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宣讲新中国史75周年伟大成就党课ppt+讲稿(11000字,72张)

新中国史75周年伟大成就
    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75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来讲,却是沧桑巨变、换了人间的75年。75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徐徐绘就,一曲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正接力谱写,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阔步走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一、从积贫积弱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风雨征程,书写发展奇迹。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探寻出符合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大幅跃升,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空前跃升
    新中国是在极其薄弱的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百废待兴、百业凋敝的境地中,我国坚持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以世所罕见的速度发展,经济总量连续跨越重要关口。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到1978年增加至3679亿元;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来,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1986年突破1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2006年突破20万亿元,此后以每1—2年便突破一个十万亿元关口的速度发展,2020年突破100万亿元大关,2023年超过12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不变价计算,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223倍,年均增长7.9%;其中,1979—2023年年均增长8.9%,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0%的增速水平。
    (二)人均GDP显著提高,跻身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1952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119元。经过长期努力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均GDP稳步提升。2019年,人均GDP达到7007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0158美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2023年达89358元,比1952年实际增长89倍,年均增长6.5%,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2681美元,连续3年超过1.2万美元。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和划分标准,2023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达13400美元,已经由新中国成立初的低收入国家跃升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三)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国际影响力日益彰显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很小,至1978年也仅为1.7%,居世界第10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稳定力量。2023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升至17%左右,1979—2023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24.8%,居世界首位。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以及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综合国力飞跃的同时,我国也实现了从世界体系边缘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华丽转身,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国际欢迎的公共产品和合作平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由中国倡议发展为国际共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引发广泛共鸣,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
    二、从瓶颈制约到优势支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空前加强
    夯基固本,筑牢发展“底座”。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丰硕成果,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工农业生产和能源供给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之大、速度之快世所罕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一)工农业生产能力突飞猛进,主要产品产量全球第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产业部门单一,主要工农产品供给严重短缺。随着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工业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2264亿斤增加到2023年的13908亿斤,增长5.1倍;谷物、肉类、花生、茶叶、水果等农产品产量居全球首位。我国用几十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份额30%左右,成为驱动全球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全球第一。2023年,粗钢产量10.2亿吨,水泥产量20.2亿吨,平板玻璃产量9.7亿重量箱,化肥产量5714万吨,累计超百倍增长。汽车、手机、计算机等从无到有、发展迅速。2023年,我国汽车、手机、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分别为3011万辆、15.7亿台、43.0万套、3514亿块,均居全球第一。
    (二)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日趋完善,现代基础设施建设领跑全球
    1949年底全国能够通车的铁路仅2.2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仅8.1万公里,没有一条高速公路。经过75年发展,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加速成网,运输服务能力连上台阶,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港口集群,铁路和公路客货运输量、港口货物吞吐量等居世界第一。2023年末,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5.9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6倍,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达4.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三分之二以上;公路里程达544万公里,增长66倍,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8.4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12.8万公里,增长74.1%;定期航班航线里程876万公里。国际物流通道不断拓展,2023年中欧班列年开行数量超1.7万列,比2016年增长近10倍,服务网络基本覆盖欧亚全境。一系列国产交通工具装备水平跃上新台阶,智慧公路、智能码头、智能高铁、智能仓储配送等交通新基建蓬勃发展。
    (三)邮电通信建设成绩斐然,信息通信网络全球领先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邮政通信网规模小、效率低,邮路总长度仅70.6万公里,长途明线仅14.6万对公里。经过75年发展,邮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邮政快递网、光纤和移动宽带网。2023年末,全国邮政营业网点达46.8万处,比1949年增长17倍;光缆线路总长度达6432万公里,比1997年增长114倍;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达11.4亿个,比2003年增长62倍。党的十八大以来,邮政通信业全面提速增效,通信网络实现跨越式发展。2013—2023年,邮政行业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0.4%,快递业务量年均增长33.1%。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网络,2023年末5G基站数达337.7万个,占全球5G基站总数比重超过60%。
    (四)能源供应实现量增质升,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能源基础十分薄弱,能源总量供给短缺、结构布局不均的问题突出。经过75年发展,能源供给能力不断提升、结构持续优化,形成了煤、油、气、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多元供应体系,成为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由1949年的0.2亿吨标准煤增至2023年的48.3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长7.4%;主要能源品种生产全面发展,原煤产量由0.3亿吨增至47.1亿吨,原油产量由12.0万吨增至2.1亿吨,天然气产量由0.1亿立方米增至2324亿立方米,发电量由43亿千瓦时增至9.5万亿千瓦时,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占全球比重近四成。能源资源配置明显优化,重载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等重点工程建设有力打通全国能源运输大动脉,不断破解我国能源资源空间制约;大国能源合作扎实推进,能源进口更加多元化,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水平实现新跃升。
    三、从封闭半封闭到高水平开放,对外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开放包容,共享发展机遇。新中国成立75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互利共赢的原则,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之路,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新的起点上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不断拓展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一)货物贸易规模稳居世界首位,贸易强国建设扎实推进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贸发展基础十分薄弱,进出口规模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1950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为11.3亿美元,到1978年仅增至206亿美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贸发展日渐起色,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加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快速扩张。2012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3.9万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86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贸易大国地位更加巩固。2013—2023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4.0%,增速快于同期全球货物贸易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国际市场份额从1978年的不足1%提升到2023年的12.4%,连续7年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服务贸易日益成为外贸发展的重要引擎,服务进出口总额由1982年的46.9亿美元提高到2023年的9331亿美元,年均增长13.8%,在全球的位次从第34位提升至第4位。
