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残联关于赴上海市静安区、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考察学习的情况报告
为学习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残疾人工作开展的典型经验做法,主动适应残疾人事业发展新形势新变化,创新工作思路、理念和方法,跳出*看*,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不断通过系列关爱举措,努力满足残疾人多类别、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推动新时代残疾人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5月27日至5月31日,x区残疾人联合会党组书记、理事长x等一行7人,到上海市静安区、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等地残联,深入康复机构、就业创业基地、服务中心(平台)和融合幼儿园等不同类型点位,采取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等方式,就残疾预防、康复服务、学前融合、就业创业等方面开展了考察学习活动。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学习基本情况
考察组一行首站来到上海市静安区临汾路街道阳光家园。阳光家园由“阳光之家”“阳光基地”“阳光心园”组成,形成为残疾人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三阳模式”,其完善的服务体系给考察团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上海市静安区残联机关大楼,考察组参观了残疾人事务受理大厅、有关残疾人法律法规的法治文化宣传教育阵地,并进行了座谈,深入了解了该区在残疾人社会保障、就业、康复、教育等方面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同时就两地残疾人事业发展路径深入交流。在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阳光201”基地),5层楼分别设置了“阳光”乐享屋、“阳光”技能秀、“阳光”创星汇、“阳光”体验坊、“阳光”筑梦场,致力于为残疾人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和培训服务,帮助残疾人实现自我价值。
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考察组参观了浙医健长兴康复医院、如常(长兴)残疾人培训就业基地共富基地,现场了解残疾人“医、康、养、护”的托养服务模式,以及如常(长兴)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梦想的具体路径。考察组还参观了画溪街道荣星“残疾人之家”,这里为就业年龄阶段的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日常照料、技能培训、就业辅导、康复训练等项目,还着重发展辅助性就业劳动。参观结束后,考察组与湖州市残联、长兴县残联座谈,就湖州市残联、长兴县残联在残疾人事业体系架构、就业创业领域开展深入交流。
在南京市栖霞区,考察组先后参观了残疾人数字化就业创业基地、星星荟儿童发展中心、栖霞区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和栖霞区第一实验幼儿园,并进行了深入的座谈交流。栖霞区在残疾人康复、融合教育、就业创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尤其是先进的数字化平台和专业的服务团队为残疾人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充分运用“互联网+”发展新就业形态,通过直播、语音云客服、视频审核等就业项目,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该区充分发挥特殊教育、融合教育的资源优势,构建“医康教”融合的服务体系,发挥托育机构、学校(幼儿园)、家庭、康复机构的作用,较好实现特殊儿童社会融合发展的目标。
x区残疾人联合会党组书记、理事长x,办公室负责人x,康就部负责人x,办公室政务负责人x;x区残疾人服务中心主任x,副主任x,项目负责人x参加了此次考察学习。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主任x,静安区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x,康复科科长x;浙江省湖州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x、长兴县副县长x、长兴县残联理事长x;南京市栖霞区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x,党组成员、副理事长x、x,残疾人数字化就业创业基地主任x等陪同参加学习考察。
二、主要收获及启示
考察学习结束后,考察组认为,这次历时5天的考察学习,收获很多、感受很深、启发很大,不但拓宽了工作视野,也打开了创新思路,外省兄弟单位先进工作经验做法,非常值得学习借鉴!
