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五个阶段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具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道路。其形成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从大历史观的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现路径贯穿于晚清史、民国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当中,其演变历程经历了西方文化冲击下的迷茫、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觉醒、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和制度上的准备、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提出以及新时代下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超越,共五个阶段。
一、碰撞与迷茫:鸦片战争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前夜”
学术界普遍认为,现代化的突出表现是工业化,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因此,要想剖析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就要先厘清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史。世界层面上的现代化和工业化是以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肇始。这一时期后,英、法、美等国开启了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并以资本扩张的形式进一步影响着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推动着世界现代化的到来。与此同时,中国却在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故步自封,与世界现代化浪潮失之交臂。直至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人中国,在传统思想与先进技术的激烈碰撞之下,中国有识之士为了救亡图存才开始致力于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在此期间,封建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纷纷参与其中,并以西方工业化发展模式为依据,分别尝试了三条不同的工业化发展道路:第一条,洋务运动中官僚资本主义控制下的工业化道路;第二条,《资政新篇》里以通商带动工业发展的道路;第三条,民族资产阶级以轻工业起步,逐步步人工业化的道路。但这些努力终究缺失相应的社会环境和政权保障,纷纷夭折,使得中华民族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上还未萌芽,就已陷人迷茫。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虽然已经迈出了中国工业化的第一步,并创办了诸如汉阳钢铁厂(当时东方最大的钢铁厂)、汉冶萍公司、上海织布局等一系列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工厂,但由于缺失与现代大工业要求的现代经济和政治制度,加上现代大工业与封建制度固有的矛盾,致使中国第一批大工业走向失败。1859年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洪仁轩在《资政新篇》中虽然提出了有关于工业化的纲领文件,也认识到“中国要发展资本主义,要工业化”,但过于理想化的认识终究无法成功。他所提倡的“只要与西方通商,就能兴办商业,就能顺利步人像西方一样的工业化,终究是没有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没有认识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国家,根本没有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力量基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民族资产阶级同样也为实现建设中国现代化和中国工业化做过努力。他们以发展轻工业为基础,通过成立火柴厂和面粉厂,经营丝、茶行业等逐步壮大,这样的工业体系貌似合情合理,但忽视了国家安全对其产生的重大影响。不管是期间外国资本主义的卷土重来,还是抗13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几乎毁于战火,都显示出了这条道路行不通。可见,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丝毫没有呈现出萌芽之态,中国人民也并没有找到一条通往中国式现代化的可行路径,而是在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碰撞和冲击之下,展现出对未来的迷茫,甚至还为了后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提供了深刻教训:(一)领导力量的先进性始终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否形成的重要因素;(二)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始终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否得到普遍认可的理论内核;(三)立足于国情的原则始终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否长久的核心要义。
二、曙光与觉醒:新民主主义革命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准备”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之所以没有走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关键在于领导力量的局限性、指导思想的非适应性以及对于国情认识的模糊性。新民主主义革命逐步展开后,以上情况得以解决。虽然此时的中国依旧把“工业化”当成“现代化”,只是提出了“现代化”这~用词,并没有对“现代化”的内涵进行更加深刻的诠释,但在思想觉悟上却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积极主动的过渡。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现代化道路迎来了“曙光”,从此,中国现代化道路上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这股力量不仅带领着中国人民走过了土地革命时期的艰苦岁月,更在之后的抗日战争中率先意识到了发展工业的重要性。为了适应抗战的需求,满足“持久战”面临的物质资源消耗,在毛泽东同志带领下的中国共产党早在抗13初期就把“建设工业化的新中国纳人奋斗目标之中”,并把发展工业作为战胜日寇的根本出路。在战略反攻阶段,毛泽东同志更是把发展工业化看作是实现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必经之路。1944年5月,在中央办公厅的一次招待会中,毛泽东同志就曾强调:“想要真正打倒日寇,就必须要有工业;要想民族独立,就必须发展工业。”1945年的中共七大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又再次强调发展工业的重要意义,他阐述道:“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祉,更加没有国家的富强。”而在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更是把成立怎样的政府、建立怎样的社会与发展现代化相联系,例如,在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便在《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一文中首次提到“现代化”的概念,并首次做出了“应把建设社会主义和发展工业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重要论断。当然,也正是因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能够看清抗战时局与建国条件,体悟民生国情,并提出对国家“工业化”的合理设想,才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反思与拓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再准备”
列宁曾经指出:“无产阶级一旦获得政权之后,它的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但这一时期的新中国仍然面临着生产力发展不充分,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为了早日使中国人民步人工业国之列,中国共产党带领着广大贫苦人民大力发展生产力,仅用三年时间,就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当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国也面临过不少问题与矛盾。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了长时间的经济封锁,要想尽快摆脱落后面貌,中国只能求助于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并效仿苏联开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50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