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讲义文稿】从弘扬北斗精神看增强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8
一、传播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树立科学实践观 9
二、宣传好北斗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的战略定力 11
三、融合好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16
【市文联主席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体会文章】坚定文化自信 勇担文艺新使命 20
一、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旨在凝聚思想伟力 35
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意在提供舆论支撑 37
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贵在提升文明程度 38
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重在繁荣先进文化 39
从“国史贺信”中感悟文化自信 64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用文学艺术研究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66
一、中华文艺基因和千年文艺思想是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基础 66
二、延续文化血脉,完成创造性转化,新时代新征程不断召唤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研究 67
中共市委党校讲师: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70
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70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71
三、加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72
中共委党校讲师: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73
一、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支撑 73
二、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74
三、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74
二十大宣讲稿:守牢基层文化阵地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76
二十大宣讲稿: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106
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106
二、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07
三、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107
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107
五、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108
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持久力量 109
坚定文化自信自强 推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114
一、 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 129
二、 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129
三、 在文化强国建设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129
学习二十大理论文章:以建设文化强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147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推动全党全社会坚定文化自信 150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 150
二、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152
三、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 153
勇立潮头 干在实处 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上展现陕西担当 156
增强文化自信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64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的根本遵循。
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档案作为文明的产物和文化的载体,具有深厚的文化基因,蕴藏着柔性文化内容,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浩繁的知识载量,对坚定文化自信,做好新时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档案工作者,要坚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统一到***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重要批示精神上来,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忠诚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职责使命,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书写新时代全市档案事业新篇章。
要弘扬“姓党为党”的思想之风,坚持不懈举旗铸魂、固本培元。2019年机构改革以后,党对档案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加强,档案工作的政治属性更突出。要始终把讲政治放在首位,牢记“档案工作姓党”和“党管档案工作”,让旗帜鲜明讲政治成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充分发挥党管档案工作的体制优势,做到上下贯通、执行有力、运行通畅;要把学批示、见行动作为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自觉从讲政治、守法治、大历史观高度认识档案工作,在档案解密开放、共享利用、编研出版、宣传展览等工作中,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决维护党和国家利益,切实把政治标准贯穿到档案工作各方面、各环节。
要大兴“敢为善为”的工作之风,持之以恒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档案是记录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本质属性是历史再现,根本作用是“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要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推动“三变”。“变被动为主动”——坚持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找准档案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着力点,坚决打破管档查档、被动服务的旧有模式,由“你需要、我提供”的被动服务向“我提供、你利用”的主动服务转变,持续加大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力度,让档案资源“动起来”,让承载的历史“活起来”,把“死档案”变成“活信息”,把“档案库”变成“思想库”。“变配角为主角” ——紧贴经济社会发展脉搏,不断扩展档案工作服务领域,服务对象进一步向人民群众拓展,服务方式进一步向信息手段拓展,服务内容进一步向中心大局拓展,切实做到档案服务不缺位、不错位,要在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新风正气、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不断探索,为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提供生动鲜活的素材。“变后台为前台”——不折不扣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的工作任务,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大潮中,不做旁观者、更不成为落伍者,不断扩大档案资源的供给种类和数量,有针对性地加强涉及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民生建设档案资源的收集整理,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档案服务,努力做到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到哪里,档案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经济社会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人民群众关心关注到哪里,档案工作就服务到哪里。来自:gw.rulaixiezuo.com最新最全党建资料库
要强化“争先争优”的创新之风,锲而不舍勇挑重担、敢为人先。***总书记指出,“档案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并提出了“四个好”(保管好、利用好、记录好、留存好)和“两个服务”(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批示。作为档案工作者,要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把新时代党领导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记录好、留存好,深刻分析研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档案工作的新需求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档案工作的新期盼,找准工作新方位,自我加压、拉高标杆。要不甘人后,敢于攻坚克难。把综合档案馆建设作为档案工作的百年大计、头等大事来抓;主动顺应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加快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和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持之以恒抓好档案安全管理,有效防范化解档案工作领域各类风险隐患,坚决杜绝各类安全保密事故发生。要勇于创新,打造档案品牌。创新档案工作服务基层形式和手段,扎实开展“档映乡村”工程,推广石泉县中坝村、紫阳县五马乡农会展览馆试点成效,构建丰富立体的乡村特色档案资源体系,打造区域性特色档案资源展示平台,为乡村文化资源挖掘、文旅深度融合、乡风民俗培育提供支持。要提质增效,夯实工作基础。聚焦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的根本任务,以宣传贯彻《档案法》为主线,以加快档案治理体系、资源体系、利用体系、安全体系建设为重点,集中力量补短板、强弱项,打基础、谋长远,推动“十四五”档案事业各项重点任务的落地落细,推进档案工作走向依法治理、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
