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本文前,希望你能理解和接受以下三个事实:
第一,我们的天使宝宝从降临的那一刻,就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一定要清醒,这个生理上的脱离就是她(他)独立为人的事实证据。我们必须要看到→理解→并从心底逐渐承认和接受这个事实。这是培养好亲子关系的先决条件,直接关系到宝宝日后的人格发展。
第二,陪伴不是时时刻刻围在孩子旁边说着这不行那不行的阻止性的话;也不是坐在孩子旁边机不离手、活儿不离手(我也知道生活所迫又无奈,但后果不会因为无奈有任何改变)。陪伴就是,只要没有威胁,宝宝全情投入地玩耍,我们就坐在旁边欣赏和观察,真心回应她的眼神、她的语言、她的动作里的含义,不能怕孩子的行为给你带来麻烦而不停的阻止她这不行,那不行,这脏了,那乱了等等。
有两个铁律:任何事情,今天图省事,未来翻倍还给你;今天所有的敷衍以对,将来都将自食恶果。
第三、抑制情绪的结果只会让情绪成倍爆发。抑制就是扼杀,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修炼觉察情绪的本领。当你有意识的体会到情绪的来来去去,情绪基本就消散了。
今天的这篇文章会比较长,不仅是写给我的读者看的,更是写给我和我将来长大的宝宝看的。这要从昨天晚上八点多发生的一件事说起,这件事看似不大,但却深刻地教训了我,更重要的是让我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一、事情起因
我的宝宝不到20个月,我俩在床上玩耍着游戏,不一会儿她自己坐在小盆儿上撒尿,我感到很开心,竖起大拇指为她点赞,因为多数情况下,她需要我们抱着她完成这件事。就在我的点赞指还没有放下的时候,她如闪电般的小手一把抓起小盆盆就扔在了床上,结果可想而知,360度无死角的泼洒。就在这一瞬间我的血直冲脑顶,我怕自己忍不住对她发火,然后迅速坐在床边,保持了一下安静,但这时的我只是用更大的力气去压抑和控制这股情绪,并没有有意识的觉察到愤怒的来临。这个时候,宝宝知道我生气了,喊妈妈、妈妈……我不仅没有任何回应,还指着小盆儿的方向,抑制不住愤怒的大声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宝宝马上要哭了,我紧接着很气愤的又补了一句特别愚蠢的话“闭嘴”。她明显被我吓了一跳。她确实没有哭但眼里噙着泪水,低着头,表情难过,自己的小手不知道该往哪里放。然后她再一次向我示好,我再一次粗暴拒绝。我又看到先前她扔的满地的书,这加剧了我的情绪反应,当我弯腰去捡书的时候,有股要把书撕了、扔掉,然后骂人的冲动。
二、觉察情绪
我的职业素养在这个关键时刻起了作用。我有意识地感觉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和感受,逐渐意识到情绪快要失控的过程,觉察了一下那股火从心里开始升腾的过程,随后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你想控制什么,你是真的无法接受孩子的这个行为,还是无法接受这个行为给你带来打扫卫生的麻烦?”这个时候,我有点悟了,整个人安稳了下来,脑子里闪现出我平时很清楚也经常和家人反复沟通的一个事实:“宝宝不懂才会这样,而且宝宝反复重复的行为对她一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总是扔东西”。
我意识到我刚才完全被情绪所控制,我只关注了小盆儿给我带来的麻烦,完全没有关注宝宝“扔”的这个行为本身对她的意义。她只在享受“扔”这个动作给她带来的快乐感受,这是她发展出来的一个能力。如果要一个隐喻的话,那就是她已经开始体验“得到和抛弃”的意义了。而我却沉静在扔完给我带来麻烦的愤怒中,这是正常的但也证明了我的自私。生气的那会儿我完全没有意识到孩子的痛苦和恐惧。你知道,这一刻,我要多后悔就有多后悔。
