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注: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期间,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倡议。自倡议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合作的范围不断扩大,参与国家和伙伴越来越多,合作质量也不断提高,发展前景愈发光明。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备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合作平台。
***主席在国内和国际的多个重要场合中,经常引用经典的典故,来介绍“一带一路”背后承载的深厚历史,阐述这一倡议的理念和重要意义,并展望了“一带一路”美好的发展前景。央视网的《天天学习》栏目特别选取了***主席的一些典故,与大家一起学习和领会。
【释义】
《劝学篇》是《荀子》的开篇之作,旨在鼓励人们积极学习。全文围绕着“学习永无止境”的核心观点展开,通过大量的比喻和例证,系统地阐述了学习的原理和方法。
荀子反对“天生圣人”的观点,他认为只要人们努力学习并不断积累善行和道德修养,就能够达到圣人的思想境界。他进一步阐述道:“因此,如果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距离,就无法到达千里之远的地方;如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不可能汇聚成江河大海。”在古代,一次举起脚叫做“跬”,两次叫做“步”,所以“跬步”形容非常微小的距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不积累一点一滴的努力,就无法达到遥远的目标;如果不积累微小的进步,就无法形成巨大的成就。
***主席在对外演讲和境外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经常使用中国和到访国家相通相似的经典语句。通过寻找双方话语的共同点,他拉近了与当地民众的文化和心理距离,引发了彼此间文化上的认同感和情感上的共鸣。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主旨演讲中,***主席引用了中国经典古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以及与之意思相近的阿拉伯谚语“金字塔是一块块石头垒成的”和欧洲谚语“伟业非一日之功”。这些引用说明了“一带一路”伟大事业和实践的推进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中国声音的“本土化”表达。
【解读】
成功的路是通过努力走出来的,事业的成就是通过实际行动取得的。在共建“一带一路”时,我们既要有远大的目标和规划,也要脚踏实地地去实施。登高望远,意味着我们要有清晰的顶层设计,明确方向和目标;脚踏实地,意味着我们要将共识转化为具体的积极行动,争取早期的成果。只有早期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才能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行动是最有力的证明语言的方式。要将“一带一路”美好的蓝图变成现实,我们需要付诸实际行动,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我国于2017年5月成功举办了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此次论坛吸引了来自29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来自140多个国家和80多个国际组织的1600多名代表的出席。论坛取得了5大类、76大项、279项具体成果,这标志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进入了从理念到行动、从规划到实施的新阶段。在会上,各国代表共同商讨了合作大计,共同谋划了发展良策,并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自从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与参与“一带一路”共建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紧密。根据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22年,我国与这些国家的进出口额年均增长率达到了8.6%。而到2022年,我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进出口额达到了13.83万亿元,相比整体增速高出了11.7个百分点。
事实不容置疑地证明,只要我们敢于迈出第一步,坚持相向而行,无论相隔多远,都能够走出一条相互相知、共同发展的道路。通过一点一滴的坚持努力,我们可以日积月累地不懈奋斗,就像“一带一路”建设将无数细小的努力汇聚成大海,点点星光点亮整个银河。从最初的宏大构想到精细的实施计划,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经济合作,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深化和巩固,各个领域的务实合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带一路”建设已经迈出坚实步伐。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我们要以此为契机,继往开来,乘势而上,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 杨立新)
(央视网)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60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