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2年党代会工作报告
(14篇)
篇1
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要紧紧围绕着全力推动首都科学发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战略任务,努力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坚持首都经济发展方向,加快建立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发展。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建设国家创新中心,落实科技北京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挥中关村一区多园的创新引擎作用,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推进知识产权、标准化和商标战略,大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积极承接和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在重点领域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健全重大科技成果筛选和重大项目落地服务等成果转化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落实并发挥“千人计划”、“海聚工程”的作用,建设好中关村人才特区。充分发挥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的作用,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教育特别是首都高校在自主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
着力打造“北京服务”、“北京创造”品牌。按照“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方针,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实体经济。着力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下力气培育“北京服务”品牌。搞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和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发挥“京交会”品牌效应,加快推动国家服务业中心城市建设,形成与世界城市要求相适应的国际商贸中心。进一步优化首都金融发展环境,着力扶持优质品牌金融企业,加快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国家文化金融创新中心,积极推动场外市场发展,加快发展要素市场,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培育研发、设计、工程技术和科技中介等服务业态,加快“设计之都”建设。充分发挥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的作用,按照资源多样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便利化、市场国际化的要求,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使旅游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要紧紧围绕培育一批“北京创造”品牌,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全面提升首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市级统筹力度,进一步优化首都发展空间布局,着力强化中关村的科技自主创新功能,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高端制造业功能,金融街的国家金融中心功能,中央商务区的现代国际商务功能,临空经济区的国际航空中心核心区功能,奥林匹克公园的重大国际活动功能。加快通州高端商务服务区建设,增强对东部发展带的带动作用。加快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建设,推进西部综合服务中心区建设,增强对西部转型发展的辐射作用。加快丽泽金融商务区建设,拓展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新空间,提高城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北京新机场和新航城的规划建设,提前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带动南部地区加快发展。加快怀柔文化科技高端产业新区建设,带动北部生态涵养发展区科学发展。尽快建成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加快建设北京科技商务区,推进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的发展。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房山高端制造业新区打造现代制造业高地,加快建设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积极推进首都经济圈建设,建立区域发展对接机制,建立首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按国家要求完成好对口援藏、援疆、援青等工作。
着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健全扩大消费需求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逐步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培育特色消费街区,发展文体休闲、保健养老等发展型和服务型消费,扩大电子商务消费,加强市场监管体系、社会诚信体系、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引导投资向郊区、重点新城和高端产业功能区等区域转移,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着力推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大部门制改革,下放审批权限,推进政务公开,加快市级政务服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效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进一步理顺市和区县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和公用事业改革,完善重要商品、服务、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发挥国有资本在提供公共产品和产业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公平准入的环境,支持非公经济、中小微型企业更好发展。加强投资促进,支持企业境外投资,广泛吸引著名跨国公司、跨国金融机构、国际金融组织、大型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总部及其研发中心、营运中心、结算中心落户北京,促进国际活动聚集,加强国际会展城市建设,加强外事工作,加强民间国际交往,提高运用国内外优质资源的能力。
(二)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步伐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提高首都发展的整体实力。
完善区县功能定位实现机制。首都功能核心区要强化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推进旧城功能优化和人口疏解,提高服务能力,着力打造政治文化中心功能承载区、历史文化名城魅力展示区。城市功能拓展区要强化科技创新、商务服务和国际交往功能,集聚高端要素,着力打造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世界城市建设试验区和创新驱动引领区。城市发展新区要加快重点新城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加大产业、人口的承接力度,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示范区。生态涵养发展区要强化生态涵养和保护功能,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绿色就业,着力打造绿色宜居生态发展示范区。要发挥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等区县的生态优势,提高生态涵养发展水平。
加快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政策,落实聚焦通州战略,分类推进重点新城建设,打造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尽快发挥新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深入推进城南行动计划,落实西部转型发展意见,下大力气抓好南中轴线、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建设,提升南部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推进城乡结合部地区城市化,分类推进现代特色小城镇建设,推动集中居住、集约用地、服务完善、管理科学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提高郊区经济发展水平。统筹推动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推动投资重点、建设重点、发展重点向郊区转移,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转移、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更好地发挥郊区的战略腹地作用。做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工作,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统筹利用城乡建设用地,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使集体土地要素流动起来。加大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力度,积极探索农村集体资产的有效实现形式,把农民集体资产经营起来,使更多农民成为拥有集体资产的新市民。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和中国北京农业生态谷建设,增强首都农业的应急保障、生态休闲、科技示范等功能,树立“安全农业”品牌,下力量抓好世界种子大会、世界葡萄大会为代表的会展农业,提升郊区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力度,提高郊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和就业培训,加大农民转移就业和农转非力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切实加强规划工作,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强城市运行管理,提高水电气热安全运营和保障能力,确保城市安全运营。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实现区区通、全覆盖,大力改善市民出行条件,进一步提高公交出行比例,加强道路微循环系统和停车设施的建设管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推进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提高对残疾人的服务保障水平。健全城市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完善首都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城市应急能力。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城市运行管理和服务保障的信息化、智能化。积极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利用工程,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和世界名园保护,统筹推动西山八大处文化景区、海淀“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十三陵明文化景区建设,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
(三)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新局面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切实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最大限度地凝聚全市人民团结奋进的力量。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力支持和保障人大及其会依法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保障公民依法有序的政治参与。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推进“四议两公开”,落实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制度。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