要锤炼“求真务实”的实干之风,驰而不息转变作风、笃行实干。档案事业的发展依赖于档案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高素质档案干部队伍,是档案工作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重要任务。要自觉锤炼过硬本领。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和兰台精神,大兴学习调研之风,倡导“当学习型干部、做研究型工作”,扎实开展“业务骨干传帮带”活动,促进档案干部以学促思、以思促行、以行促效,切实提升档案干部履职担当的能力。要着力打造严实作风。严格按照***总书记对党办工作提出的“五个坚持”要求,自觉扛起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扎实开展作风建设专项行动,着力在健全规章制度、从严管理干部等方面持续发力,坚持“勤快严实精细廉”作风要求,努力打造政治坚定、清正廉洁、本领过硬的档案机关。要不断提升业务素质。持续完善档案干部教育培训机制,针对知识上的空白、经验上的盲区、能力上的弱项,以基础知识培训、继续教育培训、专项培训为载体,开展针对性和适用性强的培训;积极搭建平台,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帮助档案工作者开拓视野,开阔眼界,拓宽工作思路;关心关爱档案干部成长,不断优化档案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充分调动档案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史为鉴,方能行稳致远。我们要扎实推动各项档案重点任务落地见效,在开创历史的同时记录好历史,为加快建成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和聚力建设幸福XX贡献档案力量。
【讲义文稿】从弘扬北斗精神看增强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摘要:北斗精神与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民族特质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其内核为“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属于兼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中国特色思想文化体系。弘扬北斗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的路径:首先要从国家、学术、群众三个层面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科学实践观。其次要通过宣传北斗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的战略定力,具体为:(一)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宣传北斗精神;(二)加强文化软实力输出,抵御不良意识形态入侵;(三)诠释新时代对全人类贡献与担当,在思想上去“西方中心论”。最后要融合好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一方面要坚持以文化人,一方面要激荡守正创新的文化智慧,创新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融通方式,开启民族文化自信新篇章。
关键词:北斗精神;文化自信;实践路径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我们打造的一支党领导下的国防战略科技力量,在党和国家最需要的时候,这支“科技力量”能够挺身而出、迎难而上,并孕育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迈入新时代,北斗精神为航天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北斗一号项目自1994年立项之日起,见证了一代代航天人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他们始终心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秉承科技兴国的使命,在短短二十几年间,发射了55颗卫星,创造了伟大的航天奇迹,这是航天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航天战线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国智慧、中国技术的生动展示。北斗精神与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民族特质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其内核为“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它吸收融合了政治文化、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创新与活力,形成了兼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中国特色思想文化体系,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凝结和升华,已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思想动力。可以说,北斗精神滋养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涵养北斗精神。目前,“北斗”全球组网完成,中国上下正处于民族自豪感提升之际,应当传承好和弘扬好北斗精神,继续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供重要精神助力。
一、传播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树立科学实践观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一穷二白的状态下,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理论指导,大力发展航天科学,尽管一切从零开始,但中国航天人始终心怀梦想,用科学实践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在当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还能提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同时具有高度的应用价值。
(一)建党百年以来我国航天实践取得的成就
1.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年,中国航空工业委员会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创业的开始。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开启了出征太空的新征程。
2.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时期。1981年,中国首次发射“一箭三星”,表明我国独立掌握航天发射关键技术;1999年,神舟一号标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飞行试验成功;2003年,神舟五号航天员杨利伟成功飞天,太空没有中国人足迹的历史宣告结束。
3.党的十八大以来。2013年,在神舟十号上中国进行首次太空授课;2017年,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中国航天迈进“空间站时代”;2018年,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完成建设,开始提供全球服务;2021年,载人航天空间站进入关键实施阶段;2022年,载人空间站建造完成,中国航天进入空间站时代。
这些成就的取得,无一不证明中华文化具有强大力量,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也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时代标志。
(二)从三个层面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实践观
北斗精神源于科学实践,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奠基石。为什么要在全社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播和树立科学实践观?因为弘扬北斗精神、实现科学发展、坚定文化自信都离不开人民群众及其实践。历史已经证明,当人民群众被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的理论武装起来时,他们将创造历史。“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
首先,在国家层面。党和政府应该继续加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我国根本指导思想而存在的政治定力,促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深入发展,使其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不断适应新的时代中国发展的实际需要。可以从确立时代主题、规划全局设计、提出历史任务、构建传播体系、纠正实践偏差入手,在宏观上调控全局,以政策性优势加强理论传播面和传播力度。
其次,在学术层面。学术界应继续深入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新探索,依据新时代和新形勢呈现出的新特点,丰富和发展当代马克思列宁主义,对其中真理性的部分,继续加强学术探究和理论阐述、对其中需要结合和创新的部分,作出科学回答,为理论传播提供学术支撑。
最后,在群众层面。要自觉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使全民敢于捍卫、乐于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真正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实践观作为分析社会、解决问题的科学理论指导,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助推人民群众树立科学探索精神,培养求真意识,促进全社会追崇科学的积极氛围。
二、宣传好北斗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的战略定力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北斗不仅成为了中国的骄傲,更是中国的一张世界名片。用科技浇灌自信力量,用文化引领民族复兴是大势所趋。在当今互联互通的世界中,中国这艘庞大巨轮已经承载着无数历史积淀驶入世界舞台,中西方文化交流日渐加深,我们必须要利用好现代传媒受众面广、影响力大的有利因素,坚持塑造高质量传媒环境,加深北斗宣传实效性,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加快中华文化输出,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诉求,为社会注入向上活力。
(一)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宣传好北斗精神
国家富强是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文化自信又是国家富强的深层动力。在世界已经发生过的三次科技革命中,中国一直遭受着不公正的待遇。现在,中国已经站上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潮头。进入新时代以来,航天科技成果的大力转化,使之在脱贫攻坚、资源开放和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与应急响应、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高分、北斗组合精准化标绘,高精度定位,为抗击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北斗”全球组网成就的取得,不仅实现了毛泽东主席“可上九天揽月”的夙愿,还引领了国家科技的进步,使中国人民深感骄傲和自豪,中国历史再不会出现“银河号”事件①。但美国等西方国家不择手段地打压中国科技发展,在传媒平台上大肆抹黑和污蔑中国,阻止中国的健康发展的阴谋不会罢手。我们必须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首先,要借助各类传媒平台的迅猛传播力和群众基础,开展线上线下联动的各类音像、直播活动,做好航天知识科普,可以从北斗宣传片定点投放、航天知识科普座谈会、开展中国航天日等方面入手宣扬中国航天成就,展示科技成果,进行主流价值观引导。
