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见的、你看见的、他看见的
——观看与观念的故事
编者按:
2020年10月30日,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美术馆协会主席罗一平教授应邀在大芬美术馆为公众带来主题为“我看见的、你看见的、他看见的——视觉观念的故事”的讲座。讲座由大芬美术馆副馆长张可主持。罗一平教授从中西方美术史、艺术管理者与中国山水画的独特视角探讨中西方艺术观看中存在的观念问题,分享观看这个充满魅力的过程。以下是罗一平教授讲座内容的简要概括,由讲座实录整理。
1955年7月9日,法国著名理论家罗兰·巴特坐在理发店里,凝视着法文杂志《Paris Match》封面上的一副照片:一位身穿法国军服的黑人士兵,双眼仰望一面法国三色旗。事后罗兰·巴特一本正经地解释,照片是一个“符号学系统”,该系统里的“能指”是一位黑人士兵正在敬法国式的军礼,而“所指”是赞美殖民社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和谐关系。迈克尔·克莱格·马丁的作品《一棵橡树》是第四届广州双年展从澳洲借过来的一件20世纪西方当代美术史中的重要展品。作品是一只玻璃杯装着水。从视觉上,观众们一定看不出这杯水是一棵橡树,这就涉及到观看与观念的问题,观看不要被艺术品的表面形象所遮蔽,艺术品寄托了艺术家立场、观点、态度与情感,形象后面有着丰富的故事。同时,现实是我观念的视觉投射,作品是我观念的物化。我的作品不是一味地迁就和满足你现有的知识和鉴赏力,而是不断地对你现有的理解与习惯挑战。观看,是欲望的投射。你的视觉在看待外物之时绝不会用纯真之眼,而总是带着这样那样的欲望,希望在所见之物上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它就如波普尔的“探照灯”比喻一样,“照到那里那里亮”。
迈克尔·克莱格·马丁 /《一棵橡树》/
澳大利亚国家画廊收藏 / 1973年
观看当回归时代
每个人都是用这个年代的眼光在看,所有的图象、景物、物体,都借用这个年代的产物,只有回到当时创作背景与时代去看待作品,才能感受真切。例如,周树桥的《春风扬柳》是一副绘于文革初期的油画,反映当时知青刚下乡,得到贫下中农的热情招待,感觉到了领袖阳光的普照,觉得来到了农村是“春风杨柳”。但陈宜明绘于1984年的油画《我们这代人》表现同样是知青下乡题材,却充满迷茫、苦恼、失望、焦虑。两件作品同一题材的不同观感,正印证了作品与时代息息相关。
周树桥 /《春风扬柳》/ 油画
陈宜明 /《我们这代人》/ 油画 / 1984年
作品的“遮蔽”
“遮蔽”是作品玩弄观看者的手段,它在挑战你的惯常思维,捉弄你的智力,力图让你的“探照灯”照到哪里哪里都不亮,让你觉得智力不够用了,最后折服于作品。表现主义、抽象主义没有表达任何具体的东西,就包含了众多的具体东西,它就有无穷的解释,观赏者自然就可以将所有理解的东西套上去,最后获得一种巨大的快感,仿佛这件作品是你创造的。隋建国的《一立方米的绝对黑暗》,是用钢板组成一个简单的正方体,这幅作品告诉大家遮蔽这个作品自身的生命,就是要让观者去玩味。所以艺术家要真情的去画,去理解、表现、描绘世界,这个世界就会注入你的真情实感,当你的作品是一个有真情实感的生命体的时候,其他都不重要了。而观众看一些当代艺术作品时候,需要强硬起来,不管对方什么意图,都要握住阅读的霸权,把别人的作品变成你自己的作品。
西方人的观世界
西方人和古典主义认为,社会的存在是真实的,以模仿学的理念为基础,强调艺术的再现功能,文艺复兴时期发明了再现自然的透视画法之后,欧洲绘画逐渐形成了一种成熟而规范的写实主义语言。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代表着西方艺术的标准与传统,其居高临下的眼神,更体现了人文中心主义的权威。直至19世纪末,杜尚买来现成品《蒙娜丽莎》,给她画上胡子,颠覆了传统的审美标准,从此,上帝死了,传统被杀死,权威被消灭。所以人的视觉不仅是看,而且包含了对所看之物的理解,甚至对看本身的理解。在特定的情境或迥异的文化中,观看、看什么和看到什么均不是一个自然行为,而是有着复杂内容的社会行为。
达·芬奇 /《蒙娜·丽莎》
杜尚:LHOOQ /《长胡子的蒙娜丽莎》
中国人的观世界
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看的世界是在看自己。早在先秦,人们将观看视作与观念等同。中国山水画典型的“步步看”、“面面观”的观察角度和表现方法,它从多种视点反映了对象的全貌,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时与空的交融。
元代以前为“遊观”文化,可观、可游、可居为美学准则。这种境界在山水画中不仅是一种山水的形象,而是画家的一种超尘的心态和境界。元以后的中国画为“情韵”,重书写过程中的抒情意味和节奏韵律。20世纪80年代后,“看”与“被看”与哲学、社会学等学科联系在一起了。张群和孟禄丁的作品《新时期——亚当和夏娃的启示》,亚当和夏娃吃了禁果觉醒了,突破了禁锢向前走来。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在80年代的断根断层,徐冰从长城上给出了他的回应。艺术关切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
张群、孟禄丁 /《新时期——亚当和夏娃的启示》/ 油画 / 1984年
徐冰 /《鬼打墙》/ 宣纸、墨、综合媒材 / 1990—1991年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观看一定是相差迥异的。就如同美术馆的展品和参观者以及创作者之间,空间和时空的交错,让人感觉到自己也是其中的展品。究竟是我们在看展览呢?还是我们也在被展览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在看与被看之间,主客体的交互发生着变化,转出了不同的意境与心绪。正如一首诗“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主讲人:罗一平
实录整理:刘佳依
大 芬 美 术
2022/ 长期征稿链接
● 投稿邮箱:dafenart2011@126.com
● 电话:0755-89513233
大芬美术馆
大芬油画村文化发展中心
唯一官方公众号
-E N D –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4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