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调查研究类文稿汇编
(27篇)
目录
1.@青年干部 念好调查研究“多”字诀 3
2.“答好”调查研究“必答题” 6
3.“三步走”修炼调查研究“硬功夫” 9
4.调查研究:拧干“水分” 只求“干货” 12
5.调查研究不能“向云端”而要往“山那边” 15
6.调查研究当谨防“泛泛答题” 18
7.调查研究须以“沉潜”之识下足“考索”之功 21
8.调查研究要“天线地线”一起接 24
9.调查研究要“走在”群众“心坎上” 27
10.调查研究要多“解解扣子” 30
11.调查研究要多在问题中“浸泡” 33
12.调查研究要接“地”气 36
13.调查研究要善听群众“碎碎念” 39
14.调查研究要善用“加减乘除” 41
15.调查研究要善用“通感”技巧 44
16.调查研究要下“笨功夫” 47
17.调查研究要下足“针”功夫 49
18.调查研究要一“沉”到底 51
19.紧盯问题将“调查研究”进行到底 54
20.谨防调查研究“脱实向虚” 58
21.领悟调查研究中的“针灸学问” 61
22.细磨“研色板”调出调查研究“高研值” 63
23.用“探伤”的思维“大兴调查研究” 66
24.用调查研究画好主题教育“思维导图” 68
25.在秋日暖阳中写好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 71
26.掌握调查研究“看”的学问 73
27.正确把握调查研究的“忌”与“宜” 76
@青年干部 念好调查研究“多”字诀
翻开《之江新语》,第一篇讲的就是如何开展调查研究,***同志强调,“调查研究是一门致力于求真的学问,一种见诸实践的科学,也是一项讲求方法的艺术。”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要想用好这个传家宝、掌握这项基本功,就要念好“多”字诀,在“多学”“多思”“多干”中,调出实情、研出实策、办成实事。
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笃学不倦,在“多学”中把情况摸清,“异想天开”不行。“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总书记是这样要求的,也是这样实践:在正定任县委书记,他跑遍全县25个乡镇、221个村;在福建宁德任地委书记,他提倡“四下基层”,深入群众之中;在浙江任省委书记,他调研了全省90个县市区……青年干部应沉下心来,扑下身子,主动去到田间地头、基层一线,把双脚扎进泥土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身上少一些书卷气息、多一些泥土芳香。“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经验在基层,智慧在群众,以群众为老师,实践为教材,虚心请教,从人民群众的经验做法中汲取智慧,上好基层这一课,做到不仅“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才能听到真言、学到真知、领悟真谛。
以“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的深谋远虑,在“多思”中把问题找准,“刻舟求剑”不行。“要在深入分析思考上下功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开展调查研究,不仅要全面了解实际情况,更要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找准了“病灶”,才能“对症下药”。青年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突出针对性,聚焦人民群众的难点、痛点精准选题,避免“丢了西瓜捡芝麻”“眉毛胡子一把抓”。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和长远目光,及时对事物间的复杂联系及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判,用好“解剖麻雀”式调研方法,以小处见大处、从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从中找出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总结经验、融会贯通,在多思多想中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
以“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的身体力行,在“多干”中把对策提实,“闭门造车”不行。毛泽东同志曾将调查研究与解决问题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通过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情况、准确找到问题后,应把重点放在落实调研成果、解决实际问题上。部分调研“雷声大,雨点小”,前期开展轰轰烈烈,到最后却虎头蛇尾、不了了之,甚至闭门造车、胡编乱造,不仅排查出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还给老百姓添麻烦。青年干部应摒弃“轰轰烈烈搞调研,浮皮潦草抓解决”的不良作风,冲着问题去,真刀真枪干,要“做功好”而非“唱功好”,切实将调研成果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发展所需、群众满意的实践效果,真正实现“调”以务实、“研”以致用,把“问题清单”变为“成果清单”。
“答好”调查研究“必答题”
***同志在《之江新语》中指出:“调查研究是一门致力于求真的学问,一种见诸实践的科学,也是一项讲求方法的艺术。”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正深入推进,各地各部门要聚焦聚力“调查研究”这一重要措施,紧扣深、实、细、准、效“五字决”,坚持眼睛朝下看、步子往深走,在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上下足绣花功夫,全力推动主题教育取得扎实成效。
以“担当”为“笔”,勾勒选题“重点项”,务求“直击要害”,切忌“避重就轻”。“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各级党委(党组)和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问题意识,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把贯彻执行的“堵点淤点难点”,作为调查研究的“重点”,工作的薄弱点在哪里,调研的“主战场”就在哪里,基层的困难点在哪里,调研的“目的地”就在哪里,群众的关切点在哪里,调研的“侧重点”就在哪里。“担子要拣沉的挑,任务要冲难的选”,调研选题要“直奔问题去”“偏向虎山行”,既去“示范点”“热闹处”,也看“短板项”“偏僻地”,切忌“避重就轻、避实就虚”,把调查研究作为检验“担当”的“经验交流”。
