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以科技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科技创新的内在紧密关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一体化部署。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规律和科技创新关键作用的深刻把握。
    一、以科技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我国在理论、历史与现实交汇中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以科技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从毛泽东同志提出“向科学进军”、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江泽民同志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胡锦涛同志提出“自主创新”,中国共产党关于科技创新的思想不断发展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和着眼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需要和新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等重大论断,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进行了创造性发展。同时,他对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全局性战略定位进行了更深刻的思考,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当代中国科技创新实践的辩证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重大理论创新,开辟了科技创新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大国崛起是以科技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纵观历史,科技创新是推动各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力量,也是大国力量更迭和国际格局演变的重要推动力。现代化的概念发轫于工业革命,现代化过程就是科学技术取得质的突破并大量扩散应用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过程。在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引领带动下,全球现代化进程呈现出多轮“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变革—社会变革”的叠加。与之相伴的则是周期性的大国崛起。最先抓住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契机,推动和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往往就是崛起最迅速的国家。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近年来,我国新一代信息通信、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突飞猛进,正在推动我国顺利进入数字经济时代第一梯队,要抢占新一轮产业变革制高点,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提速。
    技术突围是以科技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逻辑。随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中国式现代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技术民族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沉渣泛起。一些国家刻意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并以此为借口,通过单边的技术出口管制、技术投资限制、人员交流限制等不正当手段打压对手,试图维持排他性的竞争优势。“脱钩”“断链”“去风险化”,本质上都是希望迟滞我国科技发展速度,将我国封堵在技术链、产业链、创新链的中低端。虽然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在此形势下,我国只有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打破技术封锁,实现技术突围,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最有力的支撑。
    二、以科技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成效初显
    一是更有效应对人口规模巨大带来的挑战。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意味着14亿多人口要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我国既要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也要加快各类技术的日常应用,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前我国科技创新成果广泛应用到各类生活场景中。例如,在医疗卫生方面,科技创新让老百姓用上国产高质量创新药,实现了由仿制到创新的历史性转变,2023年我国批准上市一类创新药达40个,刷新历史纪录。在出行方面,高铁已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一张名片,2023年我国高铁营业里程达到4.5万公里。
    二是更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需要依靠科技推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科技创新为处理好“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关系提供了最优解。一方面,我国科技与经济融合不断加深,培育了更多有竞争力、高增长的新产业,壮大了中小微企业群体,创造了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使得居民收入持续稳步提升。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对县域经济、乡村振兴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加强,对于推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挥了关键作用。202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超过45%。
    三是更有力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需要厚植物质技术基础,增强文化自信,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特别是在“数智社会”来临的背景下,科技创新为我国提升社会治理、文化治理能力提供了支撑。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我国不断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科技创新还在我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明传承发展中发挥了革命性作用。古DNA分析重构了人群起源迁徙历史,深海技术使我国水下考古的深度不断下探,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极大拓展了博物馆的时空边界。与此同时,我国前瞻研判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监管框架,积极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
    四是更全面支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以科技创新推进绿色发展、能源安全和美丽中国建设。当前,我国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以风电、光伏、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展现出巨大潜力。截至2023年底,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6.1亿千瓦,风电装机容量约4.4亿千瓦。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快速成长,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944.3万辆,比上年增长30.3%。
    五是更自信走和平发展道路。我国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通向现代化的新选择。科技创新则为我国更自信走和平发展道路提供了保障。一方面,我国国防科技自主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国防科技认知力、创新力、运用力持续提升。和平需要维护,能战方能止战。长征18号艇、大连舰、海南舰入列,福建舰下水,运油-20投入练兵备战,大国重器捷报频传,极大提振了军心士气。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共同体成为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点。目前,我国已经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科技开放合作新格局。我国在清洁能源、医疗健康、大科学工程等领域的科技进步正在惠及全球,为全人类的共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三、以科技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思路
以科技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切入点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的转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转型与生产关系的重构。而现阶段我国生产力的转型,已经不能像以往一样单纯依靠粗放的方式扩大社会生产、提高传统生产力来完成,必须在更高维度、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塑造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在这个意义上,新质生产力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156318.html
(0)
投稿用户
上一篇 2024年9月22日
下一篇 2024年9月2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