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党课: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同志们:
    “两个确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讲得很明确,就是“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关于“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指出,“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借此机会,由我为大家作一堂党课报告,与同志们共同交流,
    一、从回应新时代重大课题的要求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习近平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新概念,并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从一定意义上说,“两个确立”是为回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的要求提出来的。因此,要深化对“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认识,首先必须明确从理论和实践结合层面系统回答这一重大课题的根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一个具有原创性的崭新论断。其认识基础包括对当今世界历史发展总趋势的认识和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把握。
    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就是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大时代的基本特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大趋势没有变;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内涵丰富,择其要有:其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万众一心、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深刻影响世界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二,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把制约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关键及其解决的着力点凸显出来,需要党和人民在新的历史方位和新的时代坐标上加以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其三,党在历史交汇期的奋斗目标丰富了新的内容,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从未有像今天这样清晰可见;其四,国际环境的新变化,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中国正处在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时期,外部环境极其复杂,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和严峻挑战。我们党依据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提出了新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即是: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等。新时代重大课题聚焦为党在今天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两个确立”的重大决定,是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做出的。从根本上说,这是从政治上层建筑最核心的层次上,对重大时代课题做出的最集中、最紧要的回应。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根本方向、发展道路、前途命运,皆由此而定。我们之所以自信于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集中到一点说,就是有成熟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而“两个确立”,在政治上、组织上要解决的,正是党的坚强领导核心问题;在思想上、灵魂上要解决的,正是党的科学的理论指导问题。这两个方面都是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乎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性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必胜信念,对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和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正是以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历史发展总趋势为依据的。当代中国发生的伟大变革,也是坚定不移地做好这“两个坚持”的胜利成果。我们党在不断深化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两个确立”的重大政治成果,是对坚持党的领导制度的进一步提升,这就为回应重大时代课题提供了根本保障。“两个确立”的提出彰显我们党重大的责任担当。从制度上明确规定“两个确立”,就意味着向全党全国人民,同时也是向世界各国人民宣布,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获得巨大成就、实现伟大变革的基础上,始终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以高度的政治自觉肩负起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华章的光荣使命。同时也就意味着,“两个确立”的明确规定,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制度上为我们党在回应重大时代课题的进程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
    二、从领导国家事业的核心力量的不可替代性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认为,无产阶级国家和任何其他阶级的国家一样,是一种力量的概念和社会的正式代表,只是其历史类型、阶级本质、实行民主和专政的对象不同。无产阶级国家力量的整体,由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四大力量相互联系、互为支撑而成。无产阶级政党是领导无产阶级国家事业的核心力量,无产阶级政党的领袖是国家核心力量中的核心。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的领导作用具有绝对的不可替代性。无产阶级领袖无论是个人还是集团,都是无产阶级国家领导力量中最重要、最核心、最权威的部分。如果说,人民群众是全部国家生活的基础和国家政权的主体,那么无产阶级政党的领袖则是统率全社会、引领无产阶级国家事业发展的核心和主导力量。所以马克思借用爱尔维修关于时代呼唤伟大人物的论断,来论证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的作用,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
    那么,无产阶级政党领袖为什么具有这种不可替代性的历史作用呢?