切实加强和创新党的统战工作。认真落实“同心”思想,推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加强自身建设,落实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任务,深入开展“凝心聚力”工程,为推动首都科学发展广泛凝聚社会力量。切实加强民族、宗教、侨务和台港澳工作,发挥他们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人民团体的建设,发挥这些团体教育引导服务群众的重要作用。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地方立法工作,健全地方立法工作格局,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加大依法行政工作力度,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加强审判、检察、司法行政等工作,推进司法规范化、信息化、公开化建设,营造公正高效权威公信的司法环境。加强律师和法律援助工作,提高法律服务水平。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牢固树立和践行“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教育,引导群众依法维护权益、理性表达诉求。加强国防教育,支持驻京解放军、武警部队建设,搞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提高双拥共建水平,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四)全力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加大首都文化改革发展力度,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
大力实施思想道德引领战略。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弘扬践行“北京精神”,筑牢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以“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为主线,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公共文明引导行动,扎实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推动学雷锋、百姓宣讲等活动常态化,加强科普工作,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进一步提高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深化“走转改”,不断增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大力实施网络文明引导工程,扎实推进网络身份管理,加快主流网站建设,不断提升首都网站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着力打造文化精品。充分发挥首都优势,加强学术研究,加强首都智库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团结、鼓励和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加强文艺创作生产,推行精品生产项目制,加大对文艺院团和文艺院校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努力推出更多原创、当代、北京的精品力作。着力打造首都文化品牌,重点办好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北京国际设计周等品牌文化活动,办好各类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提升首都城市文化品位。实施文化名家领军工程,完善文化人才激励机制和扶持政策,建设首都文化人才高地。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服务网络,用信息化、数字化提升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国家国学中心、国家美术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坚持建、管、用并重,提高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美术馆、青少年宫等的服务效能。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统筹利用中央和市属、国有和民营文化资源,充分发挥首都各文化联盟的作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传承和利用,充分展示古都文化价值和内涵。
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在首都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教育、体育等融合发展,培育提升文化消费业态。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着力抓好中关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首都核心演艺区、国家广告产业园等标志性产业园区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航母。加大对中央和地方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鼓励以资本为纽带兼并重组、做大做强。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引各类资本兴办文化企业、投资文化项目,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格局。
深入推进文化改革创新。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大力培育富有活力、实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加强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科技等多种手段,发挥文化产业政策、文化创新专项资金、产业投资基金和金融杠杆的作用,搭建文化创新服务平台。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推进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培育各类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深入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促进对外文化贸易和文化交流,不断提高首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五)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和服务管理创新
积极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体系。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管理、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体系,实现更加充分、更加公平的就业。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完善离退休人员工资待遇动态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基层一线职工工资水平,努力缩小收入差距。深化“大民政”建设,建立健全城乡一体、服务均等、管理精细的全面小康型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稳步拓展社会福利保障范围,提高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水平,加强老年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让城乡居民人人享有更高水平的基本生活保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大力推进教育公平,推动素质教育,强化政府学前教育管理职责,统筹、整合、优化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优质高中资源的覆盖范围。加强高等教育资源整合,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努力提供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探索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极发展特殊教育、成人教育,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积极推动“健康城市”建设,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人口质量和健康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大对远郊区县医疗机构的帮扶力度,大力提升医疗服务和疾病防控水平,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着力解决群众的看病就医问题。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健全符合北京实际、可持续的住房保障体系,努力实现“住有所居”。
着力提高社会服务管理精细化水平。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健全支撑保障体系,把社会服务管理任务落实到网格,提高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智能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完善社区治理模式,打造“六型”社区,全面完成社区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村地区社会建设,推进村庄社区化管理,逐步实现城乡社区服务管理一体化。充分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加强商务楼宇“五站合一”建设,提高对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服务管理水平,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加大“一刻钟服务圈”建设力度,加快推进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大力发展社会企业,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加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企业社会责任,进一步健全社会参与、社会动员体制。统筹人口宏观调控与服务管理,健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积极探索实有人口服务管理措施,落实支持产业优化升级、加强业态调整、严格产业准入的相关规定,积极推行居住证制度,深化“以业控人、以房管人、以证管人”的管理模式。创新外籍人口的服务管理,加强国际化社区建设。
确保首都安全稳定。强化各级党政主要领导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健全党委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加强人民内部矛盾排查化解,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加大信访积案化解力度,稳妥处理各类群体性事件。健全社会矛盾多元调解体系,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机制,推进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平安北京”建设,发挥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的优势,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科技创安工程,健全维稳处突工作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健全安全食品供应保障体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六)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建设和谐宜居之都。
加强绿色生态环境建设。加强生态资源规划,建立生态价值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山区绿屏、平原绿网、城市绿景”三大生态体系,办好国际园林博览会,抓好郊野公园、森林公园等重大项目规划建设,提高城乡绿化美化水平。加快国际山地休闲度假区、国际会都、中国乐谷、国际绿色休闲旅游产业综合示范区、世界地质公园等重大生态涵养发展项目的建设,加快京西北进京通道建设,积极争办世界园艺博览会,推动绿色北京示范区建设,发挥北部地区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防治土壤污染,加大垃圾、污水、噪声等污染治理力度,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提高再生资源利用水平。
大力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全面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落实大气污染治理各项措施,加大以PM2.5为重点的环境治理力度。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替代工程,推广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推进五环内城区无煤化建设,努力建设“无煤城市”,压缩郊区用煤总量,降低碳排放水平。加大机动车污染治理力度,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加大扬尘污染防治力度。推进区域大气治理联防联控,建立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量水发展”理念,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及再生水利用管网建设,提高水资源再生利用水平。加强对密云水库及其周边等重要水源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继续深化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抓住南水北调工程的机遇,加快市内配套工程建设,深化区域水资源战略合作。提高海水淡化的产业化水平,加强地下水资源的储备和养护。加强河道治理、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特别是加大跨区域河湖水系治理的全市统筹力度,进一步改善城乡水环境。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执行最严格的能耗和环保标准,完善节能减排计量体系建设,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重点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减排。完善节能减排激励机制,鼓励低碳技术创新,鼓励节能新技术、新产品运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加强对区域土地利用的统筹,提高土地集约使用水平。