同时,重视典型报道,宣扬优秀科学家事迹。要采用观众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深宣传实效性,认真打磨精品,预防意识形态干涉科学发展,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此外,还要用好网动力,掀起航天文化网络传播新浪潮。加快构建以《大国重器》《北斗》等全景式文化类节目和纪录片唤醒民族根脉中的文化自信之路。通过开放网络购票吸引群众参观航天展览馆,利用云展览和VR多维立体式的宣传航天发展史。积极打造北斗文创IP,用年轻化的方式让深厚的航天文化焕发新生机。加强多部门联合举办“航天+文艺”的主题类比赛,打造经典与流行并存的航天音乐,吸引更多人关注航天事业和悠久的中华文化。加快老旧纪录片的***I修复和整理,配合电子动态或3D全景,再现航天历史上的经典音像,开创中国航天宣传新局面。要让北斗宣传真正走进校园,走向港澳台,加强中国各地区间宣传合作交流,积极开办两岸三地航天论坛。借助主流媒体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正面舆论宣传,筑牢文化自信基石,展现可亲可敬的中国形象。据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一位教授访问中国后感慨道,中国的航天科研人员都十分年轻,有80后、90后甚至00后,而他们的子辈,甚至孙辈都不愿意学习航天技术。我国航天人的年轻化及其取得的辉煌成就,表明中国的年轻一代正在扛起责任,更是每一个中国航天人愿意为探索宇宙、追求真理而不懈奋斗的光辉映照。因此,更应注重利用各类传媒工具和手段在学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环境中宣传好北斗精神,尤其在青少年心中厚植科学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对每一个中国人向上发展的助推力,不断为我国科技创新培育优秀人才。
(一)加强文化软实力输出,抵御不良意识形态入侵
意识形态安全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国家安全。部分西方国家正凭借特定手段和特殊渠道向中国渗透和传播不良意识形态,企图瓦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如当年中国被迫退出“伽利略计划”②,决定自主研发卫星导航系统时,网络上充满对北斗系统的不屑和质疑,几乎没有支持者发声。一方面是因为部分邪恶力量从中作梗,他们害怕中国科技取得进步,害怕中华文明崛起,故而带头污蔑中国,其不良媒体刻意歪曲中国的新闻屡见不鲜。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我国人民群众的科学素养普遍不高,部分人思想上仍受资本主义影响,国人缺乏足够的文化自信,所以更易受到国外不良思潮的欺骗,对中国科技和文化充满自卑。但从事实中我们看到是,不管国家面临多少困难和挑战,总有一批科技工作者忍辱负重,发愤图强,为科技自立和文化自信提供支撑。北斗导航系统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是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所取得的光辉成就。以总指挥李祖洪、总设计师范本尧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北斗人白手起家,依靠自身的智慧和艰苦奋斗,逐一攻克难关,于2003年建成了北斗一号系统,使我国成为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而今天的第三代北斗系统,其精度已可与美国GPS媲美,是全球第一个提供三频信号服务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率更是高达100%。其中原子钟、星间链路等关键技术,不仅由中国自主研制,技术创新程度也是首屈一指,北斗导航所有元器件均实现国产化,中国人从此真正拥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眼睛与耳朵,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国家已经开始使用北斗系统。中国航天事业经历数十年的探索和发展,从无到有,由弱至强,在辽阔而深邃的宇宙中,为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作出了无数重大的贡献,也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民意识到祖国的强大和精神文化的力量。所以,增强文化自信是应对不良意识形态冲击的一条重要举措。
(二)诠释新时代对全人类贡献与担当,在思想上去“西方中心论”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单打独斗、闭门造车早已不适合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只有相互合作,集众家之长,才能利益最大化。中国也愿意与世界各国通力合作,但部分西方政府和政客对此却视而不见,利用传媒工具蒙蔽西方人民,使得许多西方人民仍然认为中国贫穷、科技落后。这种中外文化交流逆差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五四运动”后一味地重视文化“引进”而未过多注重文化“输出”导致的,加之敌对势力从中干涉,使世界无法了解一个真实、全面的中国,不利于我国的大国形象的塑造、损害我国的国际地位。因此,必须要借助宣传北斗精神及其成就的东风,反击部分敌对国家对中国的恶意抹黑,着力宣传北斗系统为全球导航事业和全球人民作出的突出贡献,向全世界传递这一重大航天工程的价值和意义,展现中国航天人的不懈努力和智慧,介绍中国人在全人类导航科学进步史中的独特位置,诠释新时代的北斗对全人类共同未来的贡献与担当,也为国人在思想上去“西方中心论”提供强大精神助力,使国人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地实现民族复兴。
三、融合好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历史及其悠久,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世界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文化面临传承困境。不仅不利于中华文明的永续发展,也严重危害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究其原因,在于部分传统文化的衰落,致使国人在文化方面普遍缺乏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上述情况的存在,也使得部分国人在一定时期内无力抵抗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2]伟大精神的塑造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自信的根据,既在传统文化之中,又在现实之中,它离不开当代中国社会。新时代北斗精神传递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与中华传统文化既血脉相连、又兼具当代特征的精神财富。只有以深厚文化涵养每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必须要融合好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培育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精神力量,铸就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
回顾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红色基因贯穿始终,是支撑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蕴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功密码,但航天事业也从来没有离开过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正在不斷赋能航天事业。在古代,北斗七星一直是中国人辨明方向的重要标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北斗一词隔着漫漫岁月而来,承载了华夏祖先与我们的共同梦想,传承了中华文化的浪漫诗意。北斗精神就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与环境中出生成长,从中获得了深厚的文化素养,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融入了集体主义精神与共同发展的理念。北斗精神可以看作是中国摆脱传统,走向现代化的缩影,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并未被抛弃,而是通过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而融入到中国当代精神之中,实现了创造性发展,传统文化也与时代文化形成了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为了加快二者的融合,一方面要坚持以文化人,让浓厚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深嵌于每个中国人的脑海中,使之自觉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内核,形成人人崇尚、人人争做科学家的精神追求,为我国科技创新注入永生活力。另一方面要激荡守正创新的文化智慧,创新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融通方式,让传统文化跟上时代步伐,焕发新的时代风貌,满足人民群众不同的文化诉求。同时要加快构建大外宣格局,讲好中国故事,宣扬好中国精神,使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变大,向全世界展示良好向上的中国形象,逐步提高国人的文化自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飞向太空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和奋斗,中国航天事业从零起步,踏上通往星辰大海的追梦之旅,如今中国已踏上月球,中国星在九天之上熠熠生辉。航天事业的政治方向就是听党指挥,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有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始终是航天人的不懈追求。一代人又一代人的使命,只有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才能走出一条崭新的康庄大道,因此,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途中,我们要继续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为根本遵循,传承好、发扬好北斗精神,开启民族文化自信新篇章,为更好实现科技强国战略助力。
注释:
①“银河号”事件:在1993年,美国无中生有地指控中国“银河号”货轮在运输制造化学武器的原料,关了“银河号”货轮的GPS导航,迫使银河号没法继续前进,在公海上漂泊了很多天。美国派人强行登上“银河号”检查,但并未查出所谓的“违禁品”。此事成为国人铭心刻骨的耻辱,由此坚定了中国研发“北斗”导航系统的决心。
②“伽利略计划”:在20世纪90年代的局部战争中,美国利用GPS系統提供定位的导弹对地面目标进行精确打击,这给欧洲国家留下深刻印象。2002年3月,欧盟15国启动“伽利略”导航卫星计划。该计划的总投资预计为36亿欧元,由分布在3个轨道上的30颗卫星组成。与美国的GPS相比,“伽利略”系统可以提供更为精确的定位。欧洲当时有意邀请中国参与该项目。2003年5月16日正式开始中欧伽利略计划合作谈判。“伽利略计划”总值36亿欧元,中国投资2亿欧元,约占5%。但当时欧盟各国明争暗斗,项目不断推迟。而中国虽然是投资方,却惨遭排挤,很多核心技术的研究都把中国排除在外。2007年,欧洲竟然将中国踢出“伽利略”项目。但中国航天人越挫越勇,先于“伽利略计划”成功发射了北斗二代组网卫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2]***。***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9.
