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2024年工作总结

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2024年工作总结

    根据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及《XX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2024年,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校建设,深化数据创新应用,提升数据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有效支撑学校管理、教学、生活的服务工作:
    一、推进教育部职业数字基座对接项目
    2024年,在各部门共同努力下,我校智慧大脑院校中台对接共85张表,我校对接进度已经达到100%,数据量216万余条,自动对接率达到65%,数据质量和综合评价均进入全国百强。人事处、图书馆等部门自动对接率达到100%。河北省教育厅推荐我校接入特色应用和巡课视频流,我校上报了数据超市、校情驾驶舱、数据大屏和健康教育公益平台4个特色应用场景和99个远程巡课视频流。
    2024年10月11日,教育部发布《职业院校数字基座数据标准及接口规范V3.0.3》,名称上由智慧大脑院校中台改称数字基座。采集数据表由85张增加到98张。数据子集从原来8个数据子集增加至10个数据子集。增加校企合作、国际交流两个数据子集涉及部门多,数据量大且杂,在学校领导下,教育技术中心统筹协调,各部门通力协作,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数据表的收集整理和上报工作,上报率达到100%。自动对接57张,通过一表通采集12张,数字基座对接数据自动抽取比例达到70%。
    二、聚力打造校级全量数据中台,推进数字资源一体化
    1.治理“数据孤岛”打通数据壁垒。
    实现数据中心与人事、新办公OA、网上办事大厅、科研、图书馆、资产、教务、学工、实习系统、职教云、智慧安防、一卡通等12个业务系的数据对接及集成工作,数据中心总表1211个,已发布接口746个,定时交换任务350个,有效支撑了校内12个业务系统之间的高效协同与数据联动,完成主数据的全面共享。
    2.构建数据协同联动的数据可视化大屏
    已完成人事、科研、学生、教务四个主题数据库建设。完成教师数据、学生数据、科研数据、教务数据大屏开发,对数据资产实现动态、多维度呈现,实现数据资产与数据应用可视化。
    3.推进一表通系统建设
    推进一表通建设,实现全校师生一表通基础信息自动填报,使教职工从繁重的表单中解放出来。同时及时将最新数据反补已有业务系统,提升各个业务系统数据质量。目前“一表通”系统已建成33个数据表单,用于支撑教育部智慧大脑数据采集工作。同时,一表通,汇聚教师个人数据资产,按主题域并分层级展示个人人事、科研、教学等相关成果数据。
    三、全新升级智慧校园融合门户,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新版门户在“优”字上求突破,支持PC端、移动端访问,全面优化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办事流程服务平台和统一门户和统一消息平台,广泛聚合校内各类信息化系统、应用和服务,基本实现“登录一账号、服务一站式、数据一张表、资源一平台”,提升师生服务体验。
    四、积极推进一卡通全面升级改造
    校园一卡通系统是我校智慧数字校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业务涉及食堂、图书馆、学生体育测试、多媒体教室等等多个领域。为了更好的服务全校师生,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和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顺利完成了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全面智慧升级。
    1.部署了超融合服务器,虚拟了21个服务器业务。对餐厅POS机线路重新布线,更换了75台POS机,为2024届新生制作新生卡4250张、教工卡446张,为2023届老生更新学生卡4065张。
    2.校园卡系统多样化支付方式成为新亮点,新系统以实体卡和虚拟卡相结合的方式。虚拟卡可实现二维码支付、人脸识别支付等应用场景,为全校师生新增了形式丰富、使用便捷的个性化支付选择。新增了点餐系统,为师生提供了更多的服务便利和全新的使用体验。
    3.为推进学校一卡通管理规范化,起草了《XX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园一卡通管理办法(试行)》
    4.积极推进与第三方系统的对接工作
    积极与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实现图书馆、多媒体教室、体育测试等第三方系统的平稳过渡,保证全校师生用卡的无缝衔接。借一卡通升级改造的契机,梳理现有数据信息,加强一卡通数据的互通共享于数据分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支持,提升学校信息化整体服务水平。
    五、加强技术防护,不断提升网络安全综合管理水平
    为方便全校师生更加安全方便的使用校内网络资源,目前已升级上线新版VPN系统,新版VPN系统提供Web和客户端两种使用方式,并与智慧校园移动门户完成了对接工作,提高VPN服务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六、确保数字校园稳定运行,服务教学科研工作
    定期对重要软件数据进行备份,对各设备及线路进行巡检,及时检查、维修数字校园所有软件、硬件、设备设施故障。确保“重要系统零中断、重要数据零丢失”,保障了各系统的稳定运行,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
七、加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171934.html
(0)
投稿用户
上一篇 5天前
下一篇 5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