四、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切实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创新党委理论中心组、党校、党课教育方式,着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增强党员干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政德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着力提高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能力。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统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调整配备工作,切实把那些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干部工作的民主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完善优秀年轻干部的选拔培养制度,做好培养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工作,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老干部工作。实施首都人才战略,加强对人才发展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深入推进人才政策和工作体制机制创新,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提供人才支持和保障。
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不断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坚持把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加强分类指导,不断探索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维护实现群众根本利益的方式和途径。把引领发展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首要任务,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共创幸福美好生活的能力和水平。结合落实网格化管理任务,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特别是村改社区和新建小区党建工作,积极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统筹抓好党政机关、国有企业、高等院校党建工作,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切实抓好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队伍建设和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的工作。继续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探索建立区县、街乡党(工)委书记向上级党委汇报党建工作制度。加大对基层党组织的支持力度,建立起人向基层走、钱向基层投、政策向基层倾斜的机制,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树立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
加强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党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健全和规范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充分发挥全委会的作用,发挥党代表在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作用。着力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健全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重大事项的社会公示、听证制度,重大决策评估、反馈和监督制度,重大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和决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深入推进党内民主和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等党内生活制度,提高党内民主生活的质量。完善基层党组织选举制度,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切实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
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切实提高群众工作的本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力戒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确保各项工作合民情、得民心、顺民意。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把求真务实贯彻到治党理政的各个环节,力戒空谈浮躁,治理庸懒散软,落实工作责任,心无旁骛地做好工作。大兴艰苦奋斗之风,牢记“两个务必”,力戒奢侈浪费,坚决制止讲排场、比阔气、贪图享受、不思进取的行为,奋发有为地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具有首都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源头治理,深入开展廉洁从政教育,抓好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从政道德教育,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切实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健全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坚持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发挥好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监督。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保持惩治腐败的强劲势头,对腐败案件要严肃查处,绝不姑息。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抓住权力结构和运行这个关键,全力推动权力结构科学化配置、权力运行规范化监督和廉政风险信息化防控三个体系建设,形成以积极防范为核心、以强化管理为手段的科学防控机制。
同志们!北京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光荣传统的城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勤劳勇敢智慧的北京人民为国家和首都发展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在新的历史征程中,摆在我们面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推动首都的科学发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让首都人民更加幸福安康。这个任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努力在推动首都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各项事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一流业绩。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时刻不忘党的宗旨、人民的利益、履职的责任,兢兢业业地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以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创新的精神去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每一项任务,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精神去应对挑战、推动发展,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
同志们,推动首都科学发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迎接党的,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团结和带领全市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开拓进取,夺取首都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谱写更加灿烂美好的新篇章!
关于2022年党代会工作报告 篇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人民群众在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中的获得感
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事业为人民。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形成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支持人大及其会依法履行职权,支持人大代表充分发挥依法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重要作用,扩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加强政党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积极开展人大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探索社会组织协商,不断提高协商民主的科学性、有效性。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支持人民政协参政议政。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做好外事、侨务、港澳、对台工作,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加强和改进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改革和改进群团组织机构设置、管理模式、运行机制,促进工会更好服务职工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共青团更好服务和联系青年、妇联更好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支持其他群团组织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工作,保持和增强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
(二)加强思想文化引领,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深化文明河南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深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不断提高公民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对各种错误思想必须敢于亮剑,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坚持党管媒体原则,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讲好河南故事,提升河南形象。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提高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网络建设管理,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打造清朗网络空间。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深入实施中原人文精神“五大工程”,打造具有中原特色、中原风格、中原气派的文艺精品。推进中原智库建设,塑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原品牌。加快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推动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创新,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增强根亲文化、古都文化、汉字文化、功夫文化等中原文化影响力,支持郑州、开封、洛阳、安阳、焦作等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叫响“老家河南”品牌,推动中原文化走向世界。
