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价值取向决定行动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立场,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阐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在阐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时,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部署各项重大改革举措时,贯穿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政策制定、举措谋划、实践展开的根本遵循,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有统摄意义。?
1、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之所以成功,根本在于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只有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才能获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人民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推动者,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他指出,“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这是对人民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主体地位的科学总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同样需要发挥人民主体作用。事实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的都是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更需要人民的理解、参与和支持。
人民新期待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不同时代的改革有不同背景,面临不同的问题和任务。改革是由问题倒逼出来的,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发现问题、找准问题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起点,坚持问题导向是改革的基本方法之一。《决定》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三个面对”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蕴含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将“人民群众新期待”作为其中之一,表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对人民愿望、人民诉求的尊重和回应,彰显了人民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人民的实践创造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智慧源泉。我国改革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需要通过实践探索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人民群众身处改革的第一线,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智慧。改革面临的具体问题是什么,解决具体问题的路径、方法是什么,人民的新期待、新诉求是什么,人民群众最清楚、最有发言权。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来看,不少改革举措就是人民群众的创造和发明,党中央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实践经验,将其上升为改革举措,在全国推广和实施。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问计于民,集中人民的智慧,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找到改革的最佳路径。同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各项重大改革举措的落实,也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通过创造性实践解决问题,使各项改革举措落地,才能收到改革效果。
人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手段、途径而非目的,目的在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既惠及全体人民,又需要全体人民参与和支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人口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更需要全体人民投身现代化的实践、贡献推进现代化的力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从更高层次体现了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
2、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
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决定》进行说明时指出:“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部署,充分体现了对人民利益的关注和尊重。
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人民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坐标,也是中国共产党谋划改革的出发点,脱离人民利益,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就会出现偏差。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全面深化改革时强调:“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决定》用“七个聚焦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153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