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怪不怪,一个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衍生的成语,一个是宋代大家苏轼的七言绝句,它们俩怎么会联系在一起呢?这还得从我的从事的工作内容说起。
工作以后,有一半的时间是在从事教育领域,而且属于那种越来越泛教育,而且越来越抽象,抽象到我说了半天对方可能都不知道我在说什么的程度。这里,我尽量说的白话一些。就拿现在来说,我其实是从事知识服务,就是帮别人从数量庞大冗杂的专业信息中刨除(业内叫“挖掘”)有用的信息来,给对方省出一些时间去做更专业更有创新性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普遍且有趣的现象: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对身边的信息利用的很充分,所以需要花时间、财力和精力去从其它地方找可能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作为旁观者,其实我发现事实恰好相反,我们对身边的信息只是浅尝辄止。
另外就是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对自己的专业相当了解,已经容不得不同的声音和不同的结论,自信的认为“自己的认知即标准答案,但凡不一样的结果都是错误的”。
不知道大家看到这两个现象有没有觉得似曾相识:上学的时候,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偏上的学生中就有一部分人,为了彰显表面的勤奋和努力,一本习题册不等吃透,立马去换其他习题册做,当有人指出其不足时,他会认为对方是错的。
其实,在上学时,存在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尚可理解,但是工作以后,认知的偏差将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甚至影响一生的前途。盲人摸象讲的就是盲人摸到大象的不同部位,然后就固执的坚持大象就是他摸到的样子,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这就是对事物不够了解却固执己见妄加揣测。《题西林壁》虽然是一首诗,却蕴含了直观的哲理,不放跟我一起回顾诗的内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告诉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去看事务,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就无法看到事务的最全貌,这也说明了事务并非只是我们看到的一种样子。同理,知识也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那样,因为我们所处的时期、环境、位置等不同,都会影响我们对知识的认知。举个例子:
在马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时代,我们随便采访一个人,如果他想更快的到达目的地该怎么办,他会回答你:“我需要一辆更快的马车”。但是,如果现在再问,他可能会说:“我需要一辆更快的汽车”。这就是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对“速度”的认知。同样,如果你从来没有出过村子,你会认为村花就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可如果你走遍了整个县,你就会认为县花就是全世界最漂亮的人。实际上县花一直存在,为什么开始认为村花最漂亮,因为认知的局限性。所以,我会经常告诉自己: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你认为的不一定是对的,你的认知还只是个小学生。在这个观点的驱使下,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和不断前进的动力,去发现更多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认知,当然也为了影响周围的人,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虽然我只是茫茫人海中一滴水,但是水滴多了变成了大海,希望读到这篇短文的朋友,加入我们提升认知的队伍中来,享受那知识的韵律,不断修正人生的道路。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2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