    (二)双向投资规模名列前茅,中国市场磁吸力不断增强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我国引进外资十分有限。改革开放后外资市场准入逐步放宽,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633亿美元,比1983年增长176倍,规模连续多年保持世界领先。与此同时,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对外投资步伐不断加快。2023年,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金额为1301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61倍,年均增长23.0%,连续11年位居世界前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双向投资质量明显提升。2023年,高技术产业吸收外资占全部吸收外资比重升至37.3%;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318亿美元,占全部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比重近四分之一。
    (三)对外经贸合作层次不断深入,制度型开放水平显著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围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稳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系统探索、主动参与和引领国际投资、贸易新规则的新路径,分批次设立22个自贸试验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不断打造全方位扩大开放的“排头兵”和“领头雁”。2023年,我国自贸试验区合计进出口额达7.7万亿元,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18.4%,海南自由贸易港进出口额连续3年两位数增长。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巨大成就,我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200多个城市,成为助推区域经贸发展的“钢铁驼队”。广交会、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等大型展会成为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推动我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发展、互利共赢。
    四、从单一失衡到优化升级,经济结构实现历史性变革
    通盘筹谋,弹好“协奏之曲”。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工业大国、服务业大国,从需求失衡到三驾马车协同拉动,从沿海内地发展不平衡到东西南北纵横联动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从城乡分割到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推进,经济结构发生历史性变革,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一)三次产业协同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迈向中高端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基本上是个农业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1952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0.5%、20.8%、28.7%。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二、三产业占比持续提升,经济从依赖单一产业为主转向依靠三次产业共同带动。2012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9.1%、45.4%、45.5%,第三产业首次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和优化升级态势更加明显,第一产业基础地位巩固夯实,第二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第三产业持续快速发展。2023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7.1%、38.3%、54.6%。从农业看,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由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从工业看,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态势向好,2023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3.6%、15.7%,分别比2012年提高5.4个、6.3个百分点。从服务业看,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2023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4%、3.5%,分别比2012年提高2.2个、1.5个百分点。
    (二)需求结构不断优化,内需主引擎作用凸显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投资资金有限,进出口低水平徘徊,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拉动。1952年,最终消费率高达79.2%,资本形成率为22.0%,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为负。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消费和投资规模明显扩张,对外贸易持续发展,需求结构得到优化。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GDP比重调整为55.7%、42.1%、2.1%。我国超大市场规模优势持续发挥,内需对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凸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内需成为我国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2013—2023年,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平均达95.3%,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53.9%。
    (三)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新的增长极带动效应显现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严重不平衡。改革开放前,我国区域政策着重解决沿海与内地不平衡问题。改革开放后,实行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方针,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1999年以来,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逐步形成。2012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的比值为4.9,而1952年为8.1。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2013—2023年,中部、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分别增长6.9%、7.1%,快于东部地区。2023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达8.3%;长江经济带地区、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比分别为46.7%、24.4%,比2012年提高2.9个、0.9个百分点。
    (四)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新成效
    改革开放前,我国城乡间处于分割状态,城乡差距很大。1949年末城镇化率仅为10.64%,1978年末也只有17.92%。改革开放后户籍约束逐渐松绑,城乡之间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流动加快,城镇化进程明显提速。2023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9.3亿人,比1978年末增加7.6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提高48.24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户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23年末,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8.3%,比2015年末提高8.4个百分点。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村交通通信设施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12年的2.88:1缩小至2023年的2.39:1。2023年,乡村义务教育阶段生师比[1]为12.4:1,比2013年下降1.4;年末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60万公里,超99%的村通宽带互联网,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达14.4万个。
    五、从发展落后到创新引领,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敢为人先,点燃“第一动力”。新中国成立75年来,从“向科技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创新是第一动力”,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逐步实现了从追踪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转变,成长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
    (一)科创投入持续增加,国家创新体系更加健全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科技力量薄弱,研发经费投入十分有限。新中国制定了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的科技发展新方针,相继布局建立一批科学研究机构;1956年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积极探索建立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科教兴国战略深入实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研发投入力度明显加大。自2013年起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2023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33278亿元,比1991年增长233倍,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64%,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连续11年居世界首位,2023年达724万人年,比1991年增长9.7倍。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质加速,逐渐形成以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为主体的协同创新体系。2023年末,我国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跃居世界首位,目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6.3万家。
    (二)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产出量质齐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技术难题和国际封锁,广大科技工作者隐姓埋名、接续奋斗,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了艰苦卓绝的贡献,一批追赶世界水平的首创成果举国振奋,其中“两弹一星”成为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一座历史丰碑。改革开放以后,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一系列重大科技计划出台,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创新提速发展,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等领域不断取得重大成果,“嫦娥”奔月、“北斗”组网、“奋斗者”号逐梦深蓝,大国重器不断“上新”,充分彰显我国科技硬核实力。专利事业取得长足发展,高价值知识产权不断涌现。截至2023年底国内(不含港澳台)有效发明专利达401.5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1.8件,成为世界创新版图的重要一极。我国创新指数在全球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到2023年的第12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三)新动能新优势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激烈竞争,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2013—2023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8.7%、10.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人工智能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160153.html
(0)
投稿用户
上一篇 2024年10月9日
下一篇 2024年10月9日