【市文联主席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体会文章】坚定文化自信 勇担文艺新使命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市文联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近两年来,市文联在文艺创作、文艺活动、文艺惠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工作经验走向全国,作为唯一一家地市级文联单位,XX市文联在2021年全国文联系统新文艺群体职称评审工作推进会上作交流发言,并作为全国地市州唯一文联组织入选全国“最美文艺志愿服务组织”。重大活动出圈出彩,成功承办第十二届中国xx国际旅游节开幕式、2022XX端午文化节开幕式、“名家名刊看XX”、第二届“XX诗歌奖”评选暨颁奖活动。人才培养持续发力,制定《重点文艺家定点深入生活制度》《知名文艺家联系青年文艺家制度》,挂牌7家新文艺群体工作坊,开展两轮新文艺群体职称评审。精品创作亮点纷呈,6件作品入选XX第十一届XX文艺奖,5幅作品入选第28届中国摄影展。
砥砺奋进担使命,凝心聚力再出发。我们将以此次座谈会为契机,带领全市广大文艺家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XX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撑。
服务全市工作大局激发文艺原创力。持续擦亮屈原昭君故里、中国诗歌之城、中国钢琴之城等城市名片,讲好新时代XX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故事。积极参与筹办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XX故里端午文化节、国际划联龙舟世界杯、“青春诗会”等重大活动,提升XX城市品牌的美誉度、传播力。
实施精品工程提升XX文艺影响力。用好各级文艺奖项评选、精品创作扶持政策,推出更多XX元素精品力作。谋划全市精品文艺创作项目库,考察签约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知名文艺家,冲击全省、全国重要文艺奖项。
【文联主席中心组研讨发言】以文艺精品彰显文化自信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艺精品,历来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是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离不开文艺精品的塑造和支撑。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期待文艺精品去讲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需要文艺精品去演绎。促进文艺精品创作,对于筑基文艺高峰、增进文化认同、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既是对文艺精品的质量要求,也是文艺精品作为典范应有的高度和境界。
一、精品之精在于党的领导
文艺工作归根结底是意识形态工作。文艺作品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精品创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自觉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二、精品之精在于心系人民
***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艺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中,把人民当主角,展现普通劳动者的奋斗状态,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从生活中发掘普通人的所思所想所盼和笑点泪点痛点,使鲜活的故事真正融入人民心坎里,从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实现对美的捕捉、发现和创造。
三、精品之精在于讲好故事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艺精品创作要“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要创新表达方式,考虑故事本身的特点,考虑接受者的理解能力,采用多元化叙事技巧,把“想讲”和“想听”结合起来,深入浅出,将现实素材转化为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易于理解的内容,让文艺作品能够更好地记录精彩故事、展现精神风貌。
精品之精在于守正创新。“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精品创作,要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要敏于时代变化,敢于开风气之先,实现更高层面的创新与发展;还要走出象牙塔,将本土故事与市场定位有机融合,创作生产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将服务人民的“立场”与“市场”、群众“叫好”与“叫座”相结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宣传部长党课讲稿】守正创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回顾历史,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与升华,都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党的二十大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厚植文化自信,有利于不断夯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文化根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更强大的力量。
厚植文化自信,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这些内蕴于传统文化的精神品格经受住了历史和现实的考验,历经沧桑、永葆张力,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底气和来源。只有坚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从根本上丰富精神滋养、增强文化自觉,坚定团结奋斗,获得共谋发展的精神动力。因此,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独有价值内涵,不断厚植文化自信的历史根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能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彰显中华文化之美。
厚植文化自信,须弘扬革命文化。***总书记指出,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开展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为革命文化的孕育提供了土壤。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壮阔历程中,革命实践所形成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表达出革命文化的重要特质。革命文化承载着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表达着一代又一代人对往昔峥嵘岁月的无限缅怀,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共产主义信仰的不懈追求,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其所蕴含的坚定理想、不怕牺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精神内涵,更为今日新时代的改革发展实践提供指导;其所闪耀的理想之光,必将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不断凝聚价值共识、提升思想自觉,汇聚起中华儿女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
厚植文化自信,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体现着社会主义的先进性、优越性,代表了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夯实了共同思想基础。它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奋斗目标,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反映,又是激励我们不断奋进的强大动力。进入新时代,我们通过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凝心聚力、引领发展,让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进一步确立,让文化自信的根基更加牢固。
传承是基础,没有传承的文化就没有根基;创新是生命,没有创新的文化就没有发展。进入新时代,我们要立足于技术变革下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继续破除封建守旧、消极无为的落后思想,梳理与时俱进的科学文化理念;大力发展新兴科技,带动文化产业创新、促进文化效益提升;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从文化职能部门管理运行各个环节的改革切入,为文化自信生成提供保障;加强内容形式创新,发掘文化表现新方式、开拓文化发展新市场、打造文化环境新生态,不断焕发中华文化的生机活力,为文化自信提供不竭动能。未来,还应不断加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镜鉴,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宽阔胸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创造全面、立体、多元的文化交流格局,在兼收并蓄中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常委宣传部长中心组研讨发言】推进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与发展锚定的总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着力点。
一、举旗帜,就是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极为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和世界地位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但在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频繁,在这种情形下:一方面,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多元,这就造成了既有“百花齐放”的一面,也有“泥沙俱下”的一面;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没有放弃对我国的和平演变战略,他们利用国际文化交流、科技进步的便利,大肆进行思想文化、价值观渗透。
社会思想观念越是多样化,意识形态领域越是思潮纷涌,就越是需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动摇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从而凝聚起建设国家的伟大力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聚民心,就是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深层的内核,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理想和精神高度。
2023年3月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较2021年12月增长3549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5.6%。由此可见,微博、微信、微视频等自媒体的使用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这就需要我们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在此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在回答时代之问中,不断解决人们的思想困惑,满足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树牢共同理想信念。
三、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非常广泛的概念,它包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表现出来的文明素质,还涉及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力量的增长,涉及整个社会的文明风气。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有着明确而详细的表达,包括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弘扬诚信文化等。***总书记强调,对公民而言,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新发展阶段,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每个人,是新时代中华文明的重要体现。对社会而言,育新人就要努力缩小城乡精神文明差距,在全社会弘扬新风新貌,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四、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两创”方针,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们经常讲文化自信,但文化自信绝不是“文化”和“自信”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充分了解文化之后一种源于内心深处的肯定。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而这种自信,都建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着力解决好社会主义文化“为什么人”的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五、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关于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认清现实,即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这就导致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被动境地,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
