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该怎样度过?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对此有着不同的回答。
对于苏州老知青虞永俊来说,在他至今68个春秋的积淀中,有着长达17年的栉风沐雨的农场生涯,又又过一段作为企业、地方领导含辛茹苦的从政经历,最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毅然走上了一条下海白手起家创办企业的道路。尽管他的人生轨迹并不是太复杂,但他始终在以超人的勇气和胆识,处处以争第一的信念,实行着人生每一阶段的追求,并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做出了一个无愧人生的回答。
1963年5月,17岁的虞永俊打起背包来到了东海之滨的东辛农场,走上了人生的第一站。那里“春天一片白,遍地是盐霜,秋天一片红,遍地是盐蒿”,条件的艰苦是不言而喻的,但他迅速克服了生活关、劳动关,和场友们一起日复一日地辛勤耕耘着那片贫瘠的土地。此后,他担任了11分场77连的指导员兼连长。他知道当领导最大的本钱就是有吃苦在前的过硬本领。他有句口头禅:“当连长就是要说得过、干得过,知青们才会佩服,才会有号召力。”因此,年年上河工,他总是身先士卒。在冰天雪地里,他赤着双脚,跳入冰水挖垄沟,直冻得双腿麻木,连脚底扎上了芦苇茬都毫无知觉。为了改变棉花产量不高的现状,他虚心向南京知青、农技员李大庆请教技术,和李大庆一起开发种植出了“苏长一号”长绒棉,品质和单产均超过“埃米十号”进口长绒棉,获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此,场部派农业科人员前去总结他们的棉花高产经验,使该连棉花“挖深沟、巧施肥、精管理”的典型经验得以在全场推广。他对知青同仁既关心爱护,又严格管理。连队办起了养鸡、兔、猪、渔场和菜园,改善知青生活。连队被评为江苏省农垦系统棉粮生产先进单位。上级机关多次想让他调离一线,却被他谢绝,他不为名利,苦干实干,释放出知青对社会奉献的正能量。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7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