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午后,老友相约公园玩,他比我先到,远远地,看到他在打疲牛,一下子勾起了我童年回忆,快步上前围观。
一开始,我还双手插兜,不敢轻易触碰。广场上经常有打疲牛的,都是些老年人,年轻人打疲牛,会不会不不合时宜。见他玩的起劲,不一会儿,我也按捺不住,拿起鞭子扯了起来。
他的疲牛是在市场买的,看着很高级的样子。十几公分高,直径八公分粗,两端实木结构,特别是下边的滚珠,比小孩子玩的玻璃弹珠还大一些,镶嵌在一个钢制套环里,可以360°转动。疲牛中间是不锈钢套筒,侧面有一个开口,透过开口,能看到里边的电路板,另一侧有一排小孔,镶着发光二极管,疲牛上方。有一个按钮开关,玩的时候,打开开关,疲牛转动过程中,通过自身发电,二极管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在白天,也非常好看。
除颜色好看,疲牛转动过程中,中间钢桶的缝隙,与风接触,还会发出哨音,可谓灯光音响齐全,要是在晚上打,一定更吸引人。
我问他,这么高级的疲牛,得多少钱,他说七八十,带鞭子。果不其然,价格不菲。
鞭子也不错,粗细正适合成年人手感,上边的绳子,缠了很多圈。打疲牛费鞭子,这样就可以不用更换,扯掉一些,松开一段鞭绳就行。鞭子是人造皮,看着很耐用。手柄是硅胶材质,握着很舒服。
好马配好鞍,一个好疲牛,当然得配一把优质的鞭子。
有这么一套高级疲牛,他打起来也显得很溜,不过,在休息后重新发动疲牛时,我看出,他并不擅长这个,发动疲牛,也是需要技术的。
我拿起疲牛,绳子缠上几圈,回忆起三十年前打疲牛时候的感觉,随手一丢,一下就把疲牛发动起来了。那么大的疲牛,轻松发动后,仍像儿时一样,原地转了半分钟,完全不用着急慌忙去抽。
老友很惊叹,称赞我的技术,我也没有料到,多年没摸的疲牛,竟然在手里依然可以玩的团团转。
儿时,疲牛是常玩的玩具之一。只不过,那时候,大都是自己做的,没有这么漂亮。高年级一些,学校门口有卖的,买的人却不多,卖的疲牛,个头小,款式单一,没法进行改造,乐趣不高。
打疲牛方面,我不仅各种疲牛齐全,玩过场地、冰面、水泥地等各种地面,而且还掌握了多种改造疲牛的技术。小学三年级时候开始使用钢笔,用过的墨水瓶,我曾经加以改造,在瓶口装上木桩子,做成玻璃疲牛,一时也引领了疲牛改造技术大变革,属于朋友圈内资深玩家。
自己造的疲牛,基本采用的是柳树、枣树、槐树,最好的材质是枣树,质地更加坚硬。那时候,我们都是央求父辈来做。材质好找,儿时农村,家家都有树,也都有工具,做个疲牛,也就一小时的功夫。
选好一块料子,锯成十公分的一段,剥了皮,一头用斧子削出一个锥形,再用砍刀精修一下,疲牛下方嵌入一颗钢珠。钢珠基本家家都有,自行车上的钢珠稍小,最好用架子车底盘的钢珠,个大,疲牛转的稳,且持久。
这时已经可以玩了,但这只是疲牛的一个初级阶段,对高级选手来说,还要进行一系列改造,如在疲牛的上方,用彩色的粉笔,自内向外,画出一个辐射状的圈,这样,疲牛转动起来,这个圈就不停的向外散射,源源不断。就像当今发廊门口常见的转动标志一样。这是初步的改造,只是追求一个新奇。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改造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于是另一种创艺应运而生。给疲牛戴帽子,有拖拉机的家庭,修理拖拉机会拆下来一些铁环,选择直径一致的铁环,给疲牛戴上,当然,要戴,就要上下都戴一个,这样可以保持疲牛的平衡。这种玩法普及度不高,很多家庭没有这玩意。即便小伙伴们中谁有了这个,也只能独乐乐。
最常见的是在疲牛头上装手电筒的头。就是手电筒前边起聚光作用,口大腰细的那一段。这个几乎家家有,坏了的手电筒基本没什么作用,取下来,装在疲牛头上 ,增加了疲牛的高度,也起来装饰作用,而且这个也不重,不至于影响整体平衡。
手电筒头有两种,一种是广口的,三节电池的大手电筒,一种是稍微窄口的,装两节电池的,两种都可以用。