(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小康不落一人。 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扶贫资源精确配置,对贫困户精准扶持,对贫困人口精细管理。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以革命老区、“三山一滩”地区为重点,采取转移就业、产业扶持、易地搬迁、社会保障、特殊救助等途径,突出教育、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水利、电网等领域专项扶贫,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并举,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做到精准帮扶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发紧密结合,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与生态保护协调并重、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严格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突出抓好贫困县、贫困村脱贫攻坚,统筹做好非贫困县、非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压实县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强化责任追究,对规定时间内完不成任务、弄虚作假的严肃问责。脱贫攻坚是群众所呼所盼,不能有丝毫懈怠。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这场硬仗。
(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夯实人民幸福之基。 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创造更多岗位,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就业工作,支持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妥善解决化解过剩产能中下岗分流职工再就业问题,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推动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推动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完善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把高中教育纳入免费教育。统筹发展职业教育,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有条件的高校争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积极引进嫁接国内外名校开展合作办学。办好特殊教育和继续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建设健康中原。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优化重大疾病防控防治策略,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教育和服务,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发展体育事业,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加快构建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增强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下沉。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健全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严把从农田到餐桌、从药企到医院的每一道防线。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适应人口发展新形势,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大力发展老龄事业,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让他们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五)切实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家园。 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河南,让蓝天常在、碧水长流、美丽与发展同行。强化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绿色清洁生产,培育以低碳、绿色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深入实施蓝天工程,加强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确保大气质量显著好转。深入实施碧水工程,加强水源地和重点流域水环境保护,加快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整治,促进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实施土壤污染防治工程,加强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防治,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推进生态省建设,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设“四区三带”区域生态网络及黄河明清故道生态走廊,加快国土绿化,协同推进森林生态、湿地生态、流域生态、农田生态和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激励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和有偿使用及交易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与人民同甘共苦、团结奋斗,带领全省人民过上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
关于2022年党代会工作报告 篇3
推进全面依法治省,强化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的法治保障
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要秉持法律准绳,用好法治方式,坚持依法治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切实把各项事业纳入法治化轨道。
(一)坚持科学立法,提高地方立法质量。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要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委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健全立法工作机制,优化立法职权配置,明确立法权力边界,更好发挥人大立法主导作用,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制度建设,稳妥有序推进设区的市地方立法工作。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后评估机制,探索委托第三方起草法规规章草案制度,使每一项立法都立得住、行得通、切实管用。加强重点领域的地方立法,坚持立法与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相结合、与改革发展稳定相结合,突出保障我省重大国家战略规划的实施和民生改善,适时制定或修改地方性法规规章。
(二)推进严格执法,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省的关键。要完善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机制,以规范权力运行、提高行政效能、维护群众权益为着力点,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完善政府依法决策程序和机制,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提升政府决策法治化水平和现代治理能力。深入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让人民群众及时了解政情、有效监督政府。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和重点领域综合执法,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三)保证公正司法,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障碍。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防止以各种形式干扰司法活动。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推动落实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完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司法责任制、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等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实行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审判权、检察权相分离。做好最高人民法院郑州巡回法庭的服务保障工作。突出司法为民,完善人民陪审员和人民监督员制度,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加大对执行难等突出问题的治理力度,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四)促进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社会。 全民守法是依法治省之基。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长期基础性工作,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建立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引导人民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大力提高法治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碰触,以身作则、以上率下,自觉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增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法治创建活动,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完善依法维权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着力推进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深化平安河南建设,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增强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依法强化影响安全生产、损害生态环境、非法集资、破坏网络安全等重点问题治理,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邪教干扰破坏活动和宗教极端活动,有效防范化解各类社会风险,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支持国防和军队改革,持续开展双拥工作,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法治和改革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我们一定要强化法治的规范和引领作用,确保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关于2022年党代会工作报告 篇4
同志们:
这次代表大会是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对深圳工作重要批示精神的关键时期召开的,意义十分重大。下面,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深圳市第五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一、五年来的工作回顾与总结
过去的五年,是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年起点上,向着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目标奋力前行的五年。在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市第五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我们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锐意改革,扎实工作,推动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
这五年,我们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重点领域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
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良好开局。确立了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和前海开发开放的“三化一平台”改革主攻方向,明确了改革阶段性任务和路线图、时间表。率先启动商事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宽准入、严监管”的新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创业热情,市场环境进一步规范优化。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力度,深入实施政府“大部门制”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制定公布了一批政府部门权责清单,行政效能持续提升。投融资体制、土地管理制度、科技资金投入体制、国资国企等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住房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户籍管理、基层治理、社会组织等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前海开发开放有序展开,在深港合作、制度创新、产业聚集等方面实现突破。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正式挂牌。“引进来”和“走出去”步伐加快,对外贸易方式和产品市场结构得到优化提升,合同利用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额大幅增长。深港澳合作取得新进展,科技、教育、金融、商贸、文化等领域合作进一步深化。国际化城市环境得到提升,国际交流更加频繁。出台大力发展湾区经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的意见和行动计划,粤港澳大湾区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深莞惠与河源、汕尾“3+2”经济圈建设提速,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稳步推进,援疆、援藏、对口帮扶贵州、四川以及省内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扎实开展。
