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要坚持把强化区域协同融通作为着力点”(人民时评) 3
2.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人民时评) 6
3.把美好想象变为现实创造力(人民时评) 9
4.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人民时评) 12
5.从文物中汲取文化自信力量(人民时评) 15
6.打造各具特色的劳务品牌(人民时评) 18
7.点亮屋顶的光照亮绿色发展的路(人民时评) 21
8.多措并举扩大有效投资(人民时评) 24
9.多措并举确保全年粮食丰收(人民时评) 27
10.发挥重大工程的“乘数效应”(人民时评) 30
11.反餐饮浪费要做到“常”紧盯“新”(人民时评) 33
12.管好用好城镇开发边界(人民时评) 36
13.规范特殊类型招生夯实高考公平公正(人民时评) 38
14.化“关注红利”为城市竞争力(人民时评) 41
15.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人民时评) 44
16.假期消费展现中国经济蓬勃生机(人民时评) 47
17.建立“一张网”服务“一站式”(人民时评) 50
18.绿色发展,动能焕新(人民时评) 53
19.品质过硬,国货“常青”(人民时评) 56
20.让工业互联网跑出发展“加速度”(人民时评) 59
21.让矛盾纠纷化解在成讼之前(人民时评) 62
22.让优质托育服务惠及更多家庭(人民时评) 65
23.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人民时评) 67
24.守护传承好绿色“国宝”(人民时评) 70
25.岁稔年丰,筑牢大国粮仓(人民时评) 73
26.拓展群众“家门口的幸福”(人民时评) 76
27.推动数字贸易繁荣发展(人民时评) 79
28.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人民时评) 82
29.为区域协调发展筑牢教育地基(人民时评) 85
30.为养老服务筑牢法治之基(人民时评) 88
31.乡村处处蕴新机(人民时评) 91
32.向广袤森林要食物(人民时评) 94
33.协力推动城市公交可持续发展(人民时评) 97
34.携手共筑网络安全“防火墙”(人民时评) 100
35.依靠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动能(人民时评) 103
36.以法治护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人民时评) 106
37.以高质量科普厚植科技创新沃土(人民时评) 109
38.以数字化激发文旅消费潜能(人民时评) 112
39.以信息畅通优化健康服务(人民时评) 115
40.用绿色行动共建美丽家园(人民时评) 118
41.用心用力做好“数字帮扶”(人民时评) 121
42.在剧场,以文明成就艺术(人民时评) 124
43.在开放合作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人民时评) 127
44.整治网络戾气弘扬社会正气(人民时评) 130
45.直播带货,规范方能长远(人民时评) 133
46.尊崇英烈,激发奋进力量(人民时评) 136
“要坚持把强化区域协同融通作为着力点”(人民时评)
一趟“大豆的旅行”,可以窥见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气象。前不久,装载1.12万吨大豆的“江海直达”67号船,自浙江宁波舟山港起航,历经6天5夜航行后,抵达位于湖北黄石的黄石新港。大豆再经水铁联运转运作业,由铁路发运至川渝一带。与传统江海联运方式相比,这种“海水铁”联运模式可缩短1至2周的运输时间,运输成本却基本相近。一条条直达航线、一次次水铁联运,为沿江省市协同融通提供坚实的物流支撑。
长江经济带横贯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总书记强调:“正确把握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努力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有机融合的高效经济体。”近8年来,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到长江中游城市群,再到长三角一体化,沿江省市强化协作,区域融合实现重大提升,区域协同联动不断加强,长江经济带日益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成就有目共睹,经验值得总结。在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强化区域协同融通作为着力点”。“强化区域协同融通”,既映照着“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的大判断,也蕴含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方法论。
如何理解“强化区域协同融通”这一要求?可以从这次会上提出的两个关键词切入。
一个是“生态共同体”。长江流域是一个整体,沿江各地共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推动这样一个庞大集合体的发展,一定要处理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总书记举过一个例子,“经过30余年开发,嘉陵江上游布局了大量采矿冶炼企业,形成了200余座尾矿库”,位于嘉陵江上中游分界点的一些城市尽管“坚持生态优先、加紧防治,但仍饱受防不胜防的输入型污染之痛”。可见,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必须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立足“共”字做文章。对沿江各省市而言,认清楚“长江经济带因长江而生、因长江而兴”这个因果关系,在各自发展过程中从整体出发,把自身发展放到协同发展的大局之中,坚持把共抓大保护摆在第一位,在高水平保护上下更大功夫,才能把“被动地”重点突破变成“主动地”整体推进。
另一个是“利益共同体”。长江经济带地区发展条件差异大,各个地区、每个城市都有推动自身发展的意愿,但只有放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一盘棋”中研究自身的功能定位,合理确定差异化协同发展的新目标新举措,才能避免无序低效竞争、产业同构等问题,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利益,就意味共同责任。清除市场壁垒,打通堵点,增强区域交通互联性、政策统一性、规则一致性、执行协同性,才能把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大做好,提升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这也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筑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的题中应有之义。
强化区域协同融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对此,***总书记作过透彻阐述:“已经明确的方向和重点,要用‘快思维’、做加法”“如果一时看不透,或者认识不统一,则要用‘慢思维’,有时就要做减法”“对一些二选一甚至多选一的‘两难’、‘多难’问题,要科学论证,比较选优”“对那些不能做的事情,要列出负面清单”。沿着这样的思路,相信,长江经济带将在区域协调发展中交出更精彩的答卷。
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人民时评)
大大小小的公园,点缀成片的绿地,绵延起伏的绿道……如今在城市漫步,处处可见美丽风景。一些地方践行“公园城市”理念,推动城市建设向着更加宜居的目标稳步迈进。
城市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目标,还要追求生态目标、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总书记指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应有之义。
