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从百年党史感悟党的创新魅力

从百年党史感悟党的创新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砥砺前行的历史。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征程,创新始终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力量,也是中国共产党永葆活力的基因密码。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奇迹般地在中国开辟革命新道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推动改革开放事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百年党史始终展现着一股感召人心、凝聚力量、催人奋进的无穷创新魅力。
    一、从百年党史感悟党的理论创新魅力
    回顾党的理论发展历史,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之路怎么走、社会主义事业怎么干、强国复兴之梦怎么圆等历史性课题,引领积贫积弱的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开创性、历史性飞跃,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第一次伟大理论创新——毛泽东思想,系统回答和解决了中国革命之路怎么走的历史性课题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开展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寻求人民解放成了近代中国主旋律。此后近80年的时间内,中国人民进行了太平天国、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不屈不挠的斗争,但都以失败告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一套先进思想和理论来指引。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苦苦寻求救国良方的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和新的思想武器。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但由于革命初期党的少数领导人机械化、教条化地理解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行左倾冒险主义、右倾投降主义等错误路线,使党的革命事业遭遇重大挫折、付出惨痛代价。在艰苦探索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初始目标——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了符合我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丰富内容,为开创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有益探索和经验积累。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伟大开创者和奠基者,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和中国的面貌,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征程。毛泽东思想不仅影响和指导了中国革命事业,还深刻影响了世界其他国家的革命进程,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委内瑞拉前总统查韦斯、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乌干达总统穆塞维尼等名人政要都是毛泽东的忠实粉丝。
    (二)第二次伟大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回答和解决了社会主义事业怎么干的历史性课题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步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和民主改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为进一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积累了新经验。但由于僵化地、教条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规律缺乏科学认识和研究,党在指导思想和工作指导方针上出现了一系列失误,导致政治生态紧张、社会经济发展一度出现混乱、人民生活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党全面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洞观时代大势,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著名论断,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翻开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崭新的一页,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党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把握。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转变,迎来了国家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富裕的光明前景。
    (三)第三次伟大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和解决了强国复兴之梦怎么圆的历史性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时代,同时也面临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党内腐败问题突出、国际局势风云骤变、敌人打压遏制升级等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位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统筹世情、国情、党情和社情的深刻变化,基于对世界大势的敏锐洞察,对人类命运的深刻认识,对发展方向的准确把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旗帜、把握主题、谋篇布局、总结经验、攻坚克难、兴党强国、奠基伟业,进行了划时代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用“八个明确”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用“十四个坚持”回答了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实践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探究中国面对的现实之问、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构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系统完善、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彻底解决了几千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推动中国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进了一大步。展望新时代,站在“强起来”的起点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正在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不懈奋斗。
    二、从百年党史感悟党的实践创新魅力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实践是理论的泉源。百年来,党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的同时,创新性进行革命、发展、改革实践,创造了军事、外交、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一个又一个奇迹,让世人惊叹于中国军队缘何战无不胜、人民为何凝聚不散、外交为何广结善缘、科技为何最新讲话系列、经济为何加速腾飞,如此等等。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不断推动的一项项实践创新。
    (一)灵活高超、不拘一格的军事艺术让人民军队创造奇迹、走向胜利