这五年,我们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全面落实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获批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社会研发投入不断加大,20xx年占GDP比重达4.02%。超材料、基因测序、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核心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前沿。五年累计引进“孔雀计划”创新团队和广东省科研团队59个、“千人计划”人才116名,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使用,光启研究院、华大基因等新型研究机构快速发展,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日益完善。创新型经济发展步伐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700家,是五年前的3.5倍,华为、中兴、腾讯等领军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大疆科技、柔宇科技等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壮大。航空航天、生命健康、海洋经济以及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产业迅速兴起,成为新的增长点。众创平台蓬勃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
这五年,我们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实现经济规模和质量效益“双提升”。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高。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外部环境总体偏紧的情况下,顶住压力、保持定力,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20xx年本市生产总值达1.6万亿元,五年翻了近一番;来源于我市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560亿元,五年翻了一番;进出口总额连续三年居全国内地城市首位,出口总额实现“二十二连冠”。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在“深圳速度”的基础上,着力打造“深圳质量”、“深圳标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7.3%,五年提高4.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4.0%,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优势传统产业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转型发展取得新成效,每平方公里产出GDP和财政收入均居内地大中城市首位;万元GDP能耗、水耗持续下降,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减排量提前两年超额完成“”规划任务,以更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实现了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这五年,我们坚持把社会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民生事业发展和社会治理水平稳步提高。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均居内地大中城市最高水平,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大幅增长;率先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和均等化,在36个领域实现“同城人、同待遇”。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突破,成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先进市,率先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标准,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建成招生,成功创办、引进一批特色学院,职业教育走在全国前列。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医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立医院管办分离、医药分开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名诊所“三名”工程。养老等事业稳步推进。全市财政九类重点民生领域五年累计投入近5000亿元,年均增长22.6%。社会治理能力不断增强。“织网工程”和“风景林工程”深入实施,“一核多元”社区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系初步构建。启动新一轮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工作力量向基层下沉,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创新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深入开展“平安深圳”系列专项行动,初步构建了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这五年,我们坚持实施文化立市战略,推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城市文明进一步提升。牢牢把握宣传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和主导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特区精神,广泛宣传“深圳十大观念”,深入开展志愿者之城、爱心之城等文明创建活动,连续第四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文化产业实现新突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进一步提高,发起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落户深圳,成为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基本建成普惠型、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先后有12部作品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推出歌曲《走向复兴》、电视剧《命运》等文艺精品,大型儒家交响乐《人文颂》在海外成功巡演,文化的引领力、凝聚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成功举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充分展现了“不一样的精彩”。
这五年,我们坚持生态文明和城市建设共同推进,城市环境和功能持续优化。
生态环境更加宜居。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率先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碳排放权交易,率先推行新增建筑绿色标准全覆盖,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数量居全球城市前列。灰霾天数不断减少,20xx年创十年来新低。全市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抓住特区范围扩至全市等机遇,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特区一体化、城市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深圳机场新航站楼、深圳北站、广深客运专线、厦深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投入使用。城市交通全面迈进“地铁时代”。智慧城市建设深入推进,蝉联国内“最互联网城市”称号。实施两轮特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计划”,原特区外地区面貌明显改观。城市辐射功能进一步强化。金融中心地位不断巩固,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功能更加凸显。总部经济影响力持续扩大,来深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超过260家,深圳本土企业华为、平安、招商、正威进入世界500强行列。
这五年,我们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维护了团结和谐、法治有序的良好局面。
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进。进一步发挥人大权力机关作用,推动人大及其会依法履行职权,监督“一府两院”及重大事项决策等职能不断加强,专委会建设和代表作用发挥有了新进步;积极支持政协发挥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打造了“委员议事厅”等协商民主新平台,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巩固壮大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积极推进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合作共事,双拥、民族、宗教、外事、对台、港澳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工会、共青团、妇联、侨联、文联、科协、残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增强。一流法治城市建设取得突破。率先探索人大主导立法新机制,制定实施一批在全国有示范性、引领性作用的法规规章。法治政府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连续两届荣获“中国法治政府奖”。率先启动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法官检察官职业化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落户深圳,前海合作区人民法院挂牌运作,涉法涉诉信访、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等改革取得新进展。构建“司法、宣传联动”的普法教育新机制,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这五年,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加强。
思想理论武装工作更加深入。多层次广泛开展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学习教育活动,大规模实施干部教育培训,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迈出新步伐,特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修养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扎实推进。
持续加强市委会自身建设,深入开展“五好”班子创建活动,进一步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和日常监督,推出实施了干部作风考核等创新性制度。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效明显。实施书记抓基层党建专项述职评议制度,开展基层党建创新“书记项目”800多项,在区域化党建、“智慧党建”、党员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党代表进社区等方面取得一批示范性成果。选优配强基层“带头人”,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830多个,党在基层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得到加强。党内民主进一步扩大。充分发挥全委会在重大决策和重大人事任免等方面的作用,开展市区两级党代表公推直选试点,各级党代表任期制和区级党代会常任制深入推进。作风建设持续深化。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四风”积弊得到有效整治。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和领导班子“牵头破题”项目2200多项,一大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反腐倡廉形成高压态势。坚决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深入推进廉洁城市建设。不断加强廉政教育,从严执行领导干部重要事项报告等制度,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更加完善。坚持“老虎”和“苍蝇”一起打,严肃查办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进一步营造了风清气正、干净干事的良好从政环境。
