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辱骂、操控、寄生”:畸形的母爱下,30年后她选择了自杀。
故事的主人公叫袁媛,接下来将以第一视角来讲述,自父母离婚后便与妈妈相依为命,蜗居在工厂宿舍楼里。我没有朋友,因为妈妈给我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规划。
她会因为我和朋友约好去公园喂猫而闯到学校说我的朋友带坏我。会因为我回家晚了五分钟而追问我原因。
在妈妈的眼中,学习是最重要的事情,上学是读书不是交朋友,所以她不允许我和成绩差的同学交往,还会监视我的所有来电和信息。
我感到喘不过气,于是我拼命读书,希望通过考试摆脱妈妈的掌控。最终我的高考分数足以上北京大学,结果依然遭到了妈妈的强烈反对。
于是我在妈妈的控制下,我读完了大学,工作了8年,然后又在妈妈的要求下去读了研究生。
而在整个期间,妈妈都和我待在一起,甚至会住到我的寝室里来。后来临近毕业,有很多公司向我抛来橄榄枝,但都被妈妈以工资太低否决了,我不堪重负,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针对上述案例,袁媛的妈妈很明显采用的是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袁媛妈妈对袁媛要求甚高,控制欲极强,不允许她选择自己的朋友,也不允许她选择自己的学校。
持续性否定袁媛,不让袁媛做任何决策,并通过打压、跟随等方式,对袁媛实施可怕的控制。
而袁媛从小就意识到需要摆脱母亲的控制,但是又没有足够的勇气真正摆脱母亲,最终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母亲的控制。
而最后母亲也不明白自己的女儿为什么会这样,也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对于袁媛的控制行为。
由于过度的控制而导致子女不堪重负选择自杀的案例也并不少。2021年微博上一位网友写了一封遗书,称父母对于自己控制欲太强让自己感觉没有自由所以选择自杀。
类似的案例数不胜数,但是在这些案例中的父母都有一个特点,他们并不觉得是自己的问题。为何会如此呢?他们的控制欲是如何形成的呢?
相信在座的各位都多多少少会觉得自己父母对自己是有控制欲的。他们的控制欲表现小到随意开自己的房门、偷看自己的日记、逼自己吃自己不爱吃的东西,大到逼迫孩子改高考志愿、以及在哪里工作。
而他们只一句“为你好”带过,并不觉他们是在控制你。这其中一个原因是文化环境的影响。
在中国,多数的家长都会有这样一个认知,觉得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就该听自己的话。而从古至今以孝为先的中华传统美德,让不少的子女无从抵抗,只能接受父母的控制。
第二个原因则是家长自己的创伤投射在了孩子身上。所谓投射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
有的家长可能由于在他们小时候就深受父母的控制,在潜意识中已经内化了这种行为模式,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儿女身上,形成了一种“遗传”。
这其实是很可怕的,尽管有的父母已经意识到这种行为方式是不正确的,但依旧会无意识的复刻曾经父母的控制模式。
还有的父母则是由于自己在社会上并未有成就,或是有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强加于孩子身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为了培养孩子到达自己未曾到达的高度,强行让孩子按照自己规划的路走,比如一名有着医生梦的家长强迫孩子读医。
这样的家长其实是有着极高的自尊,他们希望从孩子身上找回自己的价值。最后一个原因则是父母太过于“爱”自己的孩子。
这类父母把孩子当成中心,总是围绕着孩子转,想要对孩子完全了解,包括孩子的一举一动。
他们忽视自己的价值,把孩子对于自己的需求当做价值。我们把此类关系称之为“共生关系”。
他们会错误地将孩子需要的东西等同于他们认为孩子需要的东西。即使孩子长大,他们的认知、观念、价值都是同父母捆绑在一起的。换句话说就是孩子没有独立的人格。
可见控制欲强对于孩子的发展有着致命的阻隔作用。在家长控制下长大的孩子,很难自己做决策,在心理上很难与家长分割。
同时他们也会有强烈的不自由感,会觉得很窒息,这也是很多案例中子女自杀的原因,他们看不到摆脱父母的希望。
所以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多多考察一下自己是否对于孩子有过多的控制。而作为已经被控制的孩子,尝试与父母沟通。
沟通无果的话也可以从侧面让父母了解到相关的知识,只要他们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才会解除控制。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达
编辑 | 梅菜扣肉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
[1]王红艺.家庭教育中父母控制欲探究[J].甘肃教育,2022(04):125-128.
[2]黄怀宁. 父母控制欲过强是孩子的灾难[N]. 池州日报,2016-01-13(B01).DOI:10.28165/n.cnki.nczra.2016.001569.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7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