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万载的拼音,千年万载的拼音是什么

安无极明观世

我们看一幅画,慢慢打开它的时候,它是渐渐展示、呈现在面前的,跌宕起伏。

看画的时候,刚开始可能会有第一眼的印象,然后会慢慢地去感知,不断地深化。很多时候同一幅画,看了千年万年,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内容。就好像有些人永远在猜测蒙娜丽莎到底在笑什么。

我们真正的认知来源于生活,包括所谓的顿然觉醒,或者说是找到自性,或者说是领悟自己的各个面向、各种人格,都是逐渐展开的过程,就像看一幅画一样。为什么说逐渐?逐渐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所有的体验一步一步深入,一点一点深化,随着我们的进步,我们的生命一直在提出不同的问题,更深入的问题。

这种体验是一场浩浩荡荡地自我超越,超越自己的很多人性,那些故事是依托人性来呈现的。超越的时候,我们的视野会变得更开阔,会变得更高。这是一种把所有的体验在自己的内部转化的过程,没有转化的时候,只能在平行的平面去扩大同一种体验。

什么叫在平面扩大同一种体验?就是允许类似的事情不停地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生。比如需要摄取一定数量的蛋白质,吃了一块豆腐之后,还不够,可能还会喝上一杯豆奶,再不够,再来一杯蛋白粉,还是不够,可能再去吃一些,会不停地去吃。

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需要蛋白质。可为什么吃了那么多还不够?原因是不吸收。同理,摄取生活中的养分也需要我们去消化吸收,需要我们去领悟,为什么生活会逐渐呈现?呈现的过程是配合自己当下能够消化转化的过程,慢慢来的。

这个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剥离,剥离掉人性当中的执着和自我。那就必然会遇到类似于“偏了”的情况:比如说言不由衷,自欺欺人,通过在对方身上投射,但又不具备足够的自我觉察,而造成种种人际关系的误解,但又不能理解到底是怎么回事,不能理解自己的生活。当不能理解自己的生活的时候,是在跟自己的生活产生巨大的误会,所有的误解都是这么来的。

离“相”看画卷

有很多向往解脱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在画卷展开的过程当中,面对的也许不是喜悦和爱。在某一段呈现的过程当中,也许有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阶段,他们更多感受到的是恐惧、焦虑、疑惑,或者信心被打击,甚至会有一种被欺骗感。这些都是自己的人生路上呈现出来的一种风景,是路上的一部分,这条路是复杂的,但是这条路的答案是简单的。

怎样去看自己人生的这一幅画,越看越清楚?一定要离开事物表面的“相”去看。展现出来的这些画面,在我们眼前面发生的事情,好像是有情节的,好像是有故事的,好像是有色彩、有形象的,这样那样的经历被写在所有活生生的人身上,但是我们要看到背后的东西。没有领悟到这一点的时候,看到的自己的生命的这条路、这幅画呈现出的内容,一定是很肤浅、很表面的。

怎么看一幅画会越看越深?跟自己当下的状态有关系,跟看到的现象呈现在你的心里,能够撼动你,能够让你感知到的层次有关系。我们在解读这些生活经历时候,到底是解读出了烦恼还是智慧,需要我们真正知道的,反映出我们对这件事情的觉察的能力。

有些人的觉察很粗,有些人的觉察越来越细。呈现在面前到底是什么?你的领悟到底有多深邃?到底要有多接近真相?有多深刻?这些不来自于发生的事情上,而来自于把看画的这双眼睛变得更深、更广,把接纳这些事情的容器本身变得更大。只有包容了所有的现象,才能消化所有的现象。

有时候针对一件事情去想原因,还不如把它全部都接纳了,接纳之后,它自己会在成长过程中转化为一种养分,这种养分,就可以使你的种子发芽,使你长高、长得更大。你能够容纳多少,了解有多清晰、多深刻,取决于不去限制自己的程度,也就是说你愿意把自己交出去多少、交付多少?敢不敢把自己全然交付在经历当中?