以“初心”为“墨”,渲染立题“为民色”,务求“心到情到”,切忌“官样文章”。“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调查研究是我们党走进群众、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方式,广大党员干部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当好群众的“小学生”,多到田间地头转一转,多进百姓家里看一看,多与群众交心谈一谈,把群众的意见、群众的呼声作为获取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坚决避免走“规定路线”、看“盆景”点位,不搞“兴师动众”的“作秀式”调研,严防“花团锦簇”的“打卡式”调研,切实用双手触摸民情,用脚步丈量责任,在调查研究中密切党群关系,厚植党的执政根基。
以“使命”为“纸”,开好破题“处方笺”,务求“有的放矢”,切忌“调而不研”。“涉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调查”是摸清实情、找准问题的基础,“研究”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改进工作的方法,如果拿不出“过硬举措”,再好的调查也是“绣花枕头”。广大党员干部要对调查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深入分析论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对照问题逐一“把脉问诊,解剖麻雀”,把“病因”摸清吃透,把“方子”开准开实,拿出破解问题的“锦囊妙计”,坚决杜绝“只调查,不研究”“只罗列情况,不分析问题”。制定的对策措施要有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确保“靶向治疗、药到病除”,切忌大而化之、“华而不实”。
以“实干”为“砚”,磨制答题“最优解”,务求“躬身入局”,切忌“研而不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同志强调,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广大党员干部要逐一梳理形成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时间清单,将制定的对策措施一项一项落地落实。要坚持“将钉子钉到底,把杆子插到底”,对短期能够解决的,立行立改、马上就办;对短时间难以解决、需要长期持续推进的,明确目标,细化任务,紧盯不放,一抓到底,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同时,要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将调查研究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彻底堵住制度漏洞,防止问题反弹。
“三步走”修炼调查研究“硬功夫”
***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第二批主题教育正在火热进行中,调查研究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广大党员干部要以“真”字为先、“精”字为重、“实”字为要,修炼调查研究“硬功夫”,为群众解难事,深入基层一线回答好“时代课题”。
以“真”字为先,“修学好古”深学调研厚“底子”,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做好调查研究,要善于解剖麻雀、把客观真实情况摸准摸透,才能心中有法、工作有方、心中有底。广大党员干部既“身到”基层,更要心入基层,以“真”字为先,“修学好古”深学调研厚“底子”,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要撩起裤腿进入田间地头,迈开步子走入宅前屋后打开“话匣子”,杜绝“掠过”式的匆匆一瞥、“大概”式的走马观花,要“回头又多看一眼”“打破砂锅问到底”,多听心里话、“难言事”,带着感情来,带着思考走,让调研多些“泥土香”,让决策更有“人情味”,从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生活常态中精准掌握群众需求,竭尽所能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以“精”字为重,“调以精微”深查广议解“扣子”,练好调查研究“精细功”。“花香不在多,室雅不在大”,做好调查研究,选准选取调查研究课题非常重要,做到“以小见大”“由表及里”,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决策思路和工作举措。广大党员干部要以“精”字为重,“调以精微”深查广议解“扣子”,练好调查研究“精细功”。多接“地气”、多沾“泥土”,把自己当作一块“小砖”下沉到基层与群众“一块苦、一块干、一块过”,才能看到未加工的“材料”,才能走出不设计的“路线”,才能听到不准备的“剧本”,才能把问题挖深挖细,看到本质理清思路、摸清事实,从小处着手,在细处钻研,往深处发力,才能在小切口中钻出“大文章”。
以“实”字为要,“此事躬行”深入践行立“样子”,练好调查研究“实干功”。“操千曲晓声,观千剑识器”,客观“实”情是调查研究的“源源动力”,离开实际情况去判断形式和指导工作、容易走错路,保持“此事躬行”的实作风非常重要。广大党员要“心入”基层“躬行此事”,解决实际问题。以“实”字为要,“此事躬行”深入践行立“样子”,练好调查研究“实干功”。以“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心态,在不停的“绝知此事要躬行”中抽丝剥茧、追根溯源,深入基层群众始终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田间地头汲取成长的“营养液”、淬炼担当的“铁肩膀”,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以达到能察实情、能办实事、能出实效的真质效。
调查研究:拧干“水分” 只求“干货”
