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和实践、内涵和外延、方法和路径,作出全面阐释、系统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深刻认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我国发展面临的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深刻认识生产力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趋势作出的战略抉择,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一以贯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时代传承,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在吸收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唯物史观,研究提出了以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为三要素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经验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新时代生产力理论,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三要素的理论框架,又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突出科技创新在生产力发展中的核心要素作用,将传统生产力理论以“量”评判生产力发展水平拓展到更加注重“质”的变化,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动力机制和演进规律的认识。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选择。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回顾人类现代化历史,每个时代率先实现重大科技创新突破从而大幅提升生产力水平的国家,往往就是这一时期综合国力领先的国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坚定不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奇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新时代新征程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怎样发展生产力的时代之问作出的科学回答。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明显差距,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仍然存在。特别是当前我国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出现了变化,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了瓶颈,旧的生产函数组合方式已经难以持续,需要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市场优势、产业体系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牢牢把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完整准确全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刻理解党中央战略意图,牢牢把握相关实践要求,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本前提。
    牢牢把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一实现路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表现形式为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主要载体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历次工业革命经验证明,重大科技成果只有广泛渗透到产业领域,才能深刻改变生产函数,带来生产力的大幅跃升和质变。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空前密集活跃,影响深度和广度远超以往。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主动创造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高效及时地将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努力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全球前列。
    牢牢把握统筹推进产业创新发展这一主攻方向。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关乎国家长远竞争力的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密集、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成长潜力大,对经济发展具有引领作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传统产业体量大、体系全、竞争力强,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新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同样契合生产力要素及其优化组合跃升的基本内涵,决不能忽视和简单放弃。要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物质支撑。
牢牢把握因地制宜这一科学方法。我国各地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存在差异,必须探索符合各地实际和发展阶段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各地方要科学谋划和选择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培育发展方向,做到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不能简单套用某一种发展模式,更不能盲目跟风、一哄而上。同时,要强化区域间协同合作,开展创新策源、验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177124.html
(0)
投稿用户
上一篇 9小时前
下一篇 9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