新时代以来,我国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推进城市建设,持续拓展城市生态空间,建设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推进城市公园体系和绿道网络建设,大力推动城市绿化,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2012—2021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9.22%提高到42.0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1.8平方米提高到14.78平方米。
以自然为美,就要坚持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比如,北京持续推进“留白增绿”和“大尺度绿化”,千余座公园分布在首都的各个区域;广东深圳选取街道边角地或小区闲置绿地,打造出一个个家门口的美丽花园;江苏泗洪培育应用大量乡土树种,凸显城市本土特色。科学谋划、精细落实,就能让城市生态空间更加亮丽,百姓生活空间更加舒适美好。
城市生态空间是城市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随意侵占和破坏。据报道,近期个别城市出现跟风种植网红树种、过度追求景观化、急功近利推动“大树进城”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虽然不是主流,但需要警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关系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关系人居环境品质和人民生活幸福。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多措并举、强化落实,才能取得更多实效。
建设美丽城市,必须坚持系统思维,遵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作为城市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城市绿化应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给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稳定、老百姓品质生活留足生态空间。不妨将整个城市建成一个大公园,通过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构建和生态格局优化,实现人、城、境、业的和谐统一。推窗望绿、行路见荫、街角遇绿,当这样的诗情画意触手可及,人们就能更好畅享城市生活。
建设美丽城市,也要按科学规律办事。比如,城市绿化应科学选树、科学种树,尽量选择乡土树种,审慎使用外来树种草种,坚持适地适树原则。除了满足人的需求,也要给动物留下栖息空间,让树林有鸟声蝉噪、草地有蝶飞虫鸣,不断恢复城市生物多样性和城市生态系统完整性。同时,应坚持节俭务实原则,切忌贪大求洋,不搞脱离实际、铺张浪费、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美丽城市,一定少不了蓝天碧水、公园绿地。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一座座“公园中的城市”必将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把美好想象变为现实创造力(人民时评)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科幻产业的重要生命线
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畅销全球,本土科幻影片连连收获好口碑,科幻主题公园受到游客青睐……近年来,我国科幻产业迈入发展快车道。前不久,世界科幻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这场科幻盛会展示了中国科幻产业的深厚创新潜力,为世界科幻产业发展注入了鲜活能量。
兼具科学与幻想元素,科幻是培育想象力的重要载体,能够激励创新创造。以人类对自然宇宙的持续追问为向导,科幻蕴含的奇思妙想,有时能给科学研究以启迪。从星际探索到人机对话,过去科幻作品畅想的场景如今许多都已成为现实。科幻作品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惊奇感,在推动科普方面有天然优势。比如,得益于《流浪地球2》《三体》等影视作品的热播,太空电梯、数字生命、核聚变等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激发了全社会对浩瀚太空的憧憬之情和探索决心。
今天,从量子科学、脑机接口到未来网络,不断拓展的科学前沿也为科幻创作打开了空间。当前,我国科技强国建设蹄疾步稳,重大成果接续涌现,人脸识别、智能驾驶等新技术应用走向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科幻、热爱科幻,科幻产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2023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达877.5亿元,科幻阅读、科幻影视、科幻文旅等板块发展势头较为强劲。
时代为科幻发展提供了土壤,人们对科幻也有更多期待。与最新讲话系列的科技进步相比,我国科幻产业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科幻作家、受众群体和优质作品还比较欠缺,以科幻激发想象力、培育创造力的氛围尚未形成。面向未来,促进科幻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能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还有助于点亮公众对未知的好奇和热爱,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培养出一批批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政策引导、市场驱动,是产业兴盛的密码。科幻与科技、文学、影视、游戏等行业深度交叉,资源相对分散。营造良好的产业氛围和生态,有必要聚集相关资源,推动文学、漫画、影视、衍生品、旅游等全产业链发展。作为新兴行业,科幻产业培育也离不开政策支持。2020年,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强扶持引导科幻电影创作生产等10条政策措施。近年来,北京、四川成都等地也出台了支持科幻产业的务实举措。促进科幻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还需脚踏实地补短板,用好各项扶持政策。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科幻产业的重要生命线。正视科幻创作面临的挑战,需要鼓励创作者挥洒想象力,将中国本土的美学、文化与全人类的共同关切结合起来,创作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质量作品。科幻深受青少年喜爱,青少年也是科幻创作的重要力量。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对科幻的兴趣,发挥科幻文学的教育功能,能够让更多孩子成为科幻爱好者、潜在的创作者、未来的科学研究者。
在世界科幻大会上,与会专家对我国科幻未来充满期待。从盘古开天、嫦娥奔月的浪漫想象,到“天宫”遨游、“嫦娥”落月的伟大实践,中国人从不缺乏想象力,更不断积蓄着把美好想象变为生动现实的创造力。搭建起想象与创新的桥梁,科幻将助力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
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人民时评)
应对大涝大灾,大建和大治必须两手抓、两手硬
全方位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努力实现防灾关口更靠前、减灾基础更牢固、救灾机制更灵敏
治理水患,历来是安民兴邦的大事。北方入冬之际,***总书记在北京、河北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强调“大涝大灾之后,务必大建大治,大幅度提高水利设施、防汛设施水平”,要求“加快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为整体提高京津冀地区的防洪能力指明了方向,为各地全力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遵循。
