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见闻600字,暑假见闻600字七年级记叙文

一直想写一篇乡村方面的调研报告,一是为了追忆儿时的乡愁,二是便于让更多人深入了解真实的乡村情况,三是为了在乡村振兴的大势下更好破解制约乡村发展的瓶颈问题。终于在疫情反复折腾下,我可以利用隔离时间静下心来把今年暑假回乡的一些见闻与调查思考整理出来。其实作为80后的我早已融入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但生我养我的根却永远在乡村,不管身份怎么变化,我身体里永远流淌着农民的血液。正如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一样对故土和故人的情深意切。所以我并不觉得农民这个身份有多么寒酸与可耻,相反我觉得是一种很亲切温暖的称呼。

今年休假回老家待了一段时间,在乡下的日子我看了很多、听了很多、与家乡父老乡亲和地方乡镇官员谈了很多,感悟和思考也很多。特别是在这个百年难遇的炎炎夏日,看着干涸的堰塘、枯萎的庄稼、荒废的农田、破败的屋舍、无助的老妪、沉迷游戏的孩童,心中甚是悲凉和心痛!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乡村在激进的经济社会变革中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变,然而有些变化却催生着记忆中热闹非凡的乡土一步步凋零枯萎。下面我从九个方面来阐释当前乡村的一些现状与变化。

第一是家庭裂变问题。中国自秦开创郡县制以来,乡村家族就以血缘方式垂直向下传承和左右进行分散,但不管怎样分枝分叉都有一个主干,这个主干就是通过血亲从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一代代进行传承赓续。随着家族旁支的分裂,一代亲、二辈表、三代四代就会慢慢的疏远,但无论怎样分只要姓氏相同、祖宗相同并且居住在同镇同村,我们都认为其为宗亲族亲,所以至今乡村依然有很多如周家湾、李家坳、王家坪等地名,一个村一个队的人几乎都沾亲带骨。同时乡村又通过姻亲的方式让男方与女方结为亲家,双方彼此互助、共结良缘,通过家庭这个小细胞由中心至边缘结成了一张张亲戚网、熟人网。所以,我们父辈或是更早的祖辈兄弟姐妹都很多,像我们80、90后这一代拥有七大姑八大姨和伯叔舅就很正常了,大家逢年过节串门走亲戚也是常事,在清明等节日祭祀烧纸钱请祖宗回家吃饭更是一种敬老追寻来路的必行之礼,可以讲乡土中国和熟人社会是传统中国的根基。但在过往20年激进的社会变迁中,很多原来的大家庭兄弟姊妹都已分开,他们为了生活各自在城市奔波挣钱养家,像我们这一代少子化无子化也比较普遍,并且由于居住在城里钢筋混泥土的房子里,鉴于彼此分隔较远的实际,大家工作生活来往交流自然很少,为祖辈和父母养老送终也只有在老人住院或病逝的时候才有所体现,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家族在断代、宗族在瓦解、家庭在分裂,熟人社会的乡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血缘亲戚的关系也在慢慢淡化。但也有让人欣慰的,这些年在城市发展好挣了钱的60后愈发感到家乡故土难离,特别是在疫情反复和经济严重下行的情况下,逆城镇化和新返乡运动正在悄然兴起,我们村这两年就有好几户人家陆续将原来的老宅推倒建成了小别墅,这些别墅造型独特,且楼前院坝、池塘、草坪、假山、凉亭、绿植、盆景一应俱全,完全不压于城市几百上千万的别墅。听母亲讲这些别墅平时就老人或老人与一个孩子住,但每到周末几个子女就带着孙辈买着酒菜从城市回乡陪老人,几个兄弟姐妹一道做饭干活和娱乐,并陪老人聊天拉家常甚是幸福,周日又自驾回城上班或挣钱了。我想这应该是新型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趋势吧!定期的返乡、聚会、聊天、劳动一定会将在市场经济冲击中失去的亲情和孝道慢慢缝合上。

明天我将讲述乡村教育和人才的话题,欢迎关注!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6802.html
(0)
投稿用户
上一篇 2023年1月28日 下午9:34
下一篇 2023年1月2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