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究竟是什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在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时,首先要明确当前经济复苏所面临的问题到底是以周期性问题为主,以结构性问题为主,还是以体制性问题为主。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找好定位,只是简单地进行讨论,宏观政策可能会出现一些偏误。
需求不足与产能过剩性质大不相同
前一段时间,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的观点引起了市场很大的反响。他认为,目前80%的问题是周期性的,是由于资产负债表的衰退所引发的;只有20%的问题是结构性的。因此,简单的货币政策和结构性政策都是无效的,只有持续扩大财政政策,才能有效克服当前的问题。如果我们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的确是周期性的,全力启动逆周期政策来对冲一些指标的下滑,包括失业、物价水平和内需不足的问题等,就十分必要了。但如果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不是周期性的,而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恶性循环,那么,措施不当就可能导致动态失衡问题愈演愈烈。因此,如果不能很好地判断是周期性问题还是结构性问题,一定会在宏观政策的总体定位和实施力度上产生一些偏误。
2014年,国家启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希望实现产业升级中供求的动态平衡。三年疫情对供需两端产生了全面的冲击,导致我们难以判断当前面临的是需求端的问题还是供给端的问题,是短期疫情冲击的需求不足问题,还是传统的地方政府“锦标赛”所带来的重复建设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与西方国家是不一样的。中国作为世界的生产工厂,全球供给的核心焦点,构建的基础是中国特色体系,尤其是在财政分权体系下,地方政府在政绩工程的推动中可能出现产能叠加。因此,不仅要考虑周期问题,还要考虑动态平衡中的结构性问题,更要考虑当期风险与未来风险的平衡问题。需求不足与产能过剩虽然是经济下滑问题的两个方面,但是参照系和形成原因是不一致的。供给能力可能高于潜在水平,也可能低于潜在水平,需求水平也是如此。以潜在水平为参照点,可以将经济萧条区分为产能过剩主导的萧条和需求不足主导的萧条,采取的治理模式分别为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如果用扩大投资来解决产能过剩型萧条一定会导致动态失衡加剧的结果。
当下的经济增长面临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疤痕效应带来的消费修复和复苏的问题,也有供给端修复更快带来的供求不平衡的问题,更有体制问题带来的传统产能过剩的问题。所以,不能单纯依赖一种药方包治百病,而是要分类施策,对症下药。既有以消费修复和消费扩张为主的逆周期政策,也有加速产业升级的供给侧结构性政策,更有改革导向的体制性调整。
宏观经济政策在逆周期里定位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155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