文化软实力是“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次”的内容。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水平,事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强国建设、综合国力强弱。没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现。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我们从“看得见的宣传”和“看不见的宣传”两方面入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常委宣传部长中心组研讨发言】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做好宣传思想工作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仅是一项战略谋划,更是一项实践命题。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是党的工作的一条主战线,必须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谋划好今后一个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结合起来,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使命任务,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努力实现意识形态向上向好、理想信念坚如磐石、理论舆论话语响亮、文化文明生机勃勃。
一、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旨在凝聚思想伟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宣传部门必须担负起重大政治责任,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抓紧抓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一是精心组织宣讲工作。坚决抓好任务落实,系统安排分众化对象化宣讲,在江都,要以第二十届“XX学习月”为依托,以“XX”志愿宣讲团为主力军,精心组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报告会、研讨会,广泛开展“理论快递”“党课都讲”“XX学习速递”等特色品牌活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宣传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增强宣传宣讲的针对性、生动性、思想性,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XX大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落地生根。二是加强创新理论武装。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长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扎实开展学习培训,牢牢把握方向导向。三是守牢意识形态阵地。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宣传部门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牵头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壮大宣传思想文化干部队伍。
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意在提供舆论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基层宣传部门是党的喉舌,必须当好主力军、占领主阵地,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大力营造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一是唱响思想引领主旋律。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做好意识形态、理论武装、舆论引导、文化文明等各项工作,为谱写“xx”XX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二是打通媒体传播主渠道。要创新宣传思路,以“得平台者得未来”的思维,推动先进思想、先进文化传播持续“在线”。要创新宣传形式、创新传播手段,依托融媒体中心、全媒体宣传平台,开启菜单式、点播式、互动式、微课堂等宣传模式,开展分众化精准化宣传,持续增强主流舆论传播力影响力。三是守好风险防范主阵地。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各类意识形态阵地的风险防控,严密排查网上网下风险隐患,加强预警监测研判,做好舆情引导和应急处置。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严格落实主管主办属地管理责任,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强化对各类意识形态阵地的源头治理,加强出版物、新媒体监管,牢牢守住重要“关口”“防线”。
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贵在提升文明程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当前,我们要全面深化文明创建、文明实践、文明培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着力解决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是要突出以城带乡,充分发挥文明创建带动作用,着眼全面创建、全域创建、全员创建,发挥文明城市创建龙头作用,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向农村地区覆盖延伸,以文明村镇创建助力乡村振兴,提升全域创建水平,让城乡居民共享创建成果。二是要注重以乡促城,全面提升文明实践工作质效,推动优质新时代文明实践资源要素“下乡”“进城”双向交流,健全协调机制,统筹志愿力量,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更好融入社会治理、更多惠及城乡百姓。三是要坚持城乡一体,切实增强文明培育引领效果,综合运用媒体宣传、公益广告、道德讲堂、文艺作品、基层巡讲等方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和日常生活。深化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新时代好少年等先进典型选树宣传,建立健全重大典型培树长效机制。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有效治理高额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重在繁荣先进文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就要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在繁荣先进文化上作出更大作为。一是不断打造精品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突出作品时代性,激发本土作家的创作热情,打造弘扬主旋律的精品。同时,加大“三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民间文艺团队,培育“草根文化”,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二是不断擦亮活动品牌。深化“美丽XX”社区艺术节、“xx”等活动,努力将文化资源打造成文化名片。推进“XX文化艺术节”活动,着力办好“我们的节日”“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艺心向党”精品剧目展演等系列活动,构建村镇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新特色,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不断推动产业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旅游”“文旅+”等战略,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推进XX影视基地、XX遗产保护及文旅开发等省级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文旅融合的示范区。
【常委宣传部长中心组研讨发言】以文化自信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道路,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强调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战略任务,系统指引了以文化自信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道路。
一、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总书记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对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凝练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时代精华的深刻经验总结和重大理论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精神力量。
历史和实践一再表明,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得好、把握得牢,我们的文化事业就能繁荣兴盛,进而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坚持得不好,发生动摇和偏差,就必然造成思想文化上的混乱,给党和人民事业带来损害,只有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守正固本、创新发展、发挥力量,指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新时代新征程以文化自信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确保精神文明、宣传思想、新闻舆论、文学文艺创作、网络文化等文化建设领域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要进一步学好用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伟力以及党推动理论创新、掌握历史主动的世界观方法论,切实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焕发更加强大的真理力量。
二、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文化最核心、最基础的内容,在一定社会的文化发展中起着中轴作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核心价值观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蕴含着社会评判的是非曲直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集中体现着当代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充分彰显了国家、民族、人民的文化理想和精神高度。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不断增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
新时代新征程以文化自信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最大公约数”,广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全面立体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发展目标、社会价值导向、个人道德准则上的理念内涵,着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体认识、思想、行为的有效引导与规范,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与导向作用、整合与规范功能,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引领力,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汇聚能量,画好团结奋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最大同心圆”。
三、坚持弘扬优秀中华文化
