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蹲点调研提纲
通过调研涉改的XX县XX镇、XX村、XX社区,“解剖麻雀”,进一步总结经验、检视问题,研究对策。
一、基本情况
1.改革前的镇村设置有什么典型特征,呈现出哪些突出问题?改革后,乡镇(村)面积、人口、村社区数量有什么变化?
一、改革前我县的镇村设置情况
(一)镇村数量多人口少,区域中心不突出、区域发展不协调。我县有乡镇27个,平均人口3.3万人;行政村284个,平均人口约2643人。部分镇村人口分布不均,存在失衡现象。在城镇化进程中,因征地拆迁等原因,部分行政村残缺不全,城中村、空心村、边缓村现象比较普遍。如,XX镇XX村户籍人口2377人、常住人口仅625人,加之大量青壮年常年外出务工,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严重失衡。
(二)农业生产规模小散弱,集体经济收入少。产业上,我县是传统农业大县,但产业园区在数量和规模上没有明显优势,体量小、基础弱、资源散。农村集体经济绝大多数产业链狭窄、价值链低端,经济经济收入方式单一,常常停留在外包集体鱼塘、林地等传统模式上。
(三)农村空心化干部老弱化,集体经济发展思路陈旧僵化。总体上讲,我县农村党员、人才流失严重,现有村“两委”干部普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能力偏弱,较难适应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现代化等重点工作对干部和人才的需求。改革前,我县在职村干部50周岁以上的近50%,年龄较大的干部虽然在调处矛盾纠纷等工作中经验丰富,但存在思想保守、眼界狭隘等突出问题。
二、改革后乡镇(村)面积、人口、村社区数量变化
改革后,镇(乡)由27个调整优化为20个镇(街),平均人口由3.3万增至4.28万,平均面积由89.4平方公里增至115平方公里。村由284个调整为196个村,村均面积由原来的8.4平方公里增加到12.17平方公里,村均人口有原来的2643人增加到3835人。全县基本形成“四区协同”“一核五中心”的发展格局。
(一)解决了原有区划不合理因素。我县乡镇数量偏多,特别是山区乡镇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27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