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悉心指导的结果,是市委在历届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锐意改革、扎实工作的结果,是全国、全省人民和驻深单位、部队武警官兵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关心支持、积极参与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中共深圳市委,向同志们、朋友们、同胞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五年,我们深深体会到:推动深圳经济特区事业继往开来,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牢牢把握好特区发展的正确方向;必须始终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继承和发扬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优良传统,使改革开放成为特区永葆青春和活力的发展之基、立市之本;必须始终坚持创新驱动、质量引领,以更大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扎扎实实走内涵式、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必须始终坚持法治建设,不断巩固法治在城市治理中的基础性、规范性、保障性地位,让一流法治成为特区最具竞争力的发展环境;必须始终践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提升党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为特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过去五年深圳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面临着不少突出问题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突破思想观念的禁锢和利益固化的藩篱难度加大。面对新的改革任务,一些党员干部守成思想严重,被盛名所累,被赞歌所惑,被利益所困,改革攻坚锐气弱化,缺乏问题导向,还存在“为官不为”的庸政懒政现象。二是经济发展面临多种因素制约,保持高速增长难度增大。国内外经济环境仍然错综复杂,城市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严重受限,新增建设用地不足,劳动力、土地等传统要素成本越来越高,人口压力增大与高端人才不足并存,对经济增长形成多重“紧约束”。三是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新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相互交织、日益突出。作为迅速建成的移民型超大城市,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领域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足,原特区内外基础设施和服务管理水平差距依然较大。在发展转型期,激发社会矛盾的因素增多,各类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城市人口结构严重“倒挂”、流动人口众多,“城中村”和违法建筑大量存在,给城市安全和社会治理带来巨大压力。四是全社会崇尚法治和依法办事的环境尚未真正形成,建设一流法治城市任重道远。立法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还不够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依然存在,司法效率不高、公信力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亟待提升。五是党的建设存在薄弱环节,从严治党仍须常抓不懈。一些党委(党组)管党治党的主业意识不强、能力不足、投入精力不够,没有管到位上、严到份上;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核心作用不强,党在“两新”组织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还不够;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贪污腐化,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
以上问题和挑战,我们必须敢于面对,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在新起点上寻求新突破。
关于2022年党代会工作报告 篇5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抓好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扭住发展不放松,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落实对我省提出的打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基础能力建设、新型城镇化“四张牌”的要求,坚持四化同步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较高速度、较高质量发展,形成结构合理、方式优化、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产业新体系。把加快新旧动力转换、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作为中心任务,顺应需求特别是消费升级新趋势,积极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新型工业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要实施中国制造20xx河南行动,坚持做大总量和调优结构并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举,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向集群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升级,推动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河南速度向河南质量、河南产品向河南品牌转变,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聚焦重点领域,以发挥特色优势、实现局部突破为重点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发展;以龙头带动、集群配套为抓手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以绿色安全、知名品牌为引领推动食品加工业增创新优势;以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汽车整车制造为重点推动汽车工业跨越发展;以加强技术创新、加快质量升级、促进产业集聚为重点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发展;以技术突破、应用推广为重点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以产品提质升级为导向促进消费品工业提速发展;以延链补链、降本增效、化解过剩产能为主攻方向推进能源原材料工业转型发展,培育壮大“百千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引导企业推进技术改造,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增强制造业整体素质。
建设现代服务业强省。着眼提升四化同步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顺应产业演进规律、培育新的增长点和长远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要坚持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转变、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品质化发展,促进服务业比重提高、水平提升。突出发展现代物流,健全多层次大物流体系,培育壮大区域性物流中心,做强冷链等优势专业物流,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集聚。突出发展现代金融,大力实施“引金入豫”工程,做大做强“金融豫军”,加快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租赁等各类金融业发展,推动金融组织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积极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新兴业态,支持企业境内外上市、挂牌、发行债券,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突出发展旅游业,推进全域旅游,打造一批旅游名城和精品旅游带,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全国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推动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提升水平,大力发展健康服务、养老服务、家庭服务,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商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服务外包、通用航空等产业,积极发展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服务业。
建设现代农业强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提升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机械化、科技化水平,突出发展优质小麦,促进粮食绿色高产高效,承担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牵引,带动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等种养业发展,提升壮大现代粮油产业、现代畜牧业、特色农业,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建成一批都市生态农业连片示范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更好发挥“互联网+”现代农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建设网络经济强省。信息化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具有渗透和提升作用,网络经济是信息化催生的新经济形态,最具潜力、最具爆发力、最具成长性。要全面推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打造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网络经济区域。实施“互联网+”行动,加快互联网在制造业、服务业、能源等领域应用,推动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线上线下结合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培育发展分享经济、体验经济,促进产业变革和商业、服务、管理等模式创新。推动电子商务大发展,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电商,完善电子商务服务生态链,全面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和开发应用,深化云计算在重点领域运用,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数据中心。加快国家物联网应用重大示范工程试点省建设,推进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培育竞争力强的物联网产业基地和集群。提升扩容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加快“宽带中原”建设和下一代互联网大规模商用,推进“全光网”河南全面升级,构建高效泛在的信息网络系统。完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提高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二)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发展新动能。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基础、关键和引领作用,打造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
提升载体平台。把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带动全省创新发展的核心载体,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优化示范区空间和功能布局,加快建设开放创新先导区、技术转移集聚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区,扩大辐射范围,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原创新创业中心。加快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国家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中科院郑州工业先进技术研究院、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区等平台建设,争创更多国字号创新平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协同发展,构建跨区域创新网络。加强科技资源整合共享,促进城市间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分工协作,推动全省驶入创新发展快车道。