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这是一个基本国情。灾害多发频发,决定了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也包括水利现代化、应急管理现代化。”应对大涝大灾,大建和大治必须两手抓、两手硬。特大洪水发生时,北京门头沟妙峰山民族学校在断水断电和通信中断的情况下,成为附近群众的“安全岛”,累计安置超千人次,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建好基础设施、完善建筑物的防洪标准、设好紧急安置点的重要性。***总书记在此次考察中,提出“既要建好用好水库等控制性工程,也要完善山区道路、房屋等建筑物的防洪标准”“城市恢复重建要做好防灾减灾论证规划,充分考虑避险避灾”“防汛抗洪是一盘棋,要深入研究推进京津冀地区防洪工程体系建设”等一系列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筑牢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防线。
水利工程是防汛抗洪的重要安全“屏障”。无论是官厅水库、斋堂水库、三家店引水枢纽,还是小清河分洪区、兰沟洼、东淀、献县泛区等蓄滞洪区,在应对洪涝灾害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推进水利现代化,必须大幅度提高水利设施、防汛设施水平,加快完善防洪工程体系。最近中央决定增发1万亿元国债,用于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项目建设。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把各项工程建设成为民心工程、优质工程、廉洁工程,必能系统有效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在治理方面,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是一条重要经验。立足我国国情和灾害特点,推动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对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防灾有力、减灾有效、救灾有序的根本保证。要进一步夯实地方党委政府防汛救灾主体责任,实行防汛救灾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与之相应,还要大力提高领导干部风险意识和应急处突能力,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
“善除患者,理于未生”。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需注重抓当前与谋长远相统一。一方面,应抓紧补短板、强弱项,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绷紧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这根弦,进一步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另一方面,应坚持系统观念,坚持求真务实、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把恢复重建与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极端天气趋强趋重趋频,迫切需要全方位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努力实现防灾关口更靠前、减灾基础更牢固、救灾机制更灵敏。
***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安全发展理念,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就能获得更为牢固的安全保障。
从文物中汲取文化自信力量(人民时评)
考古工作者将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遗存发掘出土,将尘封的历史揭示出来,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
前不久,由中国历史研究院建立的我国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新石器时代“7000岁”的陶人面像,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龙形器,商代象牙杯,周代铜牺尊……一件件精美的出土文物,观众从中感受到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领略到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
泱泱中华,万古江河。***总书记深刻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从留下“中国”一词最早文字记录的西周青铜器何尊,到铸有“中国大宁”铭文的湖南长沙伍家岭出土汉代铜镜,再到出土于新疆和田地区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作为历史的见证,考古文物生动展现出中华文明弦歌不辍、中华文脉绵延不绝。
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考古工作是研究和展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对于没有文字记载的早期文明阶段,通过考古发掘找到更多信息,可以用遗迹遗物廓清历史迷雾;而对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阶段,通过考古发掘“证经补史”,则可以让历史更加生动鲜活。浙江良渚、湖北石家河、山西陶寺、陕西石峁、河南二里头……考古工作者将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遗存发掘出土,将尘封的历史揭示出来,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
事实上,考古既是在不断发现遗存、探寻历史,也是在不断传承历史、弘扬文化。遗址的发掘与复原、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不仅让历史遗迹、文化瑰宝重见天日、重获新生,也让更多人能够在触摸历史中感知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在思接千载中读懂“何以中国”。与考古文物的每一次相遇,都能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先人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审美取向,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这个意义上,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物质载体。
近年来,考古学逐渐摆脱“冷门”的标签,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一方面,这得益于考古与科技的更紧密结合。考古方舱、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等装备的亮相,碳十四测年、同位素分析等实验室考古技术的广泛应用,既助力考古不断取得新突破,也让考古发掘更有科技感,更加可感可知。
另一方面,这也与考古成果以更为多样的面貌走近公众密切相关。无论是《国家宝藏》《中国考古大会》《中国国宝大会》等节目受到观众欢迎,还是“数字敦煌”资源库、故宫“数字文物库”等项目给人带来全新文化体验,抑或是考古盲盒等文创产品走红,都启示我们,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才能让文物活起来、让考古火起来,在丰富全社会的历史文化滋养的同时,让更多人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让考古工作被更多人看见,让文物更好走近大众,揭示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考古事业将不断焕发新的光彩,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不竭力量。
打造各具特色的劳务品牌(人民时评)
建设劳务品牌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只有更加注重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建立健全促进机制和支持体系,劳务品牌才能既做专做精又做实做好