***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充分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重要地位。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至今仍充满蓬勃生机与旺盛生命力,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了不起的奇迹,也充分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稳定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高度重视运用优秀中华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构筑时代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革命文化汲取滋养的重要源流,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耕厚植的精神沃土;革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成果,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汲取力量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时代表达,是革命文化创新性发展的目标指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联结着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体,共同构筑着新时代文化自信自强的深厚底蕴,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源、根脉和灵魂。
新时代新征程以文化自信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坚持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运用优秀中华文化的思想观点阐释解决现实问题,将优秀中华文化的经典元素和核心理念贯彻到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总书记汲取优秀中华文化的思想理念,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这一重大理论创新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及其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了优秀中华文化在当下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价值以及永恒时代魅力。要充分利用好XX优秀中华文化富集的优势,不断提升大众文化自信自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秀文化的思想共鸣和情感认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XX大地上传承创新、赓续发展、永葆生机,不断夯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文化根基。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立足新时代新征程,要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着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层宣传工作者要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一、聚焦政治建设主基调,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一是擦亮政治本色。把学习宣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新时代宣传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无论是理论研究、新闻舆论、互联网宣传管理,还是在思想道德建设、文化文艺宣传领域各个方面工作都要聚焦这个首要任务,用心用情用力,不断增进人民对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二是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始终确保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决不容许“吃党的饭、砸党的锅”的人混杂其中,决不允许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当“隐形人”“甩手掌柜”。各战线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对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敢于亮剑,在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敢于“提刀上阵”。三是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夺取新胜利的强大动力,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既修好政治、历史、党性必修课,又站稳人民立场,办好民生实事,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二、弘扬正面宣传主旋律,更加突出新闻舆论工作守正创新、明辨鼓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必须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把握好时、度、效。一是坚持守正创新、明辨鼓劲。守正,即守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之正,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创新,即创新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机制等,增强新闻舆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明辨,即快速反应、权威发声,解疑释惑、激浊扬清,舆论监督、精准客观;鼓劲,即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方针,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二是科学设置宣传议题。科学把握新闻传播规律,坚持将提前策划和议题设置摆在重要位置。各战线特别是宣传新闻战线要梳理好重大时间节点、重大历史事件清单,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列出全年宣传重点,根据阶段性重点工作拿出具体报道方案,集中宣传时间、宣传力量、宣传手段,牢牢掌握新闻舆论工作的主动权、主导权和话语权。三是建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准确把握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这个根本功能定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解决好观念陈旧、流程再造、人才匮乏、机制落后等壁垒难题,按照“三个区分开来”容错纠错原则,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敢闯敢拼、担当作为,努力把基层融媒体中心打造成县域主流舆论阵地、公共信息枢纽和综合服务平台。
三、筑牢道德建设主基石,统筹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蔚然成风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必须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是学习贯彻“两个纲要”。着眼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奋斗目标,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高度重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绝不能忽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绝不能放弃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绝不能丢失传统美德,绝不能割裂道德与法律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二是建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这个功能定位,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统筹推进县、乡镇、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不断提质扩面、提档升级,实现新时代农村群众跟党走、守法纪、崇道德、风尚美,美丽乡村看得见文明、记得住乡愁。三是发挥榜样力量。深入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广泛挖掘、宣传推介身边好人好事,健全“好人做好事”长效运转保障机制,向全社会传递“好人好报”的价值信号,积极推动“最美人物”由“个体”向“群体”裂变,由“盆景”向“风景”拓展,把好人好事、榜样力量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生动实践。
四、坚守文化自信主阵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夯实基础、重点突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新的征程上,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推向前进,必须更加自觉地增强文化自信。一是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清醒看到,现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矛盾,例如刚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民众文化需求弹性发展的矛盾。着力破除“文艺队伍年年岁岁人相似,文艺作品岁岁年年产不出”等怪象,确保公共文化服务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活动开展有效果、人民群众广受惠。二是推出精品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倾情为人民放歌、为时代铸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其中,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把加强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让文学的价值、文学的荣光和文学的尊严,不断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向上向善、同心筑梦的精神力量。三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积极破解广大未成年人“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少于美、缺于劳”问题,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坚决抵制拜金主义、“娘炮”、“耽美”等不良文化,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党课讲稿】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一个词被提及了数十次,这就是“文化”。文化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讲是什么?总书记告诉我们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根不壮硕、魂不守舍,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强不起来。任何民族的复兴,总是要以文化的兴盛为强大支撑的;任何时代的进步,也总是以文化的繁荣为鲜明标识的,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昌盛,文化的自信自强与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历程是同频共振的。
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后,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从战略和全局上作了规划和设计。可见党中央一直积极推进,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细化部署建设文化强国的具体任务。
而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第八部分聚焦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这个部分中总书记站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新征程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文化、用什么样的思路和举措发展文化、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等重大问题。既有总体性要求,也有方法论指导,还有系统性部署。下面,简要分享报告中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五个方面的具体部署。
一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以什么思想理论为指导,是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关系到党的性质、国家的方向,关系到民族的命脉、人心的凝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所以先进,就在于它以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指导是根本性、方向性的。在文化发展问题上,一旦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文化自信自强也就无从谈起。