壮大创新主体。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进大中型企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全覆盖,培育有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积极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新型研发机构,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作用,强化创新源头供给。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放活主体,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和众创空间等创业孵化体系,建设一批“双创”基地,发展一批小微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家、技术专家和创客团队,让千千万万创新创业者的潜能充分迸发。
突出开放创新。完善省部院委合作机制,推动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在我省设立或共建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健全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军民科技深度融合。建设统一开放的技术交易市场,集聚用好国际国内创新资源。
健全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政府职能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加大科技投入,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推进科技投融资平台建设,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基金,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精准对接。完善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科技成果评价和权益分配等政策,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研究人才双向流动。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强化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让创新创造蔚然成风。
(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拓展发展新空间。新型城镇化是我省发展的最大潜力。要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建设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充分释放新型城镇化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带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把中原城市群一体化作为支撑新型城镇化的主平台,坚持中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依托米字形综合交通运输通道,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承载功能、强化产城深度融合,推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生态共建、服务共享,把中原城市群打造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三个一批人”为重点,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持续实施“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制度双落地,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建立健全“人地钱”挂钩机制,让更多进城农民能够安居乐业、融入城市。推进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增强要素集聚、科技创新、高端服务能力,壮大综合实力。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全面增强县级中小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推进多规融合,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的规划和管控,统筹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完善道路、公交、停车场、充电桩、供水供电供暖供气、垃圾污水处理、人防等设施,加快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城乡危房改造,推动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入推进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智慧化、规范化水平,让城市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坚持分类引导,推动各地向心发展、错位发展、互动发展,形成多点支撑带动全面发展的局面。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将郑州建成国际性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门户、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提升区域经济、金融、商贸、科技文化中心地位,推动周边城市与郑州融合对接,推进郑汴一体化深度发展,加快郑新、郑许、郑焦融合发展,建设组合型大都市地区,提升对全省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巩固提升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地位,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推动豫西北各市与洛阳联动发展,形成带动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开封、新乡、许昌、漯河等产业基础和配套条件较好的市要突出提质发展,平顶山、安阳、鹤壁、焦作、濮阳、三门峡、济源等资源型城市要突出转型发展,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等农业比重大的市要突出跨越发展。支持省际交界城市提升跨区域竞争力和吸引力,支持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和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支持省直管县(市)加快发展。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充满活力的县域经济,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实力强、特色靓、人气旺、环境美的经济强县。有重点地推进小城镇建设,打造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和特色小镇。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村庄绿化和水环境建设,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进交通、供水、供电、信息、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网络向农村覆盖。加快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在城市功能综合连片开发、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构建和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突破。
(四)强化基础能力建设,打造发展新支撑。坚持突出重点、弥补短板、强化弱项,加强基础设施和科学发展载体建设,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夯实发展基础,蓄积发展后劲。
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坚持交通先行,加快建设郑州国际性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和一批地区性枢纽,全面建成米字形高速铁路网,有序推进“四纵六横”货运干线铁路网和城际铁路建设,完善内联外通高速公路网,加强内河水运网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和智慧交通,构建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坚持内节外引,推进能源绿色智慧转型,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集成优化现代能源输配网络,建设中部领先的城乡电网,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加强江河治理、骨干防洪工程、大中型灌区、重大引调水、重点水源等工程建设,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优化水资源配置,构建互联互通、调控有力的现代水网,提升水资源支撑保障能力。
完善提升科学发展载体。推动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发展,以集群、创新、智慧、绿色为方向,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快由规模扩张向量质并重转变,提高吸引力竞争力带动力。推动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提速增效发展,加快产业集聚、特色培育和功能提升,形成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和民生消费的综合平台。
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树立大人才观,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完善全链条育才、全视角引才、全方位用才的发展体系,最大限度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深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和郑州航空港引智试验区等平台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科技领军人才、现代金融人才等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优秀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等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深入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职教攻坚工程和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建设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多元化投入机制,健全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路高贤大展其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省之要。只要我们紧紧扭住科学发展不放松,就一定能够以发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富强河南一定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关于2022年党代会工作报告 篇6
过去五年,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必须坚持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必须坚持首都城市功能定位,进一步提高城市服务管理水平,认真履行“四个服务”职责,以首善的标准努力使首都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把握首都发展规律,抓住重大活动机遇,加强统筹协调,推动资源整合,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首都优势,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建立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
——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增强群众观念,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鼓励基层创新;下大力气解决好民生问题,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必须坚持把维护首都社会和谐稳定作为硬任务和第一责任,下先手棋,打主动仗,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确保首都安全稳定。
——必须坚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创新,为推动首都的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组织保障。
这些经验弥足珍贵,我们要倍加珍惜。
在充分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进一步发挥首都的资源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任务还很艰巨;推动城乡一体化,解决城市发展中人口、交通、资源、环境等问题,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任务还很繁重;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维护社会公平,解决好民生问题,还需要下大力气;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任务更加艰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切实加以解决,努力把首都工作做得更好。