装了手电筒头的疲牛,不仅好看,打着也更稳了,重要的是,增加了耐撞性。
打疲牛也不能硬抽,没有竞技性,便失去了乐趣。
常见的竞技方式就是对抗,两两对抗,两个人各自赶着自己的疲牛,往一块抽,让两个疲牛相撞,高速旋转的疲牛,往往是一经碰上,其中一个就会失去重心,被撞好远,自己无规律旋转几下,便停转了。这是遇到材质不同的,要是两个一奶同胞的撞在一起,则先是碰上,然后彼此分开,转上几圈就又碰在一起,直到一个因为转速原因,败下阵来。这种对撞游戏还可以多人玩,不过多人玩,由于疲牛反复对撞,撞了这个撞那个,停转更快一些,竞技的乐趣此刻便体现出来了。
装手电筒头的疲牛,有一个好处,碰着响,另外,在傍晚打,还会擦出火星,这也增加了打疲牛的乐趣。
对于套铁环的,看似坚固无比,但重心上不好掌握,有时候碰撞起来,稍微一碰上,就停转了。这也说明一个道理,并不见得身强力壮着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除了对撞,就是比稳定性了。两个疲牛,各自抽打,双方都觉得疲牛已经稳定后,同时停止抽打,看谁的转的持久,这个重在疲牛的重心设计,考验的是平衡感。这种竞技活动还看运气,要是遇到地面不平,疲牛转动过程中,遇到地面上一块小石子,则停转的很快。所以,打疲牛,还需要好的场地。
90年代处,农村根本没有水泥地,打疲牛活动主要是在晾晒场,晾晒场里,夏天碾小麦,秋季碾秋作物,两场下来,土地变得非常坚硬,可以随意打疲牛,而且地面宽阔,可以多人同时玩。
我读小学一二年级时,气候比较寒冷,村子里有池塘,每到冬天,池塘里都会结厚厚的冰,我常跟着大孩子在冰面上打疲牛,那是最好的场地。这种条件到95年左右就没有了。气候变暖的迅速,池塘里尽管仍有冰,却不足以上人了,更别提打疲牛。
我家在八十年代盖起平房,房顶是水泥现浇的,很平,特别适合打疲牛,只不过,不适合人多,另外在房顶打疲牛也不安全。再后来,慢慢的,村里平房多了些,还是少有人在平房顶玩,毕竟独乐乐不众乐乐,场里空间最大,大家一起玩,才有趣。
打疲牛除了场地和疲牛之外,鞭子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农村,鞭杆不稀奇,遍地都可以取材,自己爬到树上,折一颗树枝下来,就可以做成鞭杆。最好的材料是沟边的白蜡条,结实,柔韧性好,且直。白蜡条砍下来后,不必去皮,选取合适自己的长度,顶端用小刀刻下凹槽,便于绑绳子,避免抽疲牛的过程中绳子脱落。做鞭子的绳子常见是家里的旧布条,编织一下,比较耐用,不能用麻绳,抽几下就断了。那时候已经有了尼龙绳,其实也不结实,反复实践证明,柴油机的三角带,是最适合做鞭子的材质。尽管当时拖拉机还不太多,但三角带里绳子多,找到一根废弃三角带,就可以抽出很多绳子,小伙伴们完全可以大家共享。
打疲牛的季节,三角带也是我们书包里常见的珍宝。
打疲牛主要在冬季,夏季没人玩,一来穿的少,一不小心鞭子抽身上,太疼。二来,夏天太热,打几下就汗流浃背。冬天打疲牛,暖和,不一会儿就热乎了。
成家立业,在城市生活后,也经常回村里,村内的路修了,很多家庭院子里也都进行了水泥硬化,二层小楼,处处是水泥平地,倒是很少见孩子们打疲牛。
这几年打疲牛在城市渐渐流行起来,成了老年人专属体育运动。疲牛也越来越高级,发光的、唱歌的,纯钢的,实木的,转的越来越稳,样式不断翻新,名字也回归书面语,打陀螺。
不管疲牛怎么改变,这项儿时的游戏,也算传承了下来。冬天里,既锻炼了身体,又暖了身子,危险系数又小,可谓一项极佳体育运动。
作者简介
杨道宾,男,1985年生,社旗县大冯营镇人。现居洛阳,从事文秘工作。平时喜欢阅读思考,仰慕古仁人之心,闲暇时写些豆腐块文章,记录生活感受、描画社会万象,文字质朴,情感真挚,以深思运笔为乐。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6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