而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具体的、现实的,并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这就要求文化领域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这一根本制度来展开。无论是理论武装还是新闻宣传,无论是文艺创作生产还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无论是精神文明创建还是网络建设管理,都要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确保我国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是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正如总书记所言: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要坚持和发扬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人们的精神世界,外化于人们的自觉行动。
三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社会文明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基础指标。***总书记多次强调,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精神失落”了,国家就不能称为强大。可以说,离开精神、文化、道德,离开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富起来、强起来就是不完整的。
正所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提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只有我们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全社会文明程度才会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力量才会不断增强。
四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全方位多层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基本途径。要坚持文化事业公益服务和普惠性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通过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实施多样化的文化惠民工程,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满足社会多样性个性化的文化需要,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到用高尚的道德激励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正确的导向引领人、用美好的环境熏陶人。
五是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推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必然要求。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必须积极主动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高中国文化形象的自塑能力,以中国在崭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发展、进步的客观事实为根据讲好中国故事,以世界能够听得懂的语言传播好中国声音,以理性包容的叙事方式展现当代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形象,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互动,在充分的交融互鉴中促进人类文明丰富发展。
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惊艳全球,到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国潮成为新时尚、文博创意产品成为新网红;再从《只此青绿》的火爆出圈到《唐宫夜宴》的一票难求,中华文化以其独有的审美风范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也点燃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内心深处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不断深入挖掘中华文化基因,提炼中华文化符号,不断增强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也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而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更是世界的;中华文化应为、也能为人类文明共同体贡献不可或缺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中国梦不仅是物质雄厚之梦,也是精神强大之梦,文化兴盛之梦。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文化自信自强的论述具有强烈的现实基础与时代意义,融合了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动力源泉。我们只有认识中华文化、理解中华文化、把握中华文化、挖掘中华文化、讲好中华文化,一定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步履更加矫健、底气更加雄浑,就一定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意识形态工作讲稿】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软实力。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正确把握好文化自信对意识形态工作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是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由之路。
1 意识形态与文化的逻辑关系
从不同视角出发,对于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关系的解读也不尽相同,笔者试从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方面,对其逻辑关系进行分析。
首先,意识形态和文化作为认识结果的基础都是来自实践。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502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人类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以满足自身需求,通过经验积累不断发展生产力,对人类社会产生、发展以及变化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实践的要素、过程以及结果的客观性都表明了实践的客观性。客观的实践既是人类认识的对象,同时也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一旦脱离了实践就不复存在。忽视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将直接导致实践主体脱离客观唯物主义,进而陷入唯心主义或旧唯物主义。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产生活等需求,通过实践不断创造原先不存在的、更加丰富的物质形态。在实践活动中作为主客体的人类和自然界是相互作用、辩证发展的。意识形态和认识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并通过对外部世界和自身的反映所形成的。这些反映和认识是通过多种实践方式而形成的,既包括认识主体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成果,也涵盖教育、学习等方式而获得的理性认识。作为理性认识成果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必须经由实践主体将其用来改造客观世界,实现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的转化,进而检验理性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在这个过程中理性认识得到进一步检验,人类的认识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随着人类实践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新的理性认识也应运而生。人以个体的形式组成了整体的社会,脱离社会的人是不存在的,脱离社会的实践所得来的认识也是不存在的。由此可见,文化和意识形态同样具有社会性,其产生和发展都是社会群体实践的结果。
其次,意识形态和文化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首先,从逻辑关系来看,意识形态方面的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其内容没有超出文化学的范围,归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从这个角度出发,意识形态属于文化的部分,其外延和范围较文化而言相对较窄。其次,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是一元的,而文化则是多元可选择的。最后,文化自产生以来,从来都是动态发展的,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更新,因此文化具有丰富多元化的特点。相比较而言,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目的的意识形态则只具有一元性。
2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西方文化价值观正加紧通过网络、影视等方式渗透,这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造成巨大冲击。意识形态安全是我国重要的安全问题,处于维护我国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地位。意识形态的巩固与发展,对于执政党能否带领国家和人民,按照既定的路线、制度、方略走下去具有关键性作用。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出发,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必然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既反映社会经济基础又作用于经济基础,以彰显统治阶级统治的合法性。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执政党以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诉求为自己的意志和诉求,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意识形态是人民意识形态的代表。对于我国来讲,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人民的利益诉求,并以此为指导反映也作用于经济基础。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3]153当下,我国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集中统一领导,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在网络时代的线上线下充满正能量,呈现良好态势。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一是现实中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现象。在工作中少数人以假学装懂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仅高呼口号,并未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作用,以致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行为,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等问题仍然存在。二是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我国带来经济结构的转变,我国产业、就业和收入结构都相应发生了变化。然而,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利益诉求不可避免对意识形态的认同造成影响。三是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变革发展,网络空间成为外来价值观输入的重要场所,文化价值观渗透主要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展开,以悄无声息的方式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造成威胁。
意识形态安全与否直接关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就是维护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和文化权益,就是维护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理、合法性,就是维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整传承性,就是维护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保障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关键要靠制度。”[4]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将以人为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基本思想,将以人民群众在价值认同基础上的团结一致为共同思想基础,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集中起来不断激发民族创新创造活力,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之举。