“广东技工”“吴忠厨师”“云阳面工”……近年来,经过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培育,全国劳务品牌数量已近2000个。劳务品牌具有地域特色、行业特征和技能特点,是推动产业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切实加强劳务品牌建设,推动劳务品牌提质升级,有助于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进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劳务品牌能带动大发展。据统计,广西“八桂米粉师傅”吸纳从业人员40万人,河北“河北福嫂”带动就业6.5万余人,江西“武宁装饰人”形成10万人的装饰队伍。这说明,劳务品牌的就业容量大,吸纳从业人员多。从供给侧看,建设劳务品牌使得更多劳动者掌握一定专业技能,成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助推器”。
劳务品牌也连着大民生。请保姆看护孩子、家装找施工队、给老人请护理员等,有劳务品牌作为保障,往往更能让人放心、满意。不少劳务品牌集中在家政服务、餐饮、养老服务等领域,有助于人们提高生活品质。从需求侧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建设劳务品牌也顺应了这一趋势。
一头关联就业市场,一头关乎民生福祉,建设劳务品牌能够让供需两端实现双赢。更好实现促就业与惠民生的“双向奔赴”,需要在提质量、挖潜力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分类型发掘劳务品牌,特别是对有一定基础但技能特点不突出、分布较为零散的劳务产品进行引导,逐步形成劳务品牌。另一方面,要分领域培育劳务品牌,既面向民生需求,又聚焦新产业新业态,挖掘细分行业工种的用工需求,尽可能精准对接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建设劳务品牌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近年来,一些独具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知名度、认可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品牌效益持续显现。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支持、行业发力、群众参与。从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到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再到推动制定行业标准,一系列举措,推动劳务品牌发展从粗放迈向精细,从社会民生领域拓展到经济发展范畴,提高专业性、产业化水平。面对发展新领域、就业新趋势、生活新需求,只有更加注重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建立健全促进机制和支持体系,劳务品牌才能既做专做精又做实做好,真正成为促就业、惠民生、助发展的“金名片”。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换挡升级,为劳务品牌的培育、发展、壮大提供了良好环境。“楚天豆腐郎”从业人员达10万多人、年劳务收入20亿元,“吕梁山护工”从业者年工资性收入总计达16亿元以上,“丘北纺织工”带动就业1.3万人、每年实现务工收入7.8亿元……加速劳务品牌壮大升级,是聚集优质资源、引领产业升级、辐射区域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对此,应继续以品牌建设引领技能强化,推动产业资源与人力资源有效对接,坚持市场化运作、规范化培育,不断拓展劳务协作的广度和深度,为各类劳动者实现自身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打造各具特色的劳务品牌,是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力举措。不断强化基层人力资源技能化开发、规模化输出,让劳务品牌发展成创业品牌、产业品牌、文化品牌,就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保障。
点亮屋顶的光照亮绿色发展的路(人民时评)
户用分布式光伏深入家家户户,渗透农村生产生活各个方面,不仅为新能源发展找到了新的应用场景,更为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开辟了新蓝海
行走在千里沃野、美丽田园,所见的不止有袅袅炊烟、行人车辆,还有农家屋顶上的深蓝色太阳能光伏板。户用分布式光伏安放在农户屋顶,是广袤田畴的新鲜事物,也成为我国新能源发展的生动缩影;不仅串联起千家万户的日常用电、幸福生活,更有利于推动我国能源转型、助力乡村振兴。
国家能源局11月中旬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户用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达到1.05亿千瓦;前9个月,全国户用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3297.7万千瓦,约占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的一半,超过全国光伏新增总装机的1/4,成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我国户用分布式光伏快速发展,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开发规模屡创新高,在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户用分布式光伏虽小,却具有多方面的独特优势。相较于大型集中式光伏电站,户用分布式光伏不必选址建造在远离人烟之处,能有效利用村民屋顶等闲置空间,输电损耗也更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建筑屋顶资源丰富,光照情况较好,为户用分布式光伏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据有关机构预测,我国农村地区可安装光伏屋顶面积约273亿平方米,超过8000万户,开发潜力巨大。正因如此,户用分布式光伏如同我国推进能源革命的轻骑兵,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汇聚涓滴之力。
点亮屋顶的光,照亮绿色发展的路。户用分布式光伏深入家家户户,渗透农村生产生活各个方面,不仅为新能源发展找到了新的应用场景,更为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开辟了新蓝海。在脱贫攻坚中,光伏扶贫项目作为十大精准扶贫项目之一,通过国家财政补贴以低成本为村民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以售电收益的形式补贴贫困户生活。有村民感慨:“装了3千瓦的光伏设备,现在每年能发几千度电,虽然不多,但有这份收益我们感到心安,生活有了保障。”随着“千家万户沐光行动”的深入实施以及各地支持政策落地见效,一个个光伏设备建设落成,传递着阳光之“暖”,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又给群众带来了金山银山。
更好推进户用分布式光伏发展,需要多措并举。一方面,要依照区域资源禀赋条件制定差异化发展目标,在构建完善市场体系与企业准入标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连接作用,切实维护村民利益。另一方面,还要着力完善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结合智能化管理监测技术,提升配电网故障监测能力,缓解分布式光伏不确定性对电网造成的调峰压力,积极建设源网荷储系统。
***总书记强调,“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户用分布式光伏作为可再生能源的新兴形式,将在生态文明建设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助力端牢能源饭碗、福泽更多群众,为加快能源转型、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双碳”目标添砖加瓦。
多措并举扩大有效投资(人民时评)
