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两会精神专题党课讲稿:领会两会精神,助力农业农村部门乡村振兴新发展

2025年两会精神专题党课讲稿:领会两会精神,助力农业农村部门乡村振兴新发展

同志们:
    2025年全国两会胜利召开,为我国各项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农业农村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我们农业农村部门肩负着重要使命。本次党课,我将结合2025年两会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以两会精神为指引,推动农业农村事业迈向新台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一、两会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解读
    (一)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着重指出,要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这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在粮食生产方面,稳定播种面积是基础,我们必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将粮食、大豆和油料生产目标任务下达各省份,确保面积稳定。同时,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至关重要,通过实施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以及推动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切实保障农民种粮积极性。在提升粮食单产和品质上,我们要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继续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促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协同融合。例如,推广区域性高产高效种植技术,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率先提单产,调优品种结构,扩大强筋弱筋小麦、优质水稻等生产,以满足市场对高品质粮食的需求。在重要农产品供给上,不仅要关注粮食,还要重视其他农产品。如深入推进国家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稳定食用大豆面积、发展高油高产大豆,引导南方地区开发冬闲田扩种油菜,因地制宜轮作倒茬扩种花生,发展油葵、芝麻等特色油料,实现多油并举提升产能。同时,稳定蔬菜和棉糖胶供给,压紧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蔬菜应急保供基地建设,抓好南菜北运主产区和冷凉地区蔬菜生产,推进设施蔬菜提档升级和老旧果园改造;落实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启动糖料单产提升三年行动,稳定天然橡胶种植面积等。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致贫成为关键任务。两会强调要提高监测帮扶效能,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大数据信息系统,及时将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纳入帮扶。同时,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确保脱贫群众生活稳定。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也不容忽视,要分类推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加大就业帮扶力度,扩大以工代赈规模。深化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消费帮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帮扶格局。此外,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清查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建立统一的资产登记管理台账,确保资产持续发挥效益。
    (三)农村产业发展。乡村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两会提出要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这就要求我们立足各地资源禀赋,挖掘特色农产品,打造全产业链。比如,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产品加工、储运、营销等环节,提升产业附加值。发展林下经济也是重要方向,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开展林下种植、养殖,发展森林旅游等,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同时,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引导金融“活水”助力乡村产业发展,解决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四)乡村建设。在乡村建设方面,两会提出要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分类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小型供水规范化建设;持续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加强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等,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的便捷性和通达性。公共服务方面,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善教育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乡村人才;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医疗保障水平,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加强文明乡风建设,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人居环境整治上,持续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提高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改善村容村貌,让乡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五)农村改革。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两会提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扩大整省试点范围,稳定农民土地承包预期,激发农民长期保护和投资土地的积极性。完善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价格形成机制,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质效,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同时,深化集体林权、农垦、供销社、农业水价等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二、农业农村部门工作面临的任务与挑战
    (一)农业发展方面。粮食安全压力,虽然我国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但粮食安全压力依然存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粮食市场波动风险增加,对我国粮食供应产生潜在影响。同时,国内粮食生产面临着耕地资源紧张、种粮成本上升、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部分地区存在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威胁着粮食生产根基。农业科技创新不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虽有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效率不高,一些先进适用技术未能广泛推广。农业科技人才短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薄弱,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例如,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新型农业技术推广困难。农业产业竞争力弱,我国农业产业多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导致农业生产成本高,市场竞争力不足。农产品加工水平较低,附加值不高,品牌建设滞后,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影响力。
    (二)农村建设方面。基础设施短板,尽管农村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部分农村地区道路状况差,交通不便,影响农产品运输和农民出行;供水供电设施不完善,存在季节性缺水、供电不稳定等问题;网络通信覆盖不足,影响农村电商、远程教育等发展。公共服务水平低,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不高,导致农村学生受教育水平低于城市。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医疗设备落后,专业医护人员短缺,农民看病就医困难。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文化活动匮乏,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人居环境整治难度大,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任务艰巨,部分地区垃圾随意堆放,污水直接排放,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农村卫生厕所改造推进难度大,部分农民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对卫生厕所接受度不高,同时存在后期维护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三)农民增收方面。产业带动能力不足,农村产业发展不充分,产业结构单一,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就业机会有限,收入来源主要依赖传统农业种植和外出务工。一些农村特色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链不完善,无法有效带动农民增收。市场风险影响,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农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民往往难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导致农产品滞销或价格下跌,影响农民收入。例如,部分地区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因市场供需失衡,价格大幅下降,农民收益受损。农民自身素质制约,部分农民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专业技能和市场意识,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市场竞争需求。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大龄农民工就业困难,收入增长缓慢,成为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升级
(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引导企业、科研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设立农业科技创新专项基金,支持关键技术攻关,如种业创新、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农业绿色发展技术等。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207635.html
(0)
投稿用户
上一篇 20小时前
下一篇 20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