***总书记日前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大兴务实之风,抓好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既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又是凝聚党心民心的“传家宝”,立足新时代新征程,面对复杂多变的各类新情况、新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身入心至、迈开步子、实地考察,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调研“脱水”,绝不让调研“掺半点水”,才能推动“深调实研”“真查实改”不断走向深入、解决问题、取得实效,获得满满“干货”,为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身入心至、求真务实,不给调研数据“注水”,记录最详实的“干货”信息。通过开展调研,得出详实的数据信息,并对其进行仔细分析研究,能够有效为我们的工作提供有效的真实数据支撑,为后续工作的决策研究提供一定参考。然而,在基层调研中,有的干部错误地把“调查研究”当成了“笔头任务”,为完成看似全面详实、内容丰满的调研报告,一味地给数据“注水”,不仅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还会令自己陷入“形式主义”的“深渊”,更不要提真正通过调研发现真问题、探明真情况。“工作是干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广大党员干部绝不能让真问题“埋在水下”,让假数据“乘风破浪”,要力戒笔尖“造假”,杜绝夸夸其谈,切实做到“身入”实际、“心至”群众,直面矛盾,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看最真实的现场,听最真实的声音,现场看、随机点、当面听、直接问,并将有用的信息认真做好记录,才能真正获得有利于后续工作开展的信息。
线下交流、实地考察,不让群众意见“潜水”,了解最真切的“干货”建议。通过开展调研,面对面与群众进行沟通询问,能够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听到最真切的民意。然而,近年来,不少干部在开展调研时习惯通过“微信”“政务***PP”等网络平台了解民意,殊不知网络是虚拟的,百姓的需求却是具体现实的,很多问题只有和群众线下“面对面”才能更好的了解清楚。“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广大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既要利用好“键对键”传递信息的便捷和高效,通过网络发现问题、回应民意,又要做好“线下功夫”,经常加强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与法宝。要用“面对面”代替“键对键”,不让群众意见“潜水”,经常下到田间地头去和人民群众谈心,才能直接全面地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真正读懂群众心意,实打实地帮群众把问题解决彻底、解决到位。
俯下身子、迈开步子,不让群众困难“沉水”,掌握最真实的“干货”实情。通过开展调研,亲自深入到基层第一线、下沉到群众当中,了解人民群众的困难,解决群众迫切的问题,才能吃透情况、摸清问题、把握规律,才能在解决问题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取得实效。然而,部分干部对调查研究重视不够,将调研工作视作“表面任务”,习惯性搞“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调研,仅仅“骑在马上问民情”,只满足于转一转、听一听、看一看,看似轰轰烈烈,实则看过就忘,徒增基层麻烦,导致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真实困难得不到有效解决。广大党员干部要用“下马看花”代替“走马观花”,开展调研要带着问题去,奔着解决问题去,须沉下身子、迈开步子、放下架子,扎到困难众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绝不让民众困难“沉水”,听真话、探实情、挖症结,才能揪出真问题、拿出实举措。
调查研究不能“向云端”而要往“山那边”
“向云端,山那边,海里面,真实的我应该走向那边……”歌曲《向云端》近日刷屏网络。这首歌曲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调查研究工作,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在第二批主题教育紧锣密鼓开展之际,广大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时,不能在“云端跳舞”,而要往“山那边”去掌握“一手”资料,真正做到精准调研、闭环调研,确保调查研究成效十足。
发现问题不能“向云端”,要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姿态倾听群众诉求。“涉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当下,部分党员干部存在搞“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式调研,导致调查研究质量不高、效果不佳、脱离群众。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利用好第二批主题教育的有利契机,坚持眼睛往下看、脚步往下迈,以钉钉子精神直插一线、直抵现场,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深入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耐心听群众所说的琐碎小事,听听他们“操心”在哪里、“烦心”在哪里,对“欲言又止”的话要留心听,对群众的实际需求要处处上心,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真实的“呼声”带回来,真正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姿态倾听群众诉求。
分析问题不能“向云端”,要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初心觅得出彩良方。“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调研不是目的,形成调研报告也不是调研的“终点”,形成为民谋福利的科学决策,指导实践,才是调研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广大党员干部要在深入分析思考上下功夫,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使调查所得的零散认识系统化、表面现象深刻化,从而一针见血地吃透产生问题背后的实质原因;同时,要通过深入化研究、整体性分析、协同式考虑,在综合考虑搜集而来的客观信息中挖掘不足、发现亮点、提炼对策,注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共性问题要用联系的观点联动考虑,个性问题要提出针对性的见解和解决思路。
