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党员管理的现状思考(调研报告参考)

流动党员管理的现状思考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我镇农村流动人员越来越多,分布越来越广,其中的党员数量也在日益增加。加强和改进对农村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让每一位流动党员成为一面流动的红旗,永葆先进性,是新时期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课题。
    一、基本情况
    2019年12月,*街道办事处与2个城郊镇合并后设立*镇。2023年4月,按照全省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工作安排,*镇由原来25个村、10个社区,调整为10个村,5个社区,共有党支部59个,党员2452人,其中农村党员1189名。近来年,随着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农村流动人员越来越多,其中流动党员数量也不断增加,目前全镇农村流动党员623名,占农村党员总数52.39%。
    二、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轨迹不固定。部分党员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有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加之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因素,特别是务工经商的流动党员,有的无固定地点且居无定所,哪里赚钱就流动到哪里,工作轨迹不固定,去向难掌握。
    (二)党组织活动开展难、参加难。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大一部分外出流动的农村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无法参加原党支部的活动,就是春节返乡,也是来去匆匆;加之部分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入的党员不闻不问,多数党员在流入地无“家”可归,由此造成流动党员的组织生活、教育培训等难以正常开展。另外由于流动党员的务工单位大多为非公有制企业、个体私营企业或一些服务行业,而这些单位大部分尚未建立党组织或党组织不健全,使得这些流动党员在用工单位找不到党组织,无法转移组织关系和参加组织生活。
    (三)党费收缴缺乏有效监督。部分流动党员流出后长期不与党组织联系,同时由于流出地频繁变动,联系方式也随之变动频繁,党费收缴变得困难;大部分流动党员一年返家或者根本不返家,党费都是一年交一次或干脆找人代缴;由于流动党员工作岗位变动频繁,收入不稳定,党费收缴基数确定难,一般以流动党员自己申报为主,或者统一定标准收取,使流动党员缴纳党费缺乏规范和必要的监督。
    (四)党员作用明显弱化。部分流动党员在外务工期间,一心一意挣钱,忽视甚至遗忘了自己是一名中共党员的事实,不主动汇报工作、生活、思想等动态,不参加组织生活,对家乡的建设漠不关心,先锋模范作用明显弱化。
    三、原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不深。流动党员是顺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新事物,许多党组织没有充分认识加强其教育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存在着不想管、不愿管、不好管的思想,导致行动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轻视或忽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倾向。有的流出地党组织认为外出党员是“嫁出门的女”,不必管;有的流入地党组织觉得外来党员是“借店歇脚”,不是自家的人,一旦接收其组织关系,就有可能涉及到劳保、福利等一系列问题,何必自找麻烦,干脆不管。更有甚者,有些流入地的党组织对持《流动党员活动证》或《党员证明信》的流入党员拒之门外,不让他们参加当地的组织生活,造成一部分流动党员想转组织关系无处接,想参加党的活动无处去,想及时交纳党费无人收,想向组织倾吐心声无人听的“四无”现象。
    (二)党性观念不强。部分外出流动的农村党员党性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不强,外出时不愿向党组织报告;有的“党员意识”逐渐淡漠,忽视党组织生活,平时既不参加所在地的党组织生活,也不向原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出现了“流出地管不到、流入地管不了”的情况;还有的党员存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去挣钱”的心态,不愿暴露党员身份,把自己置于党组织之外,拒绝组织监督,成为“隐性党员”、“口袋党员”或“档案党员”。
    (三)教育管理不力。一些基层党组织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流动党员管理措施,致使部分流动党员学习活动和思想教育几乎等于空白。个别基层党组织没有向外出党员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或开具《党员证明信》,还有的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活动证》没有进行认真的查验,造成《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落实难。有的地方虽然有党员,但处于种种原因一直不能建立党组织,党的工作覆盖面不宽,出现了“组织找不到党员、党员找不到组织”的情况。
    四、对策及建议
(一)强化思想认识。进一步深化对加强农村外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169660.html
(0)
投稿用户
上一篇 1天前
下一篇 1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