三、问题的处理
我迅速用被子把她的小窝搭建好后,她爬了进去,我盯着她的小脸蛋,她低着头,手上鼓捣着被角,我知道她这是在恐惧和焦虑,我几次粗暴地没有对她的示好做出回应,深深的伤害了她。你要知道,这个时期的孩子,妈妈的爱对她意味着什么。我没有直接伸手去抱她,如果我一下子就抱住她,她会产生不解,会让她感到妈妈的不稳定性,这会让她产生对自己的怀疑和对妈妈的不信任。我开头说过,当宝宝从母体脱离的那一刻,就标志着她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了。这意味着,她有自己的意志了,只是她表达意志的能力需要借助身体的长大来不断完善。千万不要说“那么小懂什么”。这时,我发自内心地面带微笑,眼含善意,仅仅是把双手伸到她的面前,一是让她对我即将来临的180度转弯有个适应的过程,二是让她自己决定愿不愿意此刻接受我的好意。
她抬头看了一下我,又低了下去,然后她的小手来回鼓捣着,没一会她用小手打了一下我的手掌心,然后又抬头看了我一下,我知道她是在试探我,她害怕我的善意是假的,她担心我再次伤害她。我保持发自内心的面带微笑,眼含善意,等待她的选择,很快她就喊了一声妈妈,摇摇摆摆地站了起来,我拍了拍手再次向她示好,她说了一句“抱抱”。我含着深深的内疚和满满的爱抱住了我的宝宝。但我知道这个事情处理到这里还没有结束。
一会关灯了,孩子准备睡觉了,我和爸爸都躺在她的身边,平时她总会躺下不停地叫着爸爸、妈妈,我们会一边讲故事一边回应她,她还总会小奶狗式的喊着“兔兔、兔兔”。我们让她学小猫咪的叫声,她都会特别可爱地学着叫。但今天她只是躺下来,一会翻过看来,一会儿翻过去,也不出声。
我们展开了以下对话:“宝贝,你还生妈妈的气吗?”——“咇生”(她说不清楚“不生气”)——“宝宝,小猫咪怎么叫啊”——沉默,玩着手指头——“宝贝,学个小猫咪叫呗”——宝宝翻过来面对我,沉默(我很清楚她还在生气、恐惧、不安)——“宝宝,其实妈妈知道你还在生气和害怕”——她尽然“嗯”了一下,我确定这是我准确的确认出她当时的真实感受,她在回应我的答案——“妈妈不应该对你大喊大叫,但是妈妈当时真的很生气,有点控制不住了”——她叫了一声“妈妈”——“嗯,妈妈在呢,妈妈爱你”(平日里,只要她喊妈妈我都会这样全情回应)——“妈妈”——“嗯,妈妈在呢,妈妈爱你宝贝”——“埃泥”(她说不清楚爱你)——“妈妈爱你,宝贝”——“埃泥”。
随后,宝宝自己尽然快乐地学了猫猫叫,又奶气地说“妈妈,兔兔、兔兔”。我知道她的恐惧和不安在逐渐消失,重启了对我的信任。——“妈妈给你讲灰太狼和三只小猪的故事吧”——她没有回应——“妈妈”“爸爸”——“嗯,妈妈、爸爸都在,都爱你”——“妈妈”“爸爸”——“嗯,妈妈、爸爸都在,都爱你,宝贝”。这个时候宝宝“嗷…呜……”学了一声小狼叫。我明白她是用这样的方式表示她接受了我讲故事的请求。我讲到的每个她所熟悉的地方,宝宝都给了我和平日一样的欢快的回应。
到这里,我能做的基本做完了,当宝宝拉着我的手睡着后,我心里实在太难受了,我有种深深辜负她的爱和信任的感觉。我必须反思,尽量让这种事避免重演。真的,这种感觉太难受了。伤害的复原太难了。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对宝宝大发脾气,实在控制不住,马上转移到其他房间找发泄的目标。
如果你看到这里,可能会觉得我大惊小怪。我认为这是个因人而异的问题,所以不会去争辩。
划重点:如果非要说有命运这种东西,那么,我可以肯定的并负责任地说:父母就是孩子的命运之门。不要试图用特例来否认我的观点,特例永远是极少数,而你更不一定在特例中。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3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