如果把自己交付给一个人,那么你的课题可能是这个人;如果把自己交付给你的形体,可能你的健康状况会成为你的课题;但是如果你能做到“君子不器”,不去在意这种界限,把自己全然交付给整个宇宙,你就会看到周围的一切其实是逐渐呈现出你各个面向的一个整体。

看画面的视角

当你觉得有不明白的时候,会很快地觉察到,自己当时是站在个体之上的;当觉得都明白的时候,也会同时觉察到你是在接近整体的。如果现在的生活中呈现出了一些画面、一些情节是自己不懂的,那不是你的画面有问题,要反过来问自己够不够浩瀚?

能够让自己不够浩瀚的原因,有可能是对当下产生观点的那个“我”,或者一个立场,或者是看事物的一个点,过于认同,于是就失去了从各个角度去看这幅画的机会。

我们的生命不是一目了然的,是逐渐呈现的,我们对自己的了解也是逐渐深入的。我们醒来的过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细致去感受,它中间有很多很细微的步骤。

如果让你去观察婴儿睁眼睛的过程,可能在他睁眼之前已经能够体察到他的呼吸有细微地变化,或者他的眼睫毛已经开始抖动了,或者感觉到他轻轻地哼了一声,如果仔细去觉察,甚至能够感觉到他的气场已经开始轻微波动了。那你有没有仔细感觉过自己呢?感觉到自己身体里气息的波动吗?感觉到自己的生命能量的波动吗?

我们的生活没有问题。当我们生活中还有问题,是因为我们看自己生活的这幅画的视角还不够全面。怎么能够看得更全面?如果我们每看一眼,都在提醒自己:我看到的不是全部、不是所有。每一刻都在提醒自己看到的不是所有,提醒自己还不够浩瀚的时候,实际上是处于一种谦卑的状态。

处于谦卑的状态,就不会以自己的视角作为判断的依据,作为看法的准绳。一个人越没有自我,越相信自己看到的离全局一定还有很大的距离,就会把自己放得越低,就会越谦卑;越谦卑,生命呈现给他的那幅画卷,就越容易看得远、看得深、看得全。越是知道自己看不全的人,越是相对可以在自己的基础上比过去看得更全。

如何展开画卷

你总说自己纠结,纠结是什么样的?把绳子纠结在一起,把毛巾纠结在一起,纠结本身的态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还不够敞开,不够顺畅,不够无限。把你的纠结打开,把看问题的视角打开,把你的空间打开,让所有发生的事情有舒展开的余地。

如果我们想解开一团乱麻,在很小的空间是解不开的,想把这些绳子一条一条放整齐,需要很大的空间,让它舒展开。就好像想把一张揉成团的纸铺开,得在更大的桌子上面,把它打开,把它压平,让它舒展开。你没有办法让它在手心里捏着的时候,还能够被整理得特别展开,不是没有去做,而是没有给它空间。

如果一些事情发生在你的生活里,去看一下,有没有给自己空间去完全地接纳?如果一件事情在你的生活中造成了纠结,让你觉得不能接受,觉得事情亏了、或者赚了,事情公平、或者不公平,动的每一个念头,都在证明自己还没有完全地包容和接纳,因此就没有办法给它足够的空间展开、打开,流畅展现。不把它打开,就看不到纸上画的是什么,我们没有办法从揉皱的画里看到整幅画卷的全貌。

如果一些事情发生在你的生活中,那么这些事情也发生在和你互动的人的生活中;如果你看不清楚自己的画,那么对于对方的画面也无法看清楚。在这种全都看不清楚的情形下,你对自己这幅画的理解,对人生的解读,真的能成为让你纠结的理由吗?