3 坚定文化自信,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当今世界,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潮流之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多重挑战。中华文化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但这绝不意味着会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退让。坚定文化自信的提出是对国际国内两个大的环境现状的有力回应。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面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任,我们只有在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提下,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工作,“注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辩证统一”[5],才能在意识形态领域真正掌握主导权和话语权。
从内在性看,走中国道路、讲中国理论、立中国制度其前提必然是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就意味着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践行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方式。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华各族人民凝神聚气的精神“灯塔”,它指明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归属,是区别于西方同时又是保障我们自身文化主权安全,保持意识形态独立的关键所在。肯定社会主义发展是文化自信的根本,尊重文化历史与现实,坚持文化自信才能对我国的历史道路和发展道路有正确的认识,才能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进而为维护主权安全和民族独立奠定基础。
从外在性看,当前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渗透的挑战。西方国家将他们自己的文明视为人类社会文明的范本。他们试图以全球化为突破口,进行价值观的倾销,消除文化的民族性,以达到对他国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进而由文化实现其全面扩张的目的。如果我们放任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肆意泛滥,必须会动摇我国人民的精神信仰,削弱民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同[6],最终危害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危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面对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我们更需要坚定文化自信,更需要增强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和实践,以消除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不良影响,充分发挥文化自信的积极作用。
4 小结
总而言之,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意识形态决定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文化自信提供指引;文化为意识形态提供思想来源,意识形态安全的实现离不开文化自信的提升。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既有利于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也有利于抵御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渗透,有利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全。
从“国史贺信”中感悟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22-12-13
12月8日,***总书记向国史学会发出贺信,热烈祝贺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并对学会在推动新中国史研究、宣传和教育事业发展上作出的积极贡献表示感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新中国史波澜壮阔,我们要从这份“国史贺信”中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以“文化自信”为内生动力,昂首阔步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
深挖富矿,从浩瀚资料中探寻文化源流。“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五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孕育出唐的包容并收、明的远航交流,引来外国友人的停足注目,也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国史学会一直致力于研究编撰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中摸索新中国七十余年来的发展脉络,在百花齐放的文艺作品中梳理新时代文化步步前进的落脚点,构筑起“文化自信”这面无形长城,有力增强国家发展软实力。修史重在“信而有征”,我们一定要以慎重态度选择史料,以敬畏之心对待过往,多听多看多想,主动排除“戏说”“新编”等篡改历史的错误因素,在追史溯源中不断加强自身对新中国文化的认识,打牢文化自信根基。
守正创新,从广泛宣教中促进文化传播。宣传教育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史从文献到生活的重要联结纽带,通过各种方式讲好国史,才能让全社会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党和人民群众在过去的70多年时间里是怎样一步步改变中国的。在国史学会的辛勤努力下,恢宏的中华文明成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通过文艺工作者的深度挖掘、精心创作,文化自信乘着文章视频诗歌短剧等多种载体,“飞入寻常百姓家”。青年干部更要用活各种新媒体,在线上线下、台前幕后都“各显神通”,讲深讲透国史背后的主题主线,积极引导人民群众主动学习中华文化,保证中华文化的自信之灯长明。
以史为鉴,从不懈奋斗中凝聚文化动力。鉴往知来,国史党史是前进路上的一面镜子,提醒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源源不断地从史料中汲取执政智慧,在开创民族复兴新局面道路上奋斗不息。***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广大党员干部要在为人民服务中弘扬好社会主义文化,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以文化自信驱动全社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国际舞台上,才能以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为蓝本,更好地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用文学艺术研究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与方向,这既是对新时代新征程奋斗进取的全局指导,也是推进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指南,更是科研人员践行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深入学习和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用文学艺术研究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这是文学研究者必须自觉肩负的时代使命和历史重任。
一、中华文艺基因和千年文艺思想是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基础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重在言乎。任何一个民族和时代的文学艺术形成,无不与当时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承载和体现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史。文化自信自强由中华民族的文艺基因所决定,由浓缩文明精髓的五千年文艺思想所证明。在人类文明发展长河中,中华文明最为持久延续,不仅创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特点风格和气质的文明形态、思维模式,同时也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艺思想,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从文明肇始至当下,世界各大古文明中只有汉字一直传承使用,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形成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基因与价值认同,成为人类历史上蔚然大观的文明现象。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和统一性源于文明起源期的信仰和仪式萌芽,通过后世记述,表现在文献记载、文艺形式和思想理念中。从史前到当代、从器物到文字、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明,文艺思想承载着几千年来一以贯之的中华文明内涵。世界几大古文明起源都有圣物和圣人崇拜,既共享又区别于其他文明的青铜时代和黄金崇拜,唯有在中华文明版图出现过玉器时代和圣人贤臣的三代神圣叙事,由此勾连出上下五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精髓。比如推崇德政和礼乐,推崇大道为公和人文化成、推崇中庸公正和知行合一,推崇融道德性与文艺性为一体的和平发展精神史,这些都是新时代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基础。
二、延续文化血脉,完成创造性转化,新时代新征程不断召唤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研究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号召文学艺术研究者要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清醒勇毅的历史自觉、深沉坚定的文化自信融汇古今、联通中外,贯通中华文脉、照亮复兴之路。
2014年10月,***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2017年10月,***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高屋建瓴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1年12月,***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创造,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纵观几千年中华文学艺术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形成不同文艺思潮,涌现出各自特征和时代意义,展现出中华民族思想精华。中华文艺思想不断同外来各种先进思想相结合,其融通丰富和发展壮大过程,正是中华思想具有包容力、创造力和鲜活生命力的历史证明。作为文化凝聚力和共同体认同的中华文艺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超越族群和社会阶层,将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核心要素进行整合、散播和传承,形成了最为重要的传统——以人民为中心,文艺为政治服务的理念及实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努力研究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学艺术思想,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更大发展和更大繁荣。新时代新征程,文学研究者要胸怀“国之大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志以文学艺术研究高质量发展文化建设、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中共市委党校讲师: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党的二十大回顾总结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深刻阐释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其中,第八章“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今后及更长时期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39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