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明确,“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这是与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关于能源资源安全保障一贯以来的重要指示与批示精神一脉相承的,也是与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针对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的战略部署和重大决策一脉相承的。从“十四五”规划纲要到“十四五”规划方案,从***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到给山东地质六队的重要回信,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可以看出,近十年来,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加大国内能源资源勘查力度,从未将其定位到目前的高度。
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纲要及国家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十四五”实施方案正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要求和部署的具体举措和抓手,也是指导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具体实施和实现其目标的基本依据和行动指南。
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结合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地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给山东地质六队回信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会议精神,为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本着抓住新机遇、做出新贡献的初衷,从舆论宣传、纲要解读、规划部署、项目安排、资金准备、人才培训、能力建设等多个方面,掀起了具体落实的高潮。
一时间,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调研对接、专家讲课、学术交流、方案论证、业务培训等目不暇接,热闹轰天,线上线下,群情激昂。看了一下,每一项、每一场活动参加的人都不少,可能还有很多因名额限制而参加不上的。反映了全国地质找矿工作者对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的巨大兴趣和热情、倾心投入和期盼、积极参与和介入,不想在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中掉队、落伍、边缘化和被遗忘。
不瞒大家说,我本人也是线上线下周游于一些单位、一些视频网络会议、一些专业公众号学术活动和内部的一些活动之中,有时候一天要参加多场学习交流活动。但参加的多了,学的看的多了,渐渐地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和问题,特别是在专家讲座、学术交流和业务培训等方面的一些情况,引发了本人作为一名找矿工作者、实践者的思考,听了学了以后总感到不过瘾、不解渴。一些感受和体会,写出来与大家交流,欢迎批评指正。
目前看,相关的活动大概可分成四种类型。
一是学习体会型。主要在单位中上层领导层范围内,按上级要求,组织开展有关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的理论、政策、文件、讲话等的集中学习,学完之后逐个参会人员或业务相关人员谈认识、谈体会,最后,主持人或单位主要领导可能做若干部署,提若干要求,但大多是比较宏观的、宠统的和原则性的。
通常的情况是,如果单位领导懂这个或从事这个出身的,会安排部署得具体或细致一些,反之大多稀里糊涂。会后多会形成会议纪要,发相关部门。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是,学了,讲了,也部署了,表态了,但下面做没做,做到什么程度,跟踪问效不够,督导落实乏力。
二是研讨论证型。一般表现为系统或单位内部,针对上面的安排和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和拟承担或参与的项目、任务,组织开展与相关部门、单位、企业等的对接、研讨,对项目方案、设计等进行论证审核。大多也邀请相关地域、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多线上线下联合进行。
从介绍情况、对接需求,到听取汇报、提出意见,最后总结归纳、修改完善,程序性工作走得比较踏实。应该说,对于具体项目实施方案、设计的完善是有意义的。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是:通常就项目论项目,就方案说方案。专家对相应地区或项目内容了解的、熟悉的,或多或少会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或建议,不熟悉的、不了解的则只能乏乏发表些意见或看法。由于不能到现场,不能实际看资料、看图件,多数无法面对面研究交流,针对性、实操性建议难以提出。因此,真正的效果有待观察。
更有一些单位组织这项活动是为了履行规定的程序和手续,以拿到申请的项目或课题,要回相应的预算和经费,通过方案的论证和审查为目的,因此在专家选择上有倾向性,论证过程上有走过场的嫌疑。最后象征性的提提要求,全部通过,皆大欢喜。是不是能够真正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实现找矿突破目标,也有待观察。