    回顾90多年的光辉历程,我军何以以弱胜强,从胜利走向胜利?问题的答案里总离不开“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这几个铿锵有力的字眼。世界上,很少有哪支军队像我军一样深知“剑不如人,剑法要胜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从1927年的南昌城头,穿越战争年代的炮火硝烟,走到深入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今天,我军有一个鲜明的特质,无论走到哪里、处于何种境地,首先想到的是怎么随机应变、摆兵布阵,探寻制胜之道的脚步从未停歇。红军长征途中,几十万国民党大军围追堵截,沿途无数道天然屏障阻隔困厄,红军将士时刻处于险象环生之境。面对强大的敌人,红军指挥员曾感叹,任何时候都不要和龙王比宝。宝是比不过的,只能靠自己灵活的战略战术去弥补。正是靠着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英勇的红军将士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指挥下,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创造出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一个又一个经典战例,一次次击退追兵阻敌,突破重重包围。抗日战争中,陈赓设伏神头岭时,不少人产生质疑,认为不便于部队隐蔽、没有险要可守。而正是这不大理想之地,让骄横的敌人产生麻痹思想,陈赓的部队在此处歼敌1500多人。战火硝烟中,人民军队不拘一格,辽沈战役是“关门打狗”,平津战役是“先打两头,后取中间”,淮海战役则是“夹一个,看一个,吃一个”。正是靠着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我军灵活使用兵力,扬长击短,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战争活剧,逐步改变了敌强我弱的革命形势。从红军时期的游击战“十六字诀”,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持久战”;从解放战争时期的“十大军事原则”“三三制编配”,到抗美援朝时期的“零敲牛皮糖”……党领导人民军队创造形成人民战争理论,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世界军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画卷和一个个闪光的战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战争指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是对我军长期战争经验的总结升华与深入拓展,深刻揭示了战争指导中主动与被动的辩证关系,是人民军队战略战术的精髓。
    (二)广泛深入、密切细致的群众路线让党和人民血肉相联、唇齿相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密切联系群众,事关党的生死存亡,事关国家长远发展。毛泽东同志早在党的七大报告中就指出,我们党的唯一宗旨,就是“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顺应人民的需求,紧紧依靠工农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建立根据地,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相继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人民翻身求解放的初心。陈毅元帅就曾感叹:“淮海战役是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坚持积极引导、民主互惠的原则,充分发动和组织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彻底结束了几千年来中国劳苦大众被剥削、被压迫的历史,实现了人民翻身当家作主的初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着手开展经济和其他各方面改革,构建完善对外开放格局,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了人民生活进入小康水平的初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作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方略,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篇布局,完善体制机制,有效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瓶颈和痼疾,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坚持群众路线的实践方略,聚焦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情怀,深入倾听人民群众呼声,充分利用群众智慧、制定解决方案、化解矛盾,推动事业发展;不断擦亮群众路线的政党本色,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自我革命,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日益实现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初心,用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这一切都源于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高高地举过头顶,与时俱进走好群众路线、赢得人民拥护。
    (三)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外交战略让封锁重围逐步打破、层层瓦解
    社会主义中国自成立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极尽封锁打压之能事,采取了各种外交孤立手段,妄图将社会主义中国扼杀在摇篮里。面对这一险恶环境,如何扩大交往、突破封锁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道难题。与欧美零和博弈、到处宣扬普世价值不一样的是,我党始终秉持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对外交往之路,不断扩大朋友圈、增强认同感、提升影响力,一步步冲破封锁、拥抱世界。1955年万隆会议上,新中国外交发出自己的强音,首创“求同存异”外交主张,推动会议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十项原则,至今为国际社会所尊重、遵循和认可,也成为我国打破外交封锁、突出重围的有力武器。在20世纪50年代初美西方封锁包围中国的大背景下,参加万隆会议的29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6个国家与中国建交,多数国家对中国并不了解,个别与会国家还抱有敌意。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原则驱散了一度笼罩在大会上空的乌云,一些对中国抱有疑虑甚至敌意的国家改变了原来的立场,也为新中国赢得了更多的朋友。从万隆会议结束到如今,中国朋友遍天下,已同180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同11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这充分说明,与万隆精神一脉相承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已得到世界广泛认同。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构想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在2015年亚非领导人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好造福亚非人民及其他地区人民。目前,中国同17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205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向世界宣示: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促进共同发展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打造伙伴关系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支持多边主义的决心不会改变。如今,新时代的中国,正以更宽广的视野、更有力的臂膀,为全球谋发展,为世界谋大同。
    (四)兼收并蓄、稳步扩大的改革开放让中国大地经济腾飞、生机焕发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由此开始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征程。改革最先在农村和局部地区铺开,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生产力迅速得到解放。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提出建设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先后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交所,开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征程。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的指引下,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159617.html
(0)
投稿用户
上一篇 2024年10月9日
下一篇 2024年10月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