相关推荐

  • 主题教育专题研讨材料:锚定新时代目标定位 为打造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集聚创新力量

    主题教育专题研讨材料:锚定新时代目标定位为打造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集聚创新力量    根据主题教育读书班第三期安排,围绕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

    2024年1月1日
    77
  • (6篇)关于开展教育整顿心得体会汇编

    关于开展教育整顿心得体会汇编(6篇)篇1:发扬彻底自我革命精神 从严从实开展教育整顿  开展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教育整顿,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锻造堪当新时代新征程重任的高素…

    2023年5月17日
    156
  • 研讨发言:党建引领促发展 争做有为新青年

    研讨发言:党建引领促发展 争做有为新青年   青春逢盛世,青春心向党。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希望。***总书记在2023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

    2023年11月10日
    83
  • 公司个人现实表现材料

    笃行职责,追求卓越——个人现实表现材料    自踏入职场以来,我始终秉持着对工作的深深热爱和对职责的无限忠诚,在平凡的办公室岗位上,我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不平凡的业绩篇章。以下是我的个…

    2024年6月11日
    20
  • 在国企党建创新论坛上的致辞

    在国企党建创新论坛上的致辞    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一年,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时刻,*以“数字化赋能智慧党建”为主题举办第二…

    2024年3月6日
    90
  • 党课:强化党的政治建设 夯实理想信仰根基

    党课:强化党的政治建设夯实理想信仰根基    同志们,根据集训安排,今天我围绕“强化党的政治建设夯实理想信仰根基”为题给大家上一次党课。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灵魂和根基,是管总、…

    2024年2月29日
    87
  •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获取1000G公文写作模板
  • 主题教育以学增智研讨发言1900字(陕西考察)

    以学增智,提升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本领    5月17日,***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以学增智,就是要从党的科学理论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把看家本领、兴党本领、强国本领…

    2023年6月15日
    140
  • 经验交流:“两大功能”强基层 “四好四强”创标杆

    经验交流:“两大功能”强基层“四好四强”创标杆    近年来,*党委传承红色基因,强化“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进基层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聚焦项目建设阶段性任务和重难点问题,以…

    2024年5月23日
    33
  • 中学2023年度学校党支部党建工作计划

    中学2023年度学校党支部党建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2023年度我校的支部工作将继续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

    2023年5月8日
    155
  • 2023年基层党员干部个人述职报告

    2023年基层党员干部个人述职报告    2023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和乡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本人全力履职尽责,始终做到清白为人、踏实干事。现将个人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

    2023年11月29日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