(一)科技赋能,助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抓好城市数字化转型机遇,以互联网、大数据为牵引,数字化赋能服务供给,将优质内容注入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实施科技助残公益项目,把服务送到残疾人身边,打造智慧助残新示范。上海残联的“阳光申办”作为全国首家一站式网上助残服务大厅、首个“政策找人”闭环式管理的一体化平台。首次打通“随申办”APP、支付宝和微信小程序等多个平台,集成市区两级助残服务入口,汇聚上海市残联、市大数据中心、全国助残数据和第三方助残机构等与残疾人相关的数据,实现残疾人政策法规、服务事项、助残机构等信息的全面整合与一键查询,为残疾人提供一站式、精准化、智能化的服务体验。首创闭环式“政策找人”新模式,整合现有45项残疾人政务服务事项,按辨识难易程度设置三个推送,即“智能推送”“精准推送”“温馨推送”,最大限度地避免政策覆盖留死角、有空白。全国首个“阳光电子产品循环利用中心”是依托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阳光201”残疾人就业服务综合平台,由上海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爱心企业单位、优秀残疾人创业者等各方社会力量共同发起创办,以电子产品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把残疾人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创业孵化,与“碳中和”事业深度融合,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线下基地培训就业+线上居家云就业”相结合的残疾人数字化就业模式,是栖霞区残疾人数字化就业创业基地充分运用“互联网+”发展新就业形态,与辖区内外高科技企业进行对接,积极挖掘适合居家就业的项目,通过云客服、电话外呼、视频截图审核、5G大数据标注、抖音直播等项目,培训残疾人100余名,助力黑龙江等11个省残疾人实现基地线下集中就业残疾人15人、线上居家云就业50余人,有力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栖霞区残疾人数字化就业创业基地孵化的残疾人大学生创业项目“彩虹之光”播客,开展“彩虹之光”有声主播公益培训,探索盲人群体在数字化就业领域的新机遇,成为江苏省残联就业服务签约项目,帮助5名视力残疾人在有声读物网络平台实现就业,获2021年联合国“青年创客马拉松”比赛国际最高奖项。“栖小康”智慧康复平台是江苏南京市栖霞区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委托专业第三方服务机构建立运营的数字化康复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同时配备了康复师等专业技术人才,在各街道康复点提供康复服务,为每一位残疾人建立了“电子档案”,同步联通了在线问诊,通过“数字化”康复模式,加快了信息流转与共享,实现残疾康复服务智能化、数字化和个性化。实现全流程闭环监督管理,为残疾群众提供更加精准更高质量的康复服务。栖霞区无障碍地图(试行版)是栖霞区残联发布了一份特殊的地图正式上线,这份无障碍地图由“脑瘫博士”李麟青团队打造,免费开放给残疾人使用,覆盖了栖霞区残障群体的两个高频活动区域——仙林中心和无障碍生活示范区,残疾人朋友可以通过地图,精准地寻找到各类无障碍设施,为残疾人打造了一条属于他们自己的“马路”。它不仅仅是一张地图,更是一座连接着残疾人群体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的桥梁,是栖霞区科技助残的一次突破与创新,让“融合共享,与爱同行”的理念,在每一次出行中得以实现。
要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满足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文化生活等需求,显著提升残疾人健康、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需要把科技创新作为促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把科技助残作为服务残疾人的新端口、创造美好生活的新希望。科技助残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产品能力,一种让残疾人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重要途径,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创造残疾人更美好生活的重要突破口。当科技“硬核”力量与人文“温情”相融,越来越多残疾人将享受到科技发展的红利,共建共享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二)制度赋能,促进残疾人事业良性发展。良好的制度是工作正常有序进行的根本保证,一个合理、有效、适应当地实际和发展需要的制度或政策出台,可以更好的履职尽责,促进各项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栖霞区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标准体系是结合栖霞区基层残联组织专项试点改革成果,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市栖霞区残联联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于2020年8月28日发布了栖霞区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标准体系,此标准为全国首次。此标准对助残服务工作进行了量化,将改变吃“大锅饭”的模式,将工作量考核与福利待遇挂钩,能更有效地推进助残服务。栖霞区残疾人工作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以下简称《指标体系》)是在全国率先发布的区级残疾人工作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以现代化评价指标正确反映全区残疾人实际。同步制定工作评估实施细则,组建由残疾人事业发展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的第三方评估领导小组,科学监测全区残疾人工作所处的现代化进程和阶段,及时调整工作重点。《指标体系》共分为三级,其中一级指标5个,包括社会保障现代化、关爱服务现代化、精神文明现代化、基层治理现代化和助残环境现代化5个方面,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47个。评价体系在设置导向上注重突出栖霞创新特色,设置了“心理健康服务开展情况”“建立送教点个数”等栖霞区在“医康教”融合、残疾人基层组织标准化等方面的特色工作评价指标。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导向突出栖霞的创新特色、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共享共融”发展。