今后五年工作的基本要求、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以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为标志,首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推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已经历史性地摆在了全市人民面前。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部署,是新世纪中央对北京工作的要求,也是首都人民的新期盼。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最重要的就是提升发展质量,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更好地服务国家的发展。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践行“北京精神”,努力开创首都各项工作新局面。
在新的发展阶段,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一定要牢牢把握首都的工作职责。面对国家国际地位迅速提高的大势,北京作为13亿人口大国的首都,必须以更高标准履行好“四个服务”职责。首都各项工作必须更加有利于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首都发展建设必须更加有利于发挥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作用。我们要以可能达到的最高标准,努力创造一流的工作成绩和工作经验,努力使各项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
在新的发展阶段,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一定要牢牢把握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神圣使命。经过多年探索,我们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有了较好的工作基础。在国家20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我们有条件、也必须按照中央的部署,更好地发挥支撑、引领和示范作用,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要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文化创新之城,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中发挥支撑作用;要进一步提升城市运行管理的精细化、信息化、便利化水平,大力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城乡一体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自信,大力弘扬践行“北京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时代精品,努力提升文化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把首都建设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善之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标志性城市,在国家实施文化强国战略中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世界范围科技革命和产业调整的机遇,抓住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发展的机遇,抓住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和实施首都经济圈战略的机遇,抓住成功举办奥运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带来的机遇,奋力开创首都科学发展新局面。
在新的发展阶段,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一定要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必须着力推动创新发展、包容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推动创新发展,就是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把首都发展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推动包容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同步推进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各类发展主体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推动和谐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加强和创新社会建设与管理,妥善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推动绿色发展,就是要进一步强化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倡导绿色就业、绿色生活,率先把北京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推动开放发展,就是要在更高的水平上统筹对内对外开放,提高区域合作的能力,提高利用国际资源、引进集聚国际高端资本和人才等要素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首都经济的科学发展水平。
在新的发展阶段,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一定要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要求。要把以人为本理念贯穿首都工作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要认真总结奥运筹办过程中实施“五无”目标管理的成功经验,下力气解决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经济发展要让群众得到实惠,城市建设管理要让群众更便捷、更舒适、更安全,要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保障食品药品安全,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让群众享受良好的生态环境。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今后五年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首都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践行“北京精神”,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率先形成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努力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向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迈出坚实步伐。
今后五年,推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奋斗目标是:
——经济实力显著提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突破性进展,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首都经济保持持续平稳增长的势头,着力打造“北京服务”、“北京创造”品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美元左右,在20xx年率先形成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初步建成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文化创新之城。
——城市功能持续优化。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加强,完成平原地区100万亩植树造林任务,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交通拥堵得到有效治理,中心城区公交出行比例力争达到50%;“智慧城市”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城市运行的精细化、信息化、便利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运行管理和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社会环境更加和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依法治国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逐步扩大,群众利益表达渠道更加畅通,社会服务管理体系更加完善,人口管理更加科学有序,社会矛盾化解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初步建成学习型社会。
——首都文化日益繁荣。全面践行“北京精神”,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挖掘、传承和利用,文化事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文化创新活力充分彰显,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
——改革开放不断突破。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与制度进一步完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吸引和聚集国际高端要素的能力不断增强,努力建设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
——市民福祉明显改善。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缩小,中低收入群众的收入水平明显提高,率先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完成500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任务和100万套保障房建设任务,努力实现“住有所居”。基本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基本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养老制度,努力建设和谐宜居之都。
关于2022年党代会工作报告 篇7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仁川镇第十四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以审议。请各位列席代表提出意见。
20xx年工作回顾
20xx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仁川镇党委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摘帽”快跑解放思想大讨论和从严管理落实年活动,大力实施“生态立镇、农旅兴镇、崇德安镇”三大战略,负重前行,积极适应新常态,拼搏进取,奋力谋取新作为,较好完成镇第十四届党代会第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发展顺利收官,各项事业继续向前向好发展。
一、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工业经济难中求进。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全力做好“鼓劲、挖潜、增效”文章,各类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49.52万元,同比增长9.38%,连续第二年突破千万元大关;引进内资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亿元,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200%和190.47%。新发展电子商务企业7家,建设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3个。市重点工程仁川风电场一期如期实现并网发电,二期完成施工前期准备工作。金台铁路已开工建设,土地征用工作有序开展。来料加工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发放来料加工费1470万元。农林经济稳中有升。大力推进以贝母、铁皮石斛、高山玉竹为代表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和中药材合作社发展,油茶、铁皮石斛、经济林、中药材产业价值不断延伸,芍药、三叶青、铁皮石斛等新基地争相涌现,完成1300余亩林业基地抚育和硫磺熏蒸中药材整治任务。粮食功能区、生产路、三面光渠道等农田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旅游产业势头强劲。“红旅小镇”建设全面启动,完成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公园烈士陵园改扩建工程、红挺一纵纪念馆主体建设及180米生态防洪堤、9间旧房改造等配套建设,启动石下、高坑、赤岩前等村民宿经济前期工作,推进百杖潭景区、方山大院提升改造,投资200多万元打造柳坡村沿路沿溪景观带,成功举办五四青年节“提精气神、走红军路”古道毅行活动、20xx磐安青梅尖骑行观光节系列活动,仁川旅游知名度得到大幅提高。
二、城乡统筹开创新局面。五水共治扎实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8个行政村均已完成招投标并开工建设,累计完成24个村主管网和污水处理终端建设,17个村接户率达到80%,19个村完成了初验收。三改一拆深入推进。落实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两网化”管理体系,处置各类违法建筑面积96848㎡,改造旧住宅区面积28320㎡,分别完成县下达任务的387.39%和101.14%。出台实施办法对暂缓拆除违法建筑进行合理分类处置。城乡环境全面整治。全面推进“四边三化”专项整治行动,以限期交办销号制按时完成各整治点交办单,得到了县委领导的高度肯定。全域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处理,落实公路沿线18个村垃圾集中机械化处理,完成平象和西产马岭垃圾减量化阳光房主体建设。巩固深化养殖场、砂场整治,关停养殖场4家,提升养殖场2家。高度重视农村废气粉尘治理,解决磐安县造漆厂、磐安县绿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87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