。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一个人最难得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没有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要继续用实干攻坚克难,不惧风吹雨打,不畏艰难险阻,敢于涉险滩,勤于补短板,善于解难题。
    解决融入的张力问题,担当时代责任。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对于青年来说,只要路对,就不怕路远,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坚定不移地沿着“向上、向善”的人生轨道成长。青年一代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最有生气、最具闯劲、最少保守的逐梦者和追梦人。要引导青年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不能千篇一律,而要因地制宜。从扶贫济困到乡村振兴,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升级,都为青年提供了安身立命、建功立业的舞台。要引导广大青年立足自身实际、立足工作岗位、立足国情时局,扎根中国大地,绽放独特的青春风采。
    新时代新征程,青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主力军,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造景者、圆梦人,更需切实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伟大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实现人生价值。
    

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经济发展增动能增效益、为旅游休闲增内涵增魅力、为城乡社会增正气增活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行专题部署。文化数字化作为数字技术与文化资源相结合的产物,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文化现代化发展的主要趋势。新时代新征程,以文化数字化赋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既是 加快推进社会数字化进程的时代需要,也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现实诉求。
    一
    回顾历史,科技的持续进步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前,5G、大数据、云计算、VR/AR、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新一轮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得文化内容的创新与传播更加高效便捷,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发展的强大效能日益显现。
    文化数字化突破了信息获取障碍,促进了文化的全民共享。借助于数字技术搭建的文化平台,能够在文化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借助算法推荐、大数据采集、智能资源检索以及云计算等技术,使人们根据个人数据偏好,便捷、快速地获取海量优质的普惠性公共文化内容,促进文化产品以“数字化”形式被消费。诸如文化遗产和文物,通过数字化采集和文化基因提取、三维数字化存档等数字化方式,能够突破文化传播的信息获取障碍,为文化信息的社会化传播和全民共享奠定基础。
    文化数字化突破了传统时空的限制,增强了文化传播的广度,提升了传播效能。基于人工智能、元宇宙、数字孪生等信息呈现形式,文化数字化为社会公众搭建了崭新的文化传承发展空间,提升了文化传播效能。通过数字化赋能,可以改变传统文化“单一”的传播方式,使文化传播呈现出多元的传播手段,极大拓宽了文化传播的空间。
    二
    依托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我国文化数字化发展正稳步推进,新兴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促使文化产业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文化产业链不断延伸和扩展。
    文化数字化催生了新型的劳动者。一批依托于互联网平台、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创新与创造的内容创作者应运而生,他们既是数字技术的受益者,也是数字社会的创造者。随着文化数字化的加快发展,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更加强调创意、个性化与用户体验,这也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加多元、灵活的职业发展路径。众包、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模式的兴起,使众多相关劳动者可以自由选择项目,通过在线平台与全球客户对接,实现个人价值与经济收益的双重提升。
    文化数字化促进了文化产业提质升级。数字技术不仅提高了文化内容的生产效率,还推动文化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知识、创意、技术成为核心要素,文化产业呈现出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典型特征。数字化平台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文化资源的开放共享,降低了文化企业创业门槛,激发了大众的创新活力。此外,文化数字化还促进了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如数字旅游、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等,进而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
    准确把握文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以文化数字化赋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应着重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不断完善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加强文化数字化治理,有利于促进国家文化数字化产业的发展,提升文化数字化的服务水平,保障公众文化数字化权利,使文化数字化更好地服务于民生福祉,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此,应加强文化数字化的标准管理,建立起统一、规范、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数字化标准体系;创新文化数字化治理范式,加强文化数字化治理的部门协同和区域协同,实现文化数字化的全面协同发展。
    提升文化数字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文化数字化服务体制机制,完善扶持文化数字化建设的产业政策,构建与文化数字化建设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体系与监管体系,为提升文化数字化服务能力提供制度保障、资金保障与人才保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到达率和及时性。解锁文化数字化消费场景,充分利用文化教育设施及公共场所,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文化数字化场景,打造虚拟和现实深度融合的文化数字化体验线下场景。加快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建设好文化数字化建设所需的大数据中心、云平台等数字基础设施,完善文化产业“云、网、端”基础设施,打通“数字化采集—网络化传输—智能化计算”数字链条,加强App、小程序等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互联互通。
加快构建文化数字化市场体系。培育文化数字化市场主体,形成多元化文化市场主体格局,不断增强企业的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151890.html
(0)
投稿用户
上一篇 2024年9月3日
下一篇 2024年9月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