解决问题不能“向云端”,要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解决困难矛盾。***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要注重实效,使调研的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解决问题、取得实效是衡量调查研究工作成败的重要标尺,一切不以解决问题、取得成效为目的的调研都是“耍花招”。广大党员干部要拿出“一竿子插到底”的狠劲,逐一梳理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列出解决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杜绝“雷声大雨点小”等不良现象,力求逐步解决棘手的难题;同时,要建立“回头看”机制,加强对问题解决情况的督查督办和跟踪问效,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避免“好了伤疤忘了疼”,使调查研究成为习惯、成为常态。
调查研究当谨防“泛泛答题”
***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大兴调查研究,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科学谋划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抓好工作落实能力。开展调查研究如同答一份试卷,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到看题预判、分析答题、成果检验,从群众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谨防“泛泛答题”,切实推动调查行之有效,成为推进工作的有力支撑。
坚持“谋”在“调”前,学会“看题预判”,谨防发现问题“避重就轻”。《孙子兵法》云:“谋定而后动”。正如考试动笔答题前需要拟好草稿一般,调查研究也要首先了解目标导向,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了解情况。调研实情摸底得准不准确,直接关系到后续决策的部署,一旦在调研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便会导致无法融入到群众中,不容易听不到真话,也就无法达到调研预期的效果。广大党员干部要在调研前对调研主体有一个“初步认识”,以“见一叶而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敏锐性,制定调查研究方案,通过实地观察、联系群众掌握本质和规律,充分掌握被调研地区的风土民情、历史文化、地理资源等,在此基础上根据所调研的目标制定出符合当地民情的调研方案,真正做到“谋定”在前、“后动”无患。
坚持“破”在“调”中,学会“分析答题”,谨防分析问题“自以为是”。***总书记指出,要在深入分析思考上下功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答题时需要仔细思考方能“精准得分”,调研也必须通过分析研判,不断加强对调研主体的观察了解。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会通过深入化研究、整体性分析、协同式考虑,在综合考虑搜集而来的客观信息中挖掘不足、发现亮点、提炼对策,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共性问题用联系的观点联动考虑,对个性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见解和解决思路;同时,要坚持求实的态度,尊重客观规律,善于倾听各方心声,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勤接“地气”、勤听“嘘声”,在调查研究中既寻找“短板漏项”,又汲取群众经验、用“千方百计”沉着应对“千难万险”。
坚持“效”在“调”后,学会“检验成果”,谨防解决问题“时过境迁”。***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要注重实效,使调研的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考试答题成绩是检验平时学习的“验金石”,调查研究的成果也需要及时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否则会时过境迁,让调研报告成为一纸空文。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实效导向,在基层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可行的对策举措,及时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政策文件、制度规定、工作要求,对能立即转化的调研成果,紧抓快办,对需长期推进的,保持监督跟进,努力将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建议、推动工作的良方,以更加务实的作风创造出不负时代的成绩,扎扎实实写好调查研究的“后半篇文章”。
调查研究须以“沉潜”之识下足“考索”之功
调查研究是成事之基、谋事之道,也是主题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在中心工作、人民群众、问题导向中反复沉潜,细致考索如何通过调查研究来实现全面推动发展、凝聚民心民力、推动成果转化,才能使调查研究不流于形式、不浮于表面,做到有真意、真有益。
调查研究须以“沉潜工作”之识,下足“考索推动发展”之功。实践证明,脱离工作的调研是没有意义的调研。调查研究只有与中心工作相结合,找准中心工作与全面推动发展的结合点,以调查研究为手段,以推动发展为目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既要聚焦当前中央、省、市中心工作,深挖重点工作中的存在的深层次体制机制、组织协调、运行体系等方面的难点,还要结合分管工作、分管领域拟定调研选题,扎实开展专题调研。通过转换角色、走进群众,在“一线”发现提出问题,在“一线”研究解决问题,通过立足岗位职责,多加分析研判和矛盾梳理,力图形成“新思路”“好方法”,提出一些真正能推动工作发展的“好举措”,切实运用调研成果中继续指导实践,实现推动重点工作与调查研究工作的同频共振。