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增发的国债资金初步考虑在2023年安排使用5000亿元。本次增发国债,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也将在保障国家水安全、促进民生持续改善、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投资是稳增长、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1—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9%。在房地产市场调整的背景下,这样的投资增长呈现了较强韧性。从结构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9%,制造业投资增长6.2%,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保持在11%以上,说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领域投资仍具有强劲动力。
立足当下,打好全年经济工作“收官战”,稳投资依旧至关重要。一方面,扩大有效投资是促进经济恢复和较快增长的必需,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有利于提升经营主体预期,通过投资的乘数效应带动就业和消费,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另一方面,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供给。投资项目不仅关乎当期的“量”,还关乎未来产业发展的“质”,以及可持续增长的“能”。因此,稳投资不是为了拉动经济一时增长,而是面向未来,构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做好稳投资工作,应更好发挥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在1—10月份经济数据中,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以下简称“大项目”)投资同比增长9.9%,增速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7.0个百分点,十分亮眼。观察各地的“大项目”清单,或涉及科创中心建设,或关乎交通基础设施的更新。这些项目往往有很强外溢性,需要政府投资牵头,进而带动民间投资。
特别是科技创新投资,政府投资大有可为。比如,上海光源是政府投资的国家重大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向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新技术开发研究各领域的用户开放。一家中国企业就利用上海光源,自主研发出抗癌新药,成功在国外获批上市。国际经验显示,在经济发展水平从中高收入迈向高收入阶段时,投资增长动力将从要素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这正是我们需要抢抓的机遇期。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发挥重大项目的牵引和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就能不断拓展有效投资新空间,推动内需潜力加速转化成发展动力。
稳投资还要进一步释放民间投资活力。民间投资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力军。应看到,受外部环境变化、市场需求波动、收入利润下降等因素影响,当前投资信心和预期仍有待提升。为此,各地应继续优化政策、减轻民营企业负担,继续优化营商环境,为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重大补短板项目、重大示范项目等提供有效路径,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在重庆,我国首条横穿大巴山腹地的西渝高铁施工现场,路基、隧道、桥梁等177个工点同时施工,连点成线、齐头推进;在贵州,贵安新区多个数据中心建设跑出“加速度”、聚集成势……广袤的神州大地上,重大项目正密集“上新”。我们应当坚定信心,随着各项政策落地生效,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投资的拉动力将进一步增强,投资有望持续保持较好增长态势。
多措并举确保全年粮食丰收(人民时评)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粮食生产能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要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将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
稻菽成浪,谷米满仓。秋粮占全年粮食产量的七成多,眼下,各地区各部门正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多措并举确保全年粮食丰收。今年我国夏粮获得丰收、早稻实现增产,秋粮播种面积稳中有增,整体长势良好,丰收在望。争取秋粮有好收成,就能为全年粮食丰收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今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经历了多重考验,成绩来之不易。我们克服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灾害影响,全年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一季季沉甸甸的收获,牢牢稳住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展现了“基本盘”的稳健力量。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粮食生产能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要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将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才能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
粮食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一项项新技术落地,一台台大农机驰骋,田间地头激荡着科技动能,凸显农业现代化“金扁担”的硬支撑。我国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大力推广优质耐密品种,配套密植精准调控技术模式和适宜高性能机械,推动大面积提高单产落地见效,挖掘增产潜力。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3%。让更多“望天田”变成“高产田”,让农民从会种地变为“慧”种地,就能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发展粮食生产,主体是种粮农民。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抓好粮食生产机制保障,让好政策进村下田,健全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政策体系,实施夏粮“一喷三防”、秋粮“一喷多促”补助,下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各项政策举措实打实,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让农民通过种粮实现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好,才能更好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
从实际情况来看,保障粮食安全还要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最大程度减少农业损失。这要求我们落细落实农业灾后生产恢复、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措施,坚持底线思维,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分区域、分作物、分环节把情况摸清楚,努力提高防灾减灾的精准性、有效性、科学性,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尽力实现非灾区多增产、轻灾区保稳产、重灾区少减产,确保全年粮食生产保持稳定。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稳住农业基本盘,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盯紧防灾减灾、抓好秋管秋收,加强农机作业供需对接和服务保障,努力确保丰收到手、颗粒归仓,把粮食生产抓紧抓实,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发挥重大工程的“乘数效应”(人民时评)
