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长沙某甲本是街头无赖,在辛亥年间曾参加过革命军敢死队,因此听过几个革命军领袖的名字。二次革命后,北洋政府对革命党大肆搜捕,某甲又摇身一变,成了长江侦缉队的侦探。
(注: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当了大总统。1913年革命党武装倒袁,不久失败,孙中山和黄兴出走日本。)
某甲当了侦探后,四处打探革命党的行踪,却一无所获,多次受到上司责骂。于是,他更加努力,每天穿便衣游走在茶楼酒馆中,看到可疑的人就跟踪打探。
有一天,他在一个茶馆中看到一个可疑的人,此人一身西装,举止诡异。某甲寻机搭讪,假装亲近,然后抨击时政,逐渐引到革命上来。对方四下看看,神秘地对他说:“实不相瞒,我是黄克强(黄兴)的同学,二次革命时曾任柏文蔚的参谋长,听说搜捕有所松弛,刚从日本回来。”某甲闻听大喜,窃喜抓到一条大鱼,能得一千块的赏金,如果顺藤摸瓜再抓几个余党就更好了。
于是,他信口说道:“太好了,你我是同道中人。我本是孙文的秘书,刚从南洋回来,奉命联络散落各处的团以上军官,以图东山再起。仁兄既然是黄克强同学,军中熟人必定很多,我等自当以复兴为己任,抛生死于度外。”那个客人点头道:“极是!极是!我们都尽力联络,明天晚上七点某某酒馆聚齐,共商大事。”
二人分开后,某甲认为发大财的机会到了,兴冲冲跑回侦缉处,报告发现了乱党大头目。担心对方带来的人多,第二天侦缉处去警局借了人,晚上七点,荷枪实弹去了某酒馆。那个穿西装的客人也带着几十个军警准时赶到。某甲指着对方大喊:“速捕!他就是黄兴的同学。”那个人也指着他大喊:“这就是孙文的秘书!”
原来,当时汤芗铭任湖南督军,督军府单独设立了一个侦缉处,四处打探抓捕革命党人。那个所谓的黄兴同学,就是督军侦缉处的人。
其二,安徽人汪某是个商人,由于经营不善破产。流落上海日久,连衣服都典当得所剩无几,整天衣衫褴褛如乞丐一般。
一天傍晚,汪某坐在一个破旧的小茶馆喝茶,看着杯子里最廉价的茶叶,他双眉紧锁连连叹息。这时走过来一个头戴礼帽身穿大氅的男子,男子在汪某旁边坐下,缓缓说道:“足下为何闷闷不乐?看仁兄绝非下等人物,又为何如此落魄?”汪某触动心事,就讲了自己的姓名籍贯以及受挫的原因。最后垂泪说道:“我已经是穷途末路,只有跳黄浦江这一条路了!”
男子笑起来,说道:“七尺男儿应该做一番事业,哪能遇到挫折就自寻短见呢!我有一个办法可让你富贵。”汪某闻听哀求对方指条明路。那个人低声说:“我乃革命党人,某首领已经准备在南京起事,正缺奔走联络之人,仁兄如肯入党,将来事成,自然有官做。你如果有意,我可以做你的介绍人。”汪某马上站起来拱手致谢道:“先生如果肯提携,在下感激不尽!”
戴礼帽的男子摆摆手说:“如此说来我们就是同志了,不要客气。今日已晚,明天午后四点你去宝昌路四十号报名入册。我会在那里等你。”说完掏出几十元纸钞说:“这点钱你先拿着换身衣裳,如此褴褛不能去见我们的长官。”
汪某非常感激,次日换了衣服,准时去往宝昌路四十号。礼帽男果然带他见了一个人,那个人简单问了他几个问题,然后说:“批准你加入革命军,现在有一封密信需要你送往南京,今天夜里马上出发。”除了密信,首领还给他一把手枪、十发子弹、一个徽章。
半夜时,汪某去了火车站,刚走过铁栅栏门,一个人从暗影里跳出来,大喊一声:“站住!”汪某转身要逃,那个人掏出手枪顶住了他的脑袋。接着从他衣领里搜出了密信,又从口袋里翻出手枪、子弹,以及徽章,徽章上写着“中华暗杀党党员。”至于那封密信,则简单数语,说派汪某去暗杀督军,望同仁积极接洽协助等。
汪某被捕后没审问出同党,被枪决了事。那几个陷害他的人是警局侦探,得到赏金三千元。
其三,某乙本是洞庭山人,做生意致富,带着一妻一妾住在上海穿心街的一座二层小楼里。上海房租很贵,他打算把一层的闲置房间租出去。门口贴了广告后,一个男子前来租赁。该男子孤身一人,自称在外国银行上班。
住了一个月后,男子说要去南洋办理业务,让某乙不要翻动他的东西,两个月后就会回来。
第二天中午,忽然有人敲门,开门后看到五六个持枪的便衣大汉。大汉们气势汹汹,一拥而入。楼上楼下翻箱倒柜,看到值钱的东西就揣起来。某乙要喊救命,其中一人用枪抵住他说:“我们是某机关的侦探,接到密报,你串通乱党私造危险物品。”这时一人在楼下大喊一声:“找到了!”然后在租户的房间捧出一个圆形的东西。
五六个人同时说道:“是炸弹!”然后小心翼翼放到一个箱子里。某乙战栗不已,辩解道:“我真的不知道。”带队的人说:“不用多言,见官后自会分明。”一个人拿出洋拷,把他拷上。某乙一再哀求,愿意拿钱通融。起初那些人不同意,某乙的妻妾苦苦哀求,终于用一千元破财免灾。打点了家里的现洋和值钱东西,勉强凑够了数目,那些人拿着炸弹离开,某乙的家产去了大半。
故事出自《旧中国黑幕大观》,里面的作品起初都是刊登在报刊上的小短文,被鲁迅称为“黑幕小说”,鲁迅对这种小说是持反对意见的,大概是因为这样的故事不仅太黑暗,还容易让坏人从中得到启发。但是作为古代小说最后一个流派,在文学史上还是有小小的一席之地,该书中的故事大都创作于1915——1918年之间。1991年吉林文史社重新修订出版。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3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