我想每个人对于自己的生命经历的事情都会有解读。有一些解读,听起来让人很纠结;有一些解读,听起来让人豁然开朗。这是因为每个人站的生命高度不一样。

画过素描的人会知道,贴在纸上画画是看不清楚的,画着画着要往后退几步看全局,才能够看到它们之间的色彩关系、明暗关系,才能够看到每一个环境色对画面的影响,才能够看到主体的颜色,以及光源色、阴影、受光面、背光面所展示出来的不同。

指导看画的老师

我们没有必要在问题上分析问题,不用去说谁对谁错、去分析别人的状态。因为谁的生命都没有走到尽头,都不是终点,谁在这个时候对自己的解读都只是他的一个面向、一个局部,都不全面。既然不全面,我们唯一需要觉察的是自己够不够更敞开,够不够容纳更多的面向,自己的解读够不够更全面,回到自己身上来看问题。你曾经看不清的画可以拿出来再看一次,现在看不明白的画面,先把它卷起来,放在那,过上两个月,三个月,打开再看看,总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的。

真正教导我们的不是哪一个人说的话,也不是哪一位老师。说到灵性老师,其实最好的灵性老师就是自己给自己振动出来、呈现出来的生活,怎么可能还有比这更好的老师?

回到自性,敞开自己去感受生活带来的种种提示,这样接受到的引导可能更直接。对每个人最直接的引导,不应该是隔着距离的,不应该是通过别人来传递的。最近的距离是回到自己的内心,去觉察、觉知和感受这幅生活的画卷要给你看到的东西。

在真正地以心传心之前,外面的老师是不存在的。很多人在讲法、讲道的时候,一直是做自己的事情,说自己的事情,他的振动频率被别人领悟到,只不过是因为他在做自己,他没有在教任何人,但这不等于教导的实质没有发生。教导的实质发生的时候,是一种“传心”:他敞开了自己,消融了自我,彻底让他的东西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对他没有任何误读,一种完全的呈现。

这种呈现,跟认不认识这位老师没有关系;跟有没有的师徒名分没有关系;跟是不是见到老师本人也没有关系。就像大家现在都在接受很多远古的经典教诲,但是见过老子本人吗?见过佛陀吗?见过观世音菩萨吗?见过地藏王菩萨吗?见过无量天尊吗?你需要的只是内心的一种感受。

真正的老师不会在你的生活中有什么刻意的角色的和特定的人设,真正的老师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如果你还在纠结,是因为生活这个老师教的东西,你还没有学通。如果你觉得只要跟自己心目中的老师在一起就舒服、就幸福快乐了,只是因为在你的思想里,对于老师的定义还太狭隘。

看清画面的能力

老师的存在,老师的传心,是为了帮助你去看到真相,不是为了让你舒服。跟任何老师在一起有可能是舒服的,也有可能是不舒服的,这只取决于你自己的状态,不取决于老师的状态。

如果你的老师是天下第一大混蛋,但跟他在一起,你依然能够很舒服,说明你真的特别包容海纳;如果你的老师本就是一个让人感到舒服的人,你跟他在一起也很舒服,说明你跟他的舒适的频率在共振,投射了他的舒服。

真正的老师,不管他们对你来说是什么样的状态:他对你好,对你不好;他理你,不理你……这些都不是你去感受老师的标准。

真正的老师没有自己的面向,他只是帮助你认识自己。你的生活永远是你的,你的画卷永远是你的。老师就像放大镜,他愿意把自己提供给你作为工具,让你拿着放大镜去看生活,让你能更容易看到自己生活的真相。

生活中的老师不是让我们怪罪的,不是让我们批判的,不是让我们纠结的。生活中所有的老师是是帮助我们认识真相的。当我们智慧的时候,就会很善用这样的老师;当我们愚昧的时候,就开始攻击和批判老师。

老师带给你的不管是什么经历,这种经历最后都是为了指向终极的真理:你的自性,本来的道,你的源头。真的回去了以后,这世上还会有任何老师是值得你去分辨和纠结的吗?肯定是没有的。

我们怎样才能从生活中的一切老师那里,尽快得到看清自己的画面的能力呢?四个字——“反求诸己”。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3187.html
(0)
投稿用户
上一篇 2022年10月22日 下午11:54
下一篇 2022年10月23日 上午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