调查研究须以“沉潜人民”之识,下足“考索凝聚民心”之功。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脱离群众的调研是站不住脚的调研。只有打开思路、拓宽调研对象,在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往来中开展调查研究,才能使调查研究不空虚、不走偏、不走样,还要在调查研究中不断加深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要沉潜到“人民群众”中去,将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联结起来,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去到“人民群众”中间。主动亲近群众,在学习人民百姓的“土言土语”中,倾听民意、知晓民疾,深度挖掘基层人民“大白话”背后的“真理”,汇集民智民力;自觉“拜师学艺”,在学习人民群众的“勤耕不辍”里,务求实效、精业笃行,感受基层人民“田间地头”背后的“踏实肯干”,厚植求真务实。切实让人民群众看到变化、感到温暖、得到实惠,更加凝聚民心、聚焦民力、推动人民生活更好地向前。
调查研究须以“沉潜问题”之识,下足“考索成果转化”之功。调查研究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问题的。因此,各地在开展调查研究时,要沉潜到“问题症结”中,奔着问题去,勇于扎到“问题堆”和“矛盾窝”里,更要在各类问题中反复沉潜,下大力气思考如何破解各类难题,如何通过深钻细研推动调研成果高效转化。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多思考落实上级部署中问题的“堵点”,多剖析影响高质量发展问题的“难点”,多了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痛点”。聚焦成果转化,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在全面梳理问题的基础上,把情况摸清,把对策提实,多些“考究”功夫,善于触类旁通,力求通过“解剖一个问题”推动“解决一类问题”,真正抓好调研成果转化运用。
调查研究要“天线地线”一起接
与第一批主题教育相比,第二批主题教育层级下移,具有涉及的单位和人员范围广、类型多、数量大、情况复杂的鲜明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有针对性开展好调查研究,既是摸清实情、民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谋事之基”,也是确保第二批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成效的“成事之道”。基层是穿起上情下达的“针眼”,搭好正确理解中央决策部署的“天线”,接好贴近群众、贴近民生的“地线”,是做好基层调查研究的关键之关键。
上搭“天线”,仰望星空想问题,确保“研”之有向。调查研究“实不实”,取决于选题“准不准”。没有高站位,调查研究就势必没有高质量。基层工作虽然经常处于事务性工作的第一线,但每一个政策的落实,每一项工作的创新,最直接的依据,恰恰都是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身处基层,心中也要怀有一个远大的目标,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才能找准时代坐标,紧跟时代步伐。接好主题教育的“天线”,就是要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议题,紧扣当地发展大局和中心任务,把调研课题选好选准。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围绕人民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把准主题中心、抓住调研重点、深入开展调研,从“大问题”中找到“小切口”。
下接“地线”,田间地头找答案,做到“研”之有方。“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这是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总结,也是他始终扎根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志向和信念。开展调查研究是获取基层一手资料、倾听基层一线声音的重要举措。“知政失者在草野”,要走出机关大院,“卷起裤腿”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一户一户转、一家一家走。坚决摒弃“形式主义”等摆谱作秀的“假把式”,主动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迈开步子,直达痛点、难点、堵点一线,掌握接地气、冒热气的“第一手资料”。身上沾点土、脚上沾点泥,才能多一些“感同身受”,近一些“人间烟火”,在“唠家常”“话里短”中切实增进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从而察“真情”、取“真经”。
连接“天线地线”,破题解题相贯通,力求“研”之有效。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调研成果要见成效,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千万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囫囵吞枣。要像“解剖麻雀”一般不断地对调研中获取的信息、掌握的数据、发现的问题进行“深究”。“责字当头,效字为先。”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要始终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总体上把握精神主线,细节上契合基层实际,深入分析思考,提出能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金点子”。同时还要主动“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从人民群众的大智慧中获取解决问题的“锦囊妙计”,切实把调查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做到察实情、出实招、见实效。
调查研究要“走在”群众“心坎上”
