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孑佬范
编者按:2020年2月中旬,“仨人行”倾情策划、撰写、编辑、发布的第一期美篇至今秋,已经快100期了。每期美篇和专稿上传平台后都要经过平台严格审核,通过后才能正式发布。牢记初心,不辱使命,“仨人行”编辑的美篇幸得融媒体助力,先后登上今日头条、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报道、重庆日报客户端——-收阅率逐步提升,留言者有之,评论者亦有之。从而达到了宣传的效果和舆论的作用。我们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为东西南北中的读者朋友服务为己任,并乐在其中。当下,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渴望充电学习,并了解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路漫漫,“仨人行”仍在路上。
为了革故鼎新上台阶, “仨人行”将陆续推出一些相关专家、学者、诗人、作家、艺术家撰写的序跋、评论、诗文、题词、赋诗——以提升美篇的质量和档次。从2022年9月13日起, “仨人行”将采用三期推出相关学者、作家的文章。首集推出了西南大学出版社文史编辑段小佳撰写的《以细节还原历史 让历史照亮未来》的书评及名家题词、赋诗。今晚,我们推出两位知名学者,在4年多前为《笺染墨香》写的审读意见书。虽然时间过去了一段时日,书稿也正式出版了。作者仍想让文字沉淀,使其静水深流。今天,当可解封当年专家撰写的审读意见书,让有温度的文字启迪后学。第三集,我们将推出史学家刘重来教授饱含深情为《笺染墨香》撰写的长篇序言,以飨读者。
学者助力 : 《笺染墨香》
根据图书出版管理的有关程序和相关规定,《笺染墨香》在正式出版前,需经两位正高职称的专家撰写书面审读意见书。为确保出版书籍的质量,特别邀请西南大学两位博士生导师审读,并出具书面意见。今附两位学者从各自研究的近代史、美术史诸角度撰写的审读意见。数年过去了,回头看这些文字颇感深刻和亲切,笔带墨香,字留永恒。
专家审读意见书
潘洵 教授
(一)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是中国的战时首都,1940年被国民政府明定为“陪都”,而北碚是战时首都重要的迁建区和疏散区,有“小陪都”之称。当时,中国科教、文化等各界精英大多在战时首都渡过,他们用笔在大后方与前线拿枪的中华儿女一起战斗,一文一武,共同开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该书稿旨在挖掘抗战文化,弘扬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精神。作者通过学术思考,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语境下,打量这些历史人物、文化学者、书画艺术家及其作品,挖掘历史记忆失去的片断,亦是《笺染墨香》书稿的主题思考及其文史价值。作者以细致的笔墨,刻画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彰显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和人格操守。同时,作者又用宽广视角打量、记录这段浩瀚历史中的片段。着力记录20世纪三四十年代山城人民经历的那段谁也不能回避、谁也绕不开、谁也遮掩不了的历史。
该书稿散发出能让读者呼吸到浓郁巴渝文化气息,具有臻于完善的思想人物艺术品格。凸显了抗战文化的当代价值和北碚的文化历史底蕴。今天,在和平的环境下,我们更需要对战争的反思,这就是该书稿的社会价值。
该书分为两大板块:一为抗战文化篇,二为巴渝文化篇。亦设有《史海钓沉》、《岁月留痕》、《逸闻轶事》、《缅怀斯人》、《人物春秋》、《佳作览胜》、《序跋撷珍》、《艺林写真》八个栏目。文稿相互交融,互为补充。书中配有珍贵图片,力争做到图文并茂,彼此交相辉映;人物丰满真切,文字清新流畅,史料弥足珍贵。书稿对14年抗战的提法进行了规范,不涉及不符合出版要求的描述。
历史不仅只被陈列,精神更应世代传承。记录历史,以史为鉴,书稿中有诸多耐人寻味的面孔和鲜为人知的小故事,让人久久不能忘怀。作者努力践行文化自觉,饱含深情,文字背后浸润着时代和文化的坚守和担当。由于书稿中的人物久远,凭一己之力收集资料实非易事。图片来源及修饰、翻拍有的不够清晰;栏目设置与文稿交叉,还可推敲;个别史实论述,也可考证斟酌。待出版时作适当微调,补充。建议文化主管部门助推该书稿的出版。
潘洵 2018年6月1日
(潘洵:西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中华民国史。)
邱正伦 教授
(二)《笺染墨香》书稿,是重庆艺术美学学会、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和西南大学中国当代城市美学研究中心的学术支持研究项目。该书稿是作者近些年来,对抗战文化、巴渝文化;艺术评论、文艺美学研究的系列文论成果。该书稿核心研究价值取向,那就是侧重对大后方抗战文化史料的发掘、研究、提炼。作者搜妙创真,潜心考证,严谨行笔,有分析 、有观点、有评说。
文稿且具史料支撑和佐证,并附有不少珍贵图片,文图溢彩,相得益彰。书稿分两大章节,8个栏目。抗战文化与巴渝文化,文艺理论与艺术美学,相互交融,互为补充。
该书稿鲜明地提出,在今天和平环境的语境下,我们必须对战争进行反思的学术观点。如今,和平与发展,对各国政治家和人民来说都是永恒的主题 。
书稿以抗战文化为切入点,用多彩的笔墨刻画,突显了爱国人士、中 国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和人格操守,以小见大,折射出人性的光芒,并揭示了这一重大社会价值。尽管, “大师远去不再回,记忆人生文稿存”。书稿中有关对民国人物如,林森、太虚、冯玉祥、张治中、何遂等民主、宗教界人士的涉猎,把握有度,写作规范。而且文中主要是对他们在书画艺术方面的成就和轶事展开评论和综述,不涉及政治。况且,这些文稿收入书中前,已在国内公开出版的报刊上发表。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有关方面对他们的功过已经做出了全面中肯评价。
应该说,书稿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显而易见,毋庸赘述。做为一个体制外的学人和研究者,没用国家一分钱,带病从事这项研究、写作工作,其文化自觉与担当精神,难能可贵,令我钦佩。我建议,像这种独具鲜明抗战文化,亦散发浓郁巴渝文化的书稿,我们政府宣传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尽快审批,助推书稿面世。
邱正伦 2018年5月18日
(邱正伦: 教育部艺术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艺术哲学、艺术美学、艺术批评学、美术教育学。)
策划:一生
编辑:孑佬范(渝)
审核:章权
2022年9月15日于忠州
2019年11期《红岩春秋》在书讯栏目刋发《笺染墨香》书讯
2019年10月24日,《重庆晚报》夜雨副刋发表西大出版社段小佳编辑写的书评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2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