今年下半年,我国铁路建设捷报频传:贵南高铁全线运营,为沿线区域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丽香铁路开通运营,结束了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不通铁路的历史,丽江市至香格里拉市最快1小时18分可达;连通京津冀地区的第四条铁路干线——津兴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营。数据显示,今年1至11月,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407亿元、同比增长7.4%。铁路密集投产,交通网络持续加密,为流动中国注入新活力,也为我国重大工程项目持续推进写下生动注脚。
重大工程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交通建设勇当“先行官”;修堤筑坝、连通水系,水利建设跑出“加速度”;寻油找气、追风逐日,能源建设激发“新活力”;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场馆建设按下“快进键”。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从南海之滨到北国边陲,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建设蹄疾步稳,拉动有效投资,增添发展动力,推动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
重大工程体量大,是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压舱石”“稳定器”。一段时间以来,总需求不足成为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重大工程建设规模大、周期长,能够有效吸纳投资、扩大内需,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需求潜力,助推经济企稳回升。今年1至11月,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9.6%,增速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6.7个百分点,投资带动作用明显。充分发挥重大工程牵引示范作用,有利于稳投资、稳增长,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重大工程战线长,直接拉动力、间接带动力都很强。以今年7月实现先期通水的引汉济渭工程为例。从直接效果看,工程建设带动了水泥、钢铁、物流运输等相关企业的发展。从长远影响看,这一工程润泽关中、解渴陕北、带动陕南,有利于破解陕西水资源瓶颈制约、实现水资源配置空间均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大工程往往也是各类新装备、新技术的“练兵场”。从具备无人巡检和自主导航等功能的水下机器人,到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混凝土生产信息管理系统,技术创新为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提供了保障,推动中国建造、中国制造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由此可见,重大工程具有公共性、通用性、基础性的特点,既能为产业链上下游发展提供机遇,也能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支持,还能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动力。更好发挥重大工程的“乘数效应”,对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重大工程建设还蕴含着巨大的社会效益。作为奋战在平陆运河工地的建设者之一,广西横州市平塘村村民孙国旗感慨,“以往休渔期只能补渔网、修渔具”,而如今,“休渔期也能在家门口挣钱”。前三季度,各地通过在相关建设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吸纳174万余名低收入群众务工就业。从吸纳就业,到更好满足千家万户用水用电需求,从改善生活环境,到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一批重大工程补齐民生短板,释放发展暖意,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近期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着力扩大国内需求”。重大工程的有序推进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今年以来,浙江启动“千项万亿”工程,统筹用好多种融资工具,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山东建立重要项目协调机制,加大省级统筹力度;广西开展重大项目“审批直通车”活动,创新服务举措。保持“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持续发挥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的引导作用,更多重大工程将拔地而起,内需潜力将加快释放,中国经济将更具活力。
反餐饮浪费要做到“常”紧盯“新”(人民时评)
常抓不懈,持续推进制止餐饮浪费工作,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
推出个性化汤面,顾客可根据个人喜好“定制”浇头和面汤的分量;运用APP收集顾客对菜品的反馈,优化调整菜品菜量;高校食堂推出“按需定制”就餐模式,提供“小份菜、半份饭”,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近年来,不少餐饮服务单位创新方式、优化供给,用实际行动对餐饮浪费说“不”。
前不久发布的《2023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餐饮行业减少“舌尖上的浪费”取得显著成效。从举措看,餐饮企业聚焦生产与服务两大环节,持续实施反浪费举措,在“强化食材采购、储存、使用管理,减少浪费和积压”“有效利用食材边角料,提高出成率”“堂食菜单中提供部分小份菜、小份主食选项”“餐厅醒目位置开展制止餐饮浪费宣传”等方面表现突出。从数据看,参与调研企业的餐厨垃圾量平均减少11.2%,垃圾处理费平均减少6.7%,打包餐盒使用量平均增加11.7%。相关成果来之不易,折射出餐饮行业反餐饮浪费的决心和态度。
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珍惜粮食、厉行节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餐饮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新时代以来,从反食品浪费法颁布施行、各地相关政策文件纷纷出台,到制止餐饮浪费国家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再到“光盘行动”、制止餐饮浪费专项行动等持续开展,餐饮浪费现象逐步改观,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也应看到,一些地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常抓不懈,持续推进制止餐饮浪费工作,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才能助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做到“常”,建立反餐饮浪费长效机制。一方面,应加强全周期管理。比如,浙江省温州市创建“全链条”制止餐饮浪费示范企业:采购时以餐食订单预测为依据,避免食材供应过量;制作环节加强后厨培训管理,对余料食材进行再开发;在服务环节设立餐厅点菜引导员,引导顾客适量点餐。另一方面,应注重全方位落实。比如,针对餐饮外卖、婚宴、自助餐、单位食堂等场景特点,明确行业标准与规范,压实主体责任,加强执法检查。落细落实各方面举措,织密制度之网,就能营造反对浪费、崇尚节约的良好社会氛围。