近日,***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大兴调查研究,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科学谋划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抓好工作落实能力。”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广大党员干部要把调查研究这项基本功练扎实、练过硬,坚持身入心至、条分缕析、追本溯源,真正让调查研究“走在”群众“心坎上”,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来”时带着作风,重视“细节的作用”,深耕群众心田。古语有云,“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调查研究要身临其境,置身于基层一线,近距离捕捉细节,用心与干部群众交心,才能听到真话,摸清实情。然而,部分党员干部却乐于搞游山玩水的“伪调研”、专为作秀的“假调研”、走走过场的“浅调研”……凡此种种,不但让调查研究成了“演戏”,让制定出的政策和措施“水土不服”,更成了让群众反感的事。广大党员干部在“来”基层调研时带着优良作风,坚持放下架子、沉下身子、迈开步子,多点脚踏实地的“烟火气”,少点纸上谈兵的“书生气”,重视“细节的作用”,把握好关系民生的细节小事,真正做到向实践求真知、向群众谋良策,让调查才更加纯真、让研究更有分量。
“去”时拿着实情,,找准“问题的靶心”,深察本质内因。“涉深水者得蛟龙”,调查研究既要有全局性的思维,又要能抽丝剥茧发现问题,深挖细究,方能切中问题的要害、直指调研的根本。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掀开表象的遮蔽,在实地调查离“去”时要拿着反映实情的原始资料,学会穿透群众的微观“关键小事”与宏观“民生大事”,把握局部“急难愁盼”与全局“统筹兼顾”,汇集民智民力,真正做到去粗取精抓重点、去伪存真拨迷雾,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了解真实情况,杜绝一“调”了之、“研”而无实的现象发生,力戒空疏肤浅,廓清思维,掐中要脉,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确保调研取到“真经”,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手中有策、行动有方。
“返”时携着实策,点燃“反思的火花”,深思解题之法。“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调查研究要立足“解决实际问题”,坚持效果导向,不能就“调查”而“调查”、就“研究”而“研究”,一切不以解决问题、取得成效为目的的调研都是“耍花招”。广大党员干部要在深入分析思考上下功夫,多看“后院”和“死角”,不断探索找寻新的发展脉络,深入研究内在发展规律,将调研成果转化为破解难题的锦囊妙计,坚决防止拘泥成法、闭门造车、脱离实际,有效解决调研和应用“两不搭”现象;同时,要善于结合原始资料,科学合理研判,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决策思路、工作措施,在“返”回跟踪问效时,要携着为民谋长远福利、解困扰已久难题的实策,把实事办到人民心坎上,真正做到“研以致用”。
调查研究要多“解解扣子”
调查研究作为主题教育重要内容,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对基层破解发展难点、疏通治理堵点、破除民生痛点益处良多。但个别地方在开展调研时,选题上避重就轻、调查中应付了事、提建议文不对题,空费人力物力,效果却一言难尽。广大党员干部要拒绝“敷衍式”调研,多把心思用在发展痛点难点、群众关心关切上面,把“逗真碰硬”作为调研常态,以“解扣子”的执着推动问题解决。
课题选择应“知难而上”,多解一团乱麻的“老扣子”。选定课题是调查研究的“关键一环”,能不能解决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都有赖于精准选题。选题之难,难在是否“对味”,既不能因难易而有别,为图省事而避重就轻,也不能抓不住重点,贪大求全而事无巨细。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中,应秉持负重前行、迎难而上的态度,在选题上主动作为,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乡村振兴等重点难点问题条分缕析,层层拆解到最小单元,从细处着眼确定选题,找准工作推动的切入口,确保调查研究“查”到点子上,“研”在关键处。还要专门针对行业安全、信访维稳、老旧小区改造、环境整治等容易引起矛盾纠纷的领域,详细摸排问题产生的根源,找准化解矛盾的“蛇之七寸”,有的放矢确定调研课题,用精准选题之“钥”,破一团乱麻之“困”。
调查走访要“足履实地”,善解田间地头的“泥扣子”。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面对基层工作的困境、城乡治理的难题,坐在办公室找答案无异于“缘木求鱼”,办法往往藏在老城街巷、田间地头、群众家中,调研中只有走出单位大院,走进闹市田野,和利益相关的群众唠唠嗑拉近距离,让产生矛盾纠纷的双方坐下来讲讲心里话,虚心求教长者智者和本地乡贤,才能把基层真实情况弄清摸透,把对症的药方开细开准。党员干部在调查走访中,切不能搞足不出户的纸上调研,更不能在走访中“蜻蜓点水”、敷衍了事,要以探求真知灼见的心态、弄清事情原委的较真,把医疗下乡覆盖全不全、孩子入学入托难不难、审批权下放执行得到不到位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查准查实,如实记录了解到的第一手情况,为解开难题做好铺垫。
对策建议需“有的放矢”,能解急难险重的“硬扣子”。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想要解决问题,提出贴合实际且有针对性的建议至关重要,而关键中的关键就在于“研”,特别是对难啃的“硬骨头”,若不能对问题抽丝剥茧、层层剖析,对策建议就只会“浮于表面”如“隔靴搔痒”。基层部门在组织调查研究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第一手资料的分析研判,多从原因、影响、后果等方面展开研究,把握住关键环节、关键矛盾、关键人物、关键数据,从而针对性破除症结。譬如对乡村振兴人才不足、集体经济发展缺乏资金、老城基础设施配套陈旧等当前亟需解决、群众关心关切,但又存在较大困难的问题,既要从根源入手找到原因,也要集思广益找准贴合本地实际的应对之策,通过调查形成的对策建议解开“硬扣子”,切切实实为党委政府分忧解难。
