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质量发展专题论坛上的致辞
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我们等不得也急不得,必须脚踏实地,行稳致远。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布置了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借这个机会,我想就报告中涉及的有关内容与线上线下的国际友人和各位来宾做个分享,供大家参考。
一、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什么是高水平?我的理解,核心是要处理好两类问题,分别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国有与民营的关系,进而放大中国作为超大规模单一市场的优势和红利。
首先,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通过市场基础制度的完善,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的“守夜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是要体现在维护市场、弥补市场、发展市场方面有所作为,以有为政府促进形成高效市场。
其次,处理好国有与民营的关系。非公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被概括为“*”。任何经济体的增加值按照活动主体可以分为政府行为产生的增加值和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产生的增加值。而市场主体中,又可分为公有制主体和非公主体。具体到中国经济,目前非公主体产生的GDP大致占*%。而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意味着公有制企业产生的增加值也要在GDP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大致在*%左右。这样大致形成了政府、公有主体、非公企业三类经济主体的经济贡献分占*:*:*的格局。
对于社会整体来说,“*”不仅描述了非公经济的贡献,也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结构特征的准确刻画;“*:*:*”不仅是合理的,也是稳定的。这样,政府和公有制企业的经济贡献加起来占*%,可以起到有效调节经济运行的作用,非公有制企业经济贡献占*%则有利于保持经济活力、涵养就业、促进创新等。
二、坚持实体经济为重心,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制造业是工业的躯干、经济的基础、民生的保障,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一环。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判断:
一是国家在经济发展进入发达国家的过程中,制造业占比会逐步下降,但不宜下降得过快过早,至少应该等到整个国家人均GDP超过*.*万美元后,再逐步下降。
二是相对于中国的国情而言,制造业占比不能低于*%,再加上采矿业、电热气水和建筑业,整个第二产业在*年前应该保持在*%以上。
三是与制造业关联的研发开发、品牌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要由现在的*%-*%逐步提升到*%-*%。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如能使研发投入超过制造业产值的*%-*%、“*到*”的基础研究投入占总研发投入的*%以上、制造业独角兽企业占资本市场市值的*%以上,将是制造强国的标志现象。
当这几方面条件都已经满足后,与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实体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达到*%左右。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三、立足我国国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但中国有个基本国情,就是胡焕庸线。
根据胡焕庸(19*)的研究,从黑龙江瑷珲到云南腾冲这一条线将中国版图在人口地理上大致分为两部分,西北部是“大漠长河孤烟”,占全国国土面积的*%,人口却只占总人口的*%;而另一头是“小桥流水人家”,仅有*%的国土,却聚集着另外的*%的人口。胡焕庸线所刻画的中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17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