    首先,这是根源于社会内部物质生产活动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多次指出,在社会物质生产活动中,客观存在着一种权威和服从的对立统一关系。即一方面必须有权威,另一方面必须有服从。这种权威和服从关系,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的不断发展扩大而复杂化,其永恒性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只是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其作用的具体性质不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历史深层的这种机理,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并形象地提出“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1873年,恩格斯在《论权威》一文中进一步论证了这一道理,指出:“一方面是一定的权威,不管它是怎样形成的,另一方面是一定的服从,这两者都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而不管社会组织以及生产和产品流通赖以进行的物质条件是怎样的……生产和流通的物质条件,不可避免地随着大工业和大农业的发展而扩展起来,并且趋向于日益扩大这种权威的范围。所以,把权威原则说成是绝对坏的东西,而把自治原则说成是绝对好的东西,这是荒谬的。”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需要指挥的权威,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更是如此。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否则社会主义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就不能发挥作用,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不能发挥。然而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特别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全体劳动者服从一个统一的意志。关于这个问题,列宁继承并发扬恩格斯的思想,有过非常明确的论断。列宁在1918年曾指出,社会主义是大机器工业的产物,只有全体劳动者服从一个统一的意志,即服从一种权威,才能进行工作。列宁讲得很深刻,即“如果没有统一的意志把全体劳动者结合成一个像钟表一样准确地工作的经济机关,那么无论是铁路、运输、大机器和企业都不能正常地进行工作。社会主义是大机器工业的产物。如果正在实现社会主义的劳动群众不能使自己的各种机构像大机器工业所应该做的那样进行工作,那么也就谈不上实现社会主义了。”无疑,使全体劳动者服从一个统一的意志、一种权威的任务,只有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的领导和由他们所锻造的科学理论的指导才能完成。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开展斗争并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决定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开展斗争并取得胜利,需要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建立起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核心。列宁誉称领袖集团是“无产阶级之花”、“社会主义的权威人士”、“先进代表”、“伟大人物”、“职业革命家”。他指出,推举出政治领袖、先进代表和领导核心,是无产阶级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并取得统治地位的先决条件。在列宁看来,历史上任何阶级想坚持不懈地进行斗争,取得统治地位,都必须推举出富有天才、经过考验、受过专门训练和长期教育,又彼此配合得很好的政治领袖来组织领导运动。这种领导者组织还必须能够保持稳定,保持继承性,否则是不可想象的。所以“由最可靠、最有经验、经过最多锻炼的工人组成的人数不多的紧密团结的核心”是革命家组织得以构建并发挥领导作用的首要条件。
    最后,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胜利与挫折、前进与后退、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提供的启示。人们历史活动中的经验,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遵循或违背历史规律的记录。就建立坚强的领导核心之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正面的经验贯穿于整部科学社会主义史。在科学共产主义创立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在1847年起草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就坚持要维护代表大会和党章的权威。1850年,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强调了党的组织体系中的中心和核心的重要作用。他们根据当时党支部具有基础性地位的情况,提出要使支部具有“工人协会的中心和核心”地位。苏联共产党在这方面的经验特别值得关注。苏共建党之初,因对领袖的重要作用缺乏正确的统一认识,加上其他条件限制,未能形成领导核心。当时漠视科学理论指导的俄国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迷恋和崇拜工人运动的自发性,鼓噪不要党的核心。列宁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高度,系统地阐述了确立党的领袖的核心地位和坚持科学理论指导的意义,为建立坚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1920年4月至5月间,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著中,针对“左派”幼稚病的严重危害,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建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即领袖与政党、阶级、群众的关系,特别是对党的领袖的重大作用做了完整而系统的论述。列宁认为政治是一种科学、一种艺术。无产阶级只有造就本阶级的“政治家”,才能战胜资产阶级。列宁还从“确定一个党是不是真正工人的政党”的标准上强调,作为一个真正工人的政党,“不仅要看它是不是由工人组成的,而且要看它是由什么人领导以及它的行动和政治策略的内容如何。只有根据后者,才能确定这个党是不是真正无产阶级的政党”。而后,列宁又从达成无产阶级“意志统一”的必要性上做出论证:“造就一批有经验、有极高威望的党的领袖是一件长期的艰难的事情。但是做不到这一点,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的‘意志统一’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回望过往历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更加证明了党的领导核心的重要性。遵义会议前,中国共产党在十多年奋战中多次惨遭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形成成熟的领导核心。名垂史册的1935年的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此后,如遵义会议决议所预见的,“全党同志像一个人一样团结在中央的周围,为党中央的总路线奋斗到底,胜利必然是我们的”。再后,经过延安整风运动到党的七大的召开,中国共产党以《矛盾论》《实践论》为哲学基础,在思想统一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中国革命才不断开创未来,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斗争史雄辩证明,形成并坚决维护一个坚强正确的领导集体及其核心,有多么重要的意义。毛泽东强调“要建立领导核心,反对‘一国三公’”。邓小平也强调领导核心的重要性,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这些精辟论断是对我们党成功经验的高度概括。从反面经验说,首先是巴黎公社的教训。它的灭亡与缺乏集中和权威领导直接相关。1872年恩格斯针对诅咒革命权威和集中领导的怪论,尖锐指出:“说这种话的人,要么不知道什么叫革命,要么只不过是口头革命派。”苏共的覆亡和苏联的瓦解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大悲剧、大曲折、大灾难、大倒退。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继后巩固革命政权斗争的胜利,最根本的原因是有以列宁为核心的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的坚强领导。苏联赢得反对德国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取得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辉煌成就,以及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因为有坚定继承列宁伟业、以斯大林为核心的苏共领导。可是斯大林逝世后,以赫鲁晓夫为始,以戈尔巴乔夫为终,苏共领导集团日益加深背离,最后彻底背叛马列主义原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165691.html
(0)
投稿用户
上一篇 4天前
下一篇 4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