紧盯“新”,与时俱进查缺补漏。随着时代发展,餐饮业态、消费场景等也在变化,一些餐饮浪费新现象相伴而生。比如,有的外卖平台提供大额满减等活动,容易诱导消费者为了凑单多选多买;有的主播为了博眼球,在短视频平台上暴饮暴食。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下足绣花功夫,提高监管的精细度。主动作为,及时创新方式方法,方能有效遏制新出现的各类餐饮浪费现象。
制止餐饮浪费需要久久为功,离不开全社会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行动,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不弃微末、日积月累,践行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涵养简约文明的饮食文化。
管好用好城镇开发边界(人民时评)
强化底线思维,严格规范城镇开发边界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避免“寅吃卯粮”,为未来发展预留合理空间
据自然资源部消息,我国统筹划定了城市、镇以及各类开发区城镇开发边界。在优先划好划足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应划尽划生态保护红线的前提下,各省份按不超过2020年现状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的1.3倍控制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对管好用好城镇开发边界提出具体要求,有助于引导建设活动向城镇开发边界内集中,进一步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促进绿色发展。
国土空间规划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总书记指出,“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把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城镇开发边界是“三区三线”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城市、镇和各类开发区等。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必须加快转变国土开发利用方式。推动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成果精准落地实施,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
做好城镇开发边界管理,要强化底线思维,严格规范城镇开发边界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避免“寅吃卯粮”,为未来发展预留合理空间。当前,我国绿色、集约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但城乡建设用地较为粗放、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等问题亟待解决。面对风险挑战以及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我们应当着眼长远,尽最大努力推动城镇紧凑发展和节约集约用地,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加大存量用地挖潜力度,推动地上地下空间复合利用,并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做好实施、监督、评估、考核、执法等工作,才能更好推动城市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发展。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划定了城镇开发边界,就要维护好其严肃性和权威性。城镇开发边界外不得规划建设各类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不得规划城镇居住用地;不得擅自突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和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严禁违反法律和规划开展用地用海审批……对明令禁止的行为,必须严格监督。此外,还要明确哪些情形可以对城镇开发边界进行局部优化,应采取什么样的评估调整程序。在统筹做好规划城镇建设用地安排的基础上,强化制度刚性约束,才能有效防止城镇无序蔓延、引导空间布局优化,促进城镇高质量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在资源得到高效循环利用、生态环境受到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城市规模需要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合理控制城镇开发边界,合理安排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支撑体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就能蓄积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可持续的生存环境。
规范特殊类型招生夯实高考公平公正(人民时评)
“2024年起,高校高水平艺术团不再从高校招生环节选拔,由有关高校从在校生中遴选培养”“2024年起,高水平运动队考生文化考试成绩全部使用全国统一高考文化课考试成绩;专业测试全部纳入全国统考,由体育总局牵头组织实施,高校不再组织相关校考”……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反映高校招生选拔机制改革诸多新动向、新趋势,回应了社会各界期待。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是人才培养的枢纽环节,关系到国家发展大计,关系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亿万青少年学生前途命运。特殊类型考试招生是高校考试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该招生类型是具备艺术、体育等特长的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特殊类型考试招生工作能否阳光有序推进,事关整体高校考试招生工作的科学公正。《通知》对艺术类、体育类考试招生工作进行了系统性、全局性的改革,旨在通过规范特殊类型招生,夯实高考招生的公平公正。
近年来,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和艺术类专业人才招生培养取得了明显效果、积累了宝贵经验,但在考试招生、在校管理等方面仍有改进空间,比如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存在个别学生文化成绩和体育竞技水平偏低,个别高校考试组织不规范、在校管理不严格,个别地方运动员技术等级证书造假等问题;又如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存在学科专业布局待完善、部分考生重专业能力轻文化素质、艺考培训市场虚火过旺且不规范等问题。优化招考办法、严格招生政策、严肃招生纪律,是确保高考公平公正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和时代呼唤。