三是学术交流型。即相关部门或单位,多以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为引子,围绕某些预设的主题或内容,或者针对特定的地区或工作,组织线上线下开展不同规模的学术交流活动。这也是目前搞得最多的一项活动,各相关单位竞相安排组织。通过各种网络平台,会议进行,长则一两天,短则一天半天。
四是讲座培训型。通常由主办单位根据找矿突破行动的某些需要,看眼自身不同业务团队素质能力的提升,专门开展的综合性或专题性、普及性或提高性的培训活动。讲授者以业内有一定知名度的人员为主,包括大学教授、研究单位的研究员,少数还有某些专业型领导等。也是线上线下结合,时间长短不一。
客观地说,第三种和第四种活动,大多数组织得还不错,覆盖面广,参加的人员很多。但也存在一些现象和问题:
如有些单位比较追求轰动效应或能见度与存在感,邀请一大波各个层级的领导逐个登台,轮流讲话,做指示。讲的大多是意义多重大,行动多重要,领导多重视,然后表扬表扬活动组织单位,提点建议与希望等等,仅这一部分就占会议时间的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
有的单位邀请一大波相关不相关的所谓专家大咖,甚至说话不便,行动受限的老同志都在里头。所提的建议、表达的想法,大多讲的是不痛不痒、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性认识或建议,或者东拼西凑,从不同地方剪切粘贴而来的东西,且重复的东西多;要么是陈谷子、烂芝麻、炒现饭,了无新意。
绝大部分单位邀请的是在业内有一定影响力或知名度的专家教授,他们大多是理论家、研究员、教授、演讲家,共同的特点是,一个个能说会道,“理论前沿”比比皆是、“新观点新说法”层出不穷、新技术新方法一个比一个先进。从学术交流的专家学者角度,也有几种情况:
一是教授兼科普老师。讲的东西象给学生上课一样,老生常谈。一个PPT打天下,到哪里,不管什么主题,不在乎什么场合,反正就那个东西,年年讲、次次讲。
二是研究员兼理论家。多长期搞一些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研究,这些当然很重要,也有必要。但所听的讲演中,多是讲这机制那原理的,这模型那摸式的,一张(野外或镜下)照片,一个样品或标本,一个(年龄)数据,一个相图,可摆乎半天。然后就是创新认识、创新观点或重大进展、重要突破。云里雾里,天花乱坠,给人感觉,年年有创新,月月有突破,时时有进展,但结论模棱两可,甚至没有结论,最终就是不知道矿在哪里。听起来高大上,干起来不知道有什么用,应该怎么用?
三是个人兴趣和学术观点或技术方法装备的推广者。介绍自己在个人感兴趣领域的研究进展或成果,针对某些具体问题提出的观点或认识,将这个以找矿突破行动搭建的平台,变成推广、推销、宣传自己学术观点或装备设备的场所,也不管这些东西与找矿突破有没有关联,即对找矿勘查有什么具体指导意义,有什么关联,怎样关联;技术方法装备适用于何种情况、何种条件以及怎么用等。有时还出现对于同一个问题(例如某矿床的类型、年龄、环境、成因、标志、机制、潜力等),几个专家的观点完全不同甚至矛盾打架,但都说自已的有道理、有证据,让听者不知道该信谁的状况–当然,这种不同的认识,也许可以拓宽一下找矿思路?。
以上的专家中,有些象走马灯一样,一天要参加好多个这样的会议,讲的内容不能说完全一样,但基本大同小异。讲完之后,拿劳务费、咨询费、讲课费走人。
三是一帮刚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甚至还未走出校门的学生,大部分是硕博士研究生,他们大多会写文章,会引经据典,会牵强附会,会照猫画孤。实际上很多同志对成矿、矿床、矿体,对找矿、勘查、评价等的理解是比较肤浅的,虽然做过一些理论研究但基本无什么实践经验和找矿勘查经历,可能连真实的矿床、矿体是什么样,真正的找矿勘查工作应该怎么部署怎么做都讲不清楚。但胆大,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讲。
以上所说的一些学术交流和培训讲座中,
鲜见有真正一线从事找矿勘查的实干家,少有真正发现矿床、认识矿床、了解矿床、勘查矿床的工程师;
鲜见有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矿床,特别是重要矿集区、找矿勘查基地、大型超大型矿床、具有代表型典型矿床找矿勘查历史、经验、教训以及理论指导、模型应用、技术方法运用的总结、介绍和反思;
鲜见有典型成功找矿勘查实例的深入客观解剖等实实在在的干货、具有良好借鉴参考意义的实货;
鲜见具有真正教大家理论怎么用、理念思路如何确立、成矿环境条件怎么分析、工作区怎么选、重点怎么突出、工作怎么部暑、方法如何选择和配套使用、遇到困难问题如何解决、出现把握不准的事如何处理、多样化和纷繁复杂的调查、测试、分析、化验数据信息如何科学分析,成矿规律找矿标志如何总结应用等具体指导找矿勘查,实现找矿勘查目标等方面的优秀作品。
而这些恰恰是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最迫切需要的,也是即将投入找矿勘查工作的广大地质工作者最为期待和希望听到的学到的。
象以上所说的学术交流学校可以搞,学会协会组织可以搞,一般例行性学术活动可以搞,但针对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而言,需要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学术交流和业务培训活动。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是要找到矿的,是要见东西的,这一点各级各方需要高度重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8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