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充满着无忧无虑和天真烂漫。
回忆童年的趣事,多么令人陶醉和向往。
随着慢慢变老,童年离我们越来越远,但一到三年级上学坐过的泥课桌,像纂刻在脑海中的铅字,让人始终难以忘怀。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到了适龄入学,恰逢文革结束。
蒲城县荆姚小学,这个曾是蒲城第一支党支部成立之地,也难以幸免,学校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桌椅板凳被砸得惨不忍睹。
这个小学,距离我村仅仅只有500米路程,但在校外报到后,凝视学校,也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
迫于无奈,我们四个大队的近百名适龄新生,分成二个班级,被安排在大队部或教师家中,自己扛着长凳子,提着小椅子,开始一年级的入学就读。
大概过了2个多月,一天语文教师告诉大家,下个礼拜我们就能回到学校,坐在教室上课。
当时听到这一消息,大家不约而同地喊起,心里比一年仅能过年才能吃到的水果糖还甜。
告别几个月的流浪学习,我们来到了日思夜盼的学校。
走进教室,没窗没门,一排排整齐有序的泥课桌,静静地,稳稳地等候主人的归来。
泥课桌是用胡基、泥巴加着麦衣子,由农村的泥瓦匠加工而成。
每个长约1米2,高80厘米,两条腿粗糙不平,桌面宽40厘米,平如镜面。
土坯教室、黄土地面和泥课桌相得益彰,氤氲着泥土的芬芳,尤其是贴近桌面,一股股麦草的香甜味道扑鼻而来。
坐在泥课桌上上课,写作业,虽然条件艰苦,但往往是苦中有乐,趣味无穷。
坐得时间久了,泥桌面难免磨出灰土,不论是单衣服,还是黑棉袄,常常沾满泥土,有些好动的伙伴,在桌子底下钻来穿去,瘦小的脸面和头发沾满土面,犹如在地上滚过的泥人一样。
那时候,男生和女生搭配而坐,有些同学用铅笔在中间画出一条"三八"线,更有大胆的同学用小刀子刻出一条深沟,曲曲折折,使本来平整的泥课桌,凹凸不平。小报告打到老师处,罚站一节课是很平常的一件小事。
夏天,教室没有空调,更没有电风扇。豆大的汗水滴在泥课桌上,瞬间变成湿泥,两个胳膊往桌子上一放,不到两节课,全被稀泥糊满。
冬天,教室没有火炉,更没有暖气,尽管穿着棉窝窝,穿着大棉袄,戴着棉套袖,刺骨寒冷的北风,依旧穿过报纸糊的窗口。
我们趴在泥课桌写作业,脸冻得紫一块青一块,脚冻得失去知觉,手冻得红肿肿,裂开几道口子,握不住铅笔,但作业必须下课交付。
泥课桌,看起来简陋,但辛勤的教师,不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冬,用那七彩粉笔,教我识字、解题和唱歌。
记得二年级上学的一天,课间,男生们踢斗鸡,滚铁环,练摔跤,女生们踢毽子,捉迷藏,一声铃响,大家匆匆忙忙往教室跑,人人坐得端端正正。
算术课苏老师夹着课本站在讲台上,让全班同学跟着他一句一句背诵乘法口诀,苏老师领背到,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八,话音刚落,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苏老师异常愤怒,刚要发火,一句,二三得八,我是考验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好笑!结束了尴尬场景,后来这个二三得八,也成为学校不多的笑料。
如今,伴随我求知上学的泥课桌早已躺平,被人遗忘。在城市,在农村,修得富丽堂皇的是学校,盖得窗明几净的教室,漂亮的桌椅、现代化的多媒体和线下教育,与泥桌子比较,真是冰火两重天!
然而,童年的泥课桌依然给我们留下最深最美的怀念。贫穷、艰难并没有限制我们对知识的渴望,扼杀我们对外面世界和未来的憧憬。
尽管泥桌子时代,我们上学没有家人接送,半天上学,半天学农,没有课外作业,没有家教辅导,没有任何玩具,但我们学会了自己洗衣,干家务,学会了简单的劳动。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在艰苦的环境下如何成长,如何发奋,如何努力,如何肩扛责任,去改变自己的贫穷命运。
好在我们这批坐过泥桌子的"泥腿子",伴随着科学春天的到来和改革开放,或成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骄子,或成为经商下海的商人,或成为种地务农的能手,或成为机械制造和建业领域的能工巧匠,或成为保家为国的忠诚卫士。
我们无愧于泥桌子,无愧于时代,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见证者和享受者。
每当想起童年的泥课桌,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动!泥课桌,你虽然土得掉渣,但一直陪伴我在知识海洋中徜徉、翱翔,在人生的征程中追求,畅游……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