残疾人托养服务现代化指标评价办法结合辖区资源禀赋、文化传统、特色产业、服务对象需求,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提质增效”行动,拓展服务内容,扩大服务人群,提高服务品质,形成差异化发展特色,打造专业化服务品牌,促进残疾人托养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栖霞残疾人托养服务新实践。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站管理办法围绕加快构建以“完善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为主要目标的现代化残疾人工作体系,旨在提升社区康复服务规范化、信息化和成效化水平,不断完善栖霞区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打造残疾人15分钟康复服务圈。湖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等七部门关于推进残疾人之家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推进了精神、智力和其他重度残疾人庇护服务的扎实规范开展,帮助残疾人参与社会劳动,提升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按照确有所需、建有所用、就近就便原则,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推进“残疾人之家”“八个有”标准建设。充分依托现有敬老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残疾人托养机构、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精神病院等创办“残疾人之家”,切实加大“残疾人之家”政策扶持以及建设补贴、运营补助和岗位补贴三方面经济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以创办、公办民营或合作共建等方式参与,创新形成养老助残、康(医)养结合、就业康复融合发展的“残疾人之家”多元共建格局。如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就结合因地制宜、分级管理、资源共享、融合共创的先进理念,推进“残疾人之家”公建民营的服务模式,整合社会优质养老资源,构建全链条、一体化的残疾人康养服务体系,其中一级为市场化的康养服务机构;二级为社区康养,主要由社区卫生院实施;三级居家康养,主要由社区卫生院实施(全科医生负责),其开展辅助性就业、日间照料服务的机构也是同样采取以企业自建和公办私营为主,公办为辅,社会化运营程度高,相关服务机构运营情况稳定、良好,满足残疾人康养、托养的需求。上海市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机构目前取消定点服务制度,采取了机构注册或商事登记服务范围认定制(即机构注册或登记证中服务范围涵盖相关内容即可承接相关服务),大大放开了儿童康复服务机构准入门槛,全市场化运营,将选择权、投票权全部交于残疾儿童及其家庭。一方面,在没有规范服务准则的前提下,有利于形成各机构提升服务水平的竞争态势,为残疾儿童提供更好服务;另一方面,全市场化运营的模式类似商事登记改革,由前置监管改为事中、事后监管,区一级残联管理成本、管理难度大大增加。
破解残疾人工作难点问题,立足常态长效,推动各项工作良性发展和整体服务质量有效提升,既需要政策扶持,也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创新来实现。制度的建设、创新是以问题为导向,从发展的实际需求和问题出发,在尊重法律法规、尊重公平公正原则、遵循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制度或对现有制度进行修正和改进。制度建设、创新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制度建设、创新的总体框架,确定建设、创新目标和路径,也需要尊重实践中不断产生的好经验好做法,对其加以总结提炼,上升为制度。同时,应加强制度科学研究和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创建方案和政策,加强制度创新的试点和示范,确保制度的可执行性和有效性。以制度建设、创新定向赋能,残联履职活动也可以跑出“加速度”。
(三)平台赋能,提升服务品质和服务模式。通过构建赋能平台,实现了行业内外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新服务模式探索的大格局构建及运作,发挥行业推动作用,为残联和助残机构提供了创新发展思路和深层决策力。“阳光201”残疾人就业服务综合平台,是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通过社会采购、公开招募等形式引进专业力量组建运营团队,以“无界共融、共融共创”为理念,本着“规范、助残、联建、拓展”的原则,探索实施多元化的就业培训、就业帮扶和社区融合模式,开拓并且涌现出更多的就业创业思路,并通过专业化打造、市场化供给、开放式管理,是集实训提升、创业孵化、就业帮扶、社区服务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目前已成为上海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市级平台的主体和示范引领作用的特色品牌和实践阵地,充分发挥按照“打造一个平台、配套一组服务、汇聚一股力量、引领一种风尚、传播一种理念”的“五个一”发展思路,以“就业服务、社会融合”为发展引擎,打造“一体两翼”发展格局;积极挖掘、鼓励具有示范意义的残疾人就业创业典型和社会助残机构入驻“阳光201”平台,全方位展现上海残疾人就业工作发展历程,全链条推出上海市残疾人就业工作特色品牌,全要素搭建残健融合桥梁,全景式展示助残服务场景;不仅为残疾人提供“一站式”就业创业服务,也成为普通市民了解残疾人的一个重要窗口,全方位向社会展现残疾人自强不息精神和对美好生活追求,深度传播残健融合发展理念,积极营造扶残助残氛围。南京市栖霞区残疾人数字化就业创业基地是南京市栖霞区残联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充分运用“互联网+”发展新就业形态,依托5G时代数字经济产业,发挥区位资源优势,通过云客服、5G大数据标注、抖音直播等项目,实行“政府职能化指导,企业市场化运营”,由自立自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管理,实行“线下基地培训就业+线上居家云就业”相结合的残疾人数字化就业模式,构建项目咨询、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创业孵化、项目展示多元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平台,促进残疾人实现数字经济领域更高质量就业。目前基地已开展数据标注、电话外呼、视频截图审核等就业项目,已实现线下集中就业残疾人15人,线上居家就业50余人;基地构建的残疾人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180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