调查研究要多在问题中“浸泡”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开展第二批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一环。在调研过程中,党员干部要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多在问题中“浸泡”,才能不断发现问题、找准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发扬“勤调研”的作风,从“实处”发现问题。在实际调研过程中,一些领导干部习惯“文来文往”“指来指去”,让调研变成了典型的“纸上调研”“关门调研”。事实证明,“沾着泥土、冒着热气、带着露珠”地调查研究才能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减少“线对线”的隔空调度,增加“面对面”的实地调研,将纸上文字转化为实际行动,多深入群众,揭一揭米缸、看一看住房,多问问“有没有”“好不好”“需不需”,多听取群众“异见”,什么事“烦”就列入问题清单,什么事“难”就纳入攻坚范畴,紧紧围绕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开展有针对性、接地气、能解决问题的调查研究。只有把问题意识、问题导向贯穿调查研究始终,对发现的问题做到不回避、不敷衍、不糊弄,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才能不断推动调查研究取得实效。
提高“善调研”的本领,从“细处”找准问题。调查不是简单的“调取”,只有“扎”下去,才能“捞”上来。毛泽东写《寻乌调查》期间,曾问红四军宣传队:“你们在寻乌作了调查没有?”大家答:“调查了。”毛泽东继续问:“你们讲一讲寻乌做生意哪一类最多?”有个别人说:“大概是做豆腐的最多吧!”毛泽东继续追问:“寻乌哪几家做豆腐做得最好?”这下,大家被彻底问住了。可以看出,开展调查研究就要求实、求深、求细,通盘考虑问题各个方面的内在逻辑,以问题查找问题,以问题带出问题,才能把问题弄得一清二楚,发现问题背后的本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硬招。因此,要善于分析比对、反复论证,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结论深刻化,直至看透问题背后的本质,摸透事物背后的规律,得出具有普遍规律性的认知。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大力开展嵌入式、蹲点式、体验式调研,才能在“解剖麻雀”中摸清实情、找准症结、提出对策。
秉承“真调研”的态度,从“难处”解决问题。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关键要看能否解决真问题、呈现真效果。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将“解题”作为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善于抓住核心问题和要害环节,抓住推进工作的“牛鼻子”,认真践行“三法三化”,推动问题在一线发现、对策在一线研究、工作在一线落实、难题在一线破解、短板在一线补齐。“调研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党员干部要把“调而知”和“研而用”贯穿起来,做到步步推进、层层深入,紧紧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入调查研究,进行工作“回头看”,推动各项工作在破题中深入、在破题中见效。唯有下足深功夫、力戒搞形式,用行动消除距离,用脚步丈量民情,“带着问题下去”调查,“带着问题回来”研究,“做事”不“作秀”、“造福”不“造势”,最终才能想出思路“破题”、找出办法“破冰”、拿出措施“破局”,真正做实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
调查研究要接“地”气
***总书记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兴调查研究,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科学谋划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抓好工作落实能力。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脚踏实地”深入基层察实情、“掷地有声”研判分析出对策、“落地生根”成果运用见实效,让调查研究接“地”气、出成绩。
深入基层“脚踏实地”察实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研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总书记更是率先垂范、亲力亲为,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树立了光辉典范。调查研究是为了听真话、察真情,了解真实情况。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挥求真务实精神,脚踏实地深入基层一线,坚持真抓实干、吹糠见米,出水方见两腿泥。要脱下西装革履、摘下“演员”面具、丢掉“剧本”“稿子”,换上便服便装、深入犄角旮旯、走到田间地头,迈进群众门槛、走进群众心坎,问一问“家长里短”、听一听“鸡毛蒜皮”、聊一聊“柴米油盐”,全面掌握基层一手情况。
研判分析“掷地有声”出对策。“涉浅滩者得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调查研究切忌“雨过地不湿”“只调查不研究”,更不能在态度上“敷衍了事”、在行动上“蜻蜓点水”。***总书记强调,抓好调查研究,要增强问题意识,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一脉不顺,周身不畅”。获取信息材料后,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开展研究分析,既要观察“麻雀”全貌,又要检查“眼耳鼻口”“五脏六腑”,仔细检查是否有“炎症”“结节”“肿瘤”;找出痛点堵点后,要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病情”、排列诊治顺序,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步紧跟一步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寻得处方、找出妙药。
成果运用“落地生根”见实效。调查研究是否有成绩不是看去了多少地方、花了多少时间、写了多少报告,而是看最终是否解决群众难题、赢得群众满意。但有些领导干部将上交报告当作根本任务,将主要精力放在遣词造句、增添文采上,这种自说自话、自唱自听的方式最终只能“竹篮打水一场空”。“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广大党员干部要将落脚点放在“问效于民”上,梳理问题、建立清单、规划时限、挂图作战,写好调查研究的“后半篇文章”,切实将对策转化为惠民成果,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问题解决后,要学会归纳总结,将举措对策“吃干摘净”,从解决“一件事”推广到解决“一类事”,从惠及“一个人”推广到惠及“一群人”,真正从实从深做好“惠民工程”。
调查研究要善听群众“碎碎念”
***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大兴务实之风,抓好调查研究,在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上下功夫。“碎碎念”是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广大党员干部了解群众急难愁盼的重要窗口。“碎碎念”中蕴含着群众真挚的感情,广大党员干部在开展调查研究时要善听群众“碎碎念”,做到依民所述寻本源、聚民心声出实招、为民解忧求实效,切实推动调查研究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善听群众“碎碎念”,坚持俯下身子“真调查”,依民所述寻本源。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日常零零碎碎的话语看似都是家长里短的小事、鸡毛蒜皮的“芝麻事”,但他们的“碎碎念”里往往是他们最关心关注的问题,也是他们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广大党员干部要善听群众“碎碎念”,要把群众的呼声视作宝贵的资源,学会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让群众打开“话匣子”,在群众的家长里短、只言片语甚至抱怨牢骚中敏锐细致地掌握情况,真正做到不走过场、不务虚功;同时,要始终保持“初学者”的真诚姿态,主动收集群众意见和“异见”,依靠“民间高手”找准痛点、难点、焦点、热点问题,自觉向群众求教问策,善于从群众“碎碎念”里汲取解决问题的智慧和方法。
善听群众“碎碎念”,坚持想尽办法“实研究”,聚民心声出实招。“百姓民生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碎碎念”不仅指出问题,更是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群众的“碎碎念”既是广大党员干部出实招、解难题的重要依据,更是向党和政府提出的建议和期盼。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心倾听群众的心声,凝聚起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善于将调查所获得的问题信息、访谈记录等材料分类归纳、细致梳理,从纷繁复杂的调查材料中找出本质、找出关键,自觉将思考研究贯穿于调研工作的全过程;同时,要坚持想尽办法“实研究”,在研究中深入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下功夫研究透彻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精准找寻发展突破口,着力疏通群众反映的“堵点”“淤点”“难点”问题,为问题解决提供可靠的建议,既要解决当下,更要利好长远。
善听群众“碎碎念”,坚持用心用情“解民忧”,为民解忧求实效。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而衡量调查研究开展得好不好,关键要看实效,要看调研成果是否解决实际问题。群众一句句“碎碎念”不仅包含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体现着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关心。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会将调研成果从“纸上”落到“地上”,对能当下解决的问题要马上就办、立行立改;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紧盯不放、一抓到底;对需要集中整治的问题要对症下药、专项整治;对久治不愈的顽疾沉疴要及时汇报、群策群力,切实做到“研”有所获、“研”有所用;同时,要建立“回头看”机制,定期回访群众,尤其要观察调研中突出的问题是否真的得到解决,防止问题反弹,根据群众新的诉求调整工作、优化服务,真正让调查研究“不枉此行”。
调查研究要善用“加减乘除”
与第一批主题教育相比,第二批主题教育层级下移,直面基层和群众,与群众联系更加紧密。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走近群众,善用“加减乘除”,切实摸清社情民意,解决实际问题,推动调查研究有实效更有长效。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做行动加法,力求准确无误。“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坐在办公室里“文来文去”“报来报去”是看不到真实问题矛盾的,群众问题要做行动加法,在查实查准上下功夫。调研切忌“蜻蜓点水”“嫌贫爱富”“走马观花”,要深入基层,突击式地到问题突出、矛盾集中、情况复杂的地方去,把真实情况特别是群众问题摸上来,做到问题清、病灶明。要直面群众,用土话、动情的话让群众敞开心扉、放下顾虑,听报告里听不到的苦话,看照片里看不到的愁容,在群众的言语中、动作中捕捉难点、痛点、堵点。“一枝一叶总关情”,群众事无小事,不能自我主义觉得“这件事不重要”“这个问题不算问题”,就对问题进行自我消化、查如不查。群众急难愁盼大的小的都要听、难的易的都要记,要原原本本反馈,确保群众实际问题查实查准,群众声音传得上去。
聚焦群众问题病灶做整改减法,力求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就是要对症下药、靶向开方,把对策提准、提实,逐个整改销号清零。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要以难易程度、紧急程度分门别类,把群众的急事、难事、揪心事摆在首要位置,“一病一方”解决群众难题,切忌“一张单子吃药”。解决问题要坚持走群众路线,聚焦群众切身利益,善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乐于借鉴群众的土方法、金点子,选择性、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措施。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关键小事”要开“速效药”、立行立改,对困扰多年的“老大难”问题要多方会诊、开“调理药”、分解落实整改。解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64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