改革后的特殊类型招生工作,较好地兼顾了招生选拔的公平与效率。《通知》既尊重学生在艺术与体育方面的兴趣特长,为学生提供公平发展的机会和健康成才的通道,也充分尊重相关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实践,支持少数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较高的艺术院校,经批准可在省级统考基础上组织个别专业校考。同时,强化招考办法和招生政策的公平性,比如进一步加强统考统测,严格选拔标准,引导高校不再盲目组织校考;在考试组织中严格考试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校外评委制度、考评人员回避制度、“黑名单”制度等,坚决消除利益交换空间。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通知》着眼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较好体现了科学性与系统性。比如,引导根据不同专业人才选拔培养要求采取不同的考试方式,艺术史论等专业直接依据高考成绩录取,大部分艺术类专业依据高考文化成绩和省级统考成绩录取。同时,从人才全面成长出发,强化提升文化底蕴,进一步提高对艺术体育类考生的高考文化成绩要求,加强人文综合素质考查,着力选拔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艺术体育人才。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招生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中之重。从合理划定特殊类型招生最低录取文化课分数线,到提高体育、艺术类招生的专项测试要求和文化课成绩录取要求,从不得将社会机构和公司提供的测评结果与招生工作挂钩,到不得降低报考条件、不得放宽资格审核标准,我国特殊类型招生机制改革一直不断推进。杜绝招生腐败、确保高考招生公平公正,是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必须啃下的“硬骨头”。不断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能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化“关注红利”为城市竞争力(人民时评)
“空中巴士”长江索道,穿楼而过的李子坝轻轨,灯火辉煌的洪崖洞……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山城重庆的“网红”景观再度吸引大量游客排队“打卡”。看建筑、拍照片,品茶、吃火锅,了解抗战历史、感受烟火气息,这座城市带来的独特文旅体验,令许多人流连忘返。
何止是重庆?长沙、成都、西安、淄博……近年来,国内的“网红城市”接连出圈。有人分析,城市走红离不开短视频等平台的传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背后也是人们在重新发现城市、理解城市。无论是在热门景区游玩,还是品尝当地美食,无论是探寻影视剧取景地,还是沉浸式体验非遗项目,当更多人认真品味城市、体验城市生活,寻常的景象便也蕴藏着与众不同。多样的元素得以有机组合,城市的历史建筑、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便拥有了新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
时代在发展,旅游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升级。如今,人们对旅游的理解不再停留于“看山看水看风景”,而更希望去感受文化、体验未知、丰富阅历。从古色古香的胡同小巷,到时尚前卫的现代街区,多一些精致的元素、人文的浪漫、拐角的惊喜,往往就能受到游客青睐。为适应新趋势,近年来,一些地方运用自身文化资源禀赋,努力打造城市名片,不仅赢得了人气,也开拓了发展空间。可以说,“网红城市”现象是城市文化底蕴、公共服务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产生的,折射着城市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
那么,“网红城市”如何“长红”?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惟有传承历史韵味、坚守文化品位,城市才具有蓬勃生命力。因此,必须在挖掘、彰显自身文化独特性方面下更多功夫。以西安为例,这座十三朝古都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融入旅游产业,经过不懈努力,西安的文旅产品“爆款”不断。在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穿越时空、触摸历史,在大唐不夜城漫步“古诗词路”,在易俗社文化街区听一场地道的古韵秦腔……通过打造新场景、创造新体验,西安的文化特质得到激活,让游客留下了深刻记忆。事实证明,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城市记忆的结晶,都能为城市发展旅游业提供滋养。
也应看到,“网红”带来的客流,可能造成交通拥堵、安全隐患等问题,给当地人日常生活带来一定影响。这也提醒城市管理者,应当追求将“关注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着力完善配套设施、提供精细化服务,由内而外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主动作为、不弃微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持续做优公共服务,才能让游客玩得安心、舒心,也才能让城市的知名度、舒适度、美誉度更上层楼。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今天,我们的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宜游。无论“网红”与否,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建设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那些致力于让居民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必将在人们心中“长红”。
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人民时评)
城中村改造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今年以来,城中村改造备受关注。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不久前,住房城乡建设部对城中村改造进一步提出具体政策落实措施。城中村改造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积极稳妥把这件好事办好,对于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城中村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而形成,被称为“都市里的村庄”。在一些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呈现数量多、面积大、人口多等特点。以广东广州为例,城中村村域面积占全市面积的1/10左右,常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三成以上。在发展过程中,不少城中村存在房屋安全和消防安全隐患多、配套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等突出问题。另外,一些城中村违章建筑多、人口密集、产权关系复杂。现阶段推进城中村改造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因地制宜,以新思路新方式破解一系列难题。
城中村情况复杂多样,改造要坚持先谋后动,采取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拆整结合等不同方式,做到成熟一个推进一个、实施一项做成一项。比如,资金可以平衡的、改造意愿强烈的、产权基础清晰的,适合实施拆除新建。不具备条件的不硬上,以守住安全底线为原则,常态化开展整治提升。一些城中村年代悠久,保存着不少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则应在历史空间活化、城市风貌提升等方面下更大功夫,避免大拆大建、拆真建假,为人们留住乡愁。
城中村改造需要大量资金,钱从哪里来?可以由政府筹措资金,也可以引入社会资金。不过,城中村改造通常周期较长,加上当前房地产市场出现调整等多种因素影响,社会资金筹措难度较以往可能有所增加。各地应结合城市发展实际,积极寻求多样融资渠道,更好挖掘土地价值,细化相关政策支持等。近几年,上海、陕西西安等城市设立了城市更新基金,其中上海创设了全市统一的旧改功能平台,相关单位还联合多家企业和金融机构共同发起城市更新基金。统筹全市资源,以市场化融资手段破解旧改资金筹措和平衡难题,这为城中村改造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解题思路。
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城中村为外来人口提供了低成本的居住空间,也为不少小微企业和个体户提供了创业空间。城中村改造不能“一刀切”,必须进行认真调研和分析,解决好人和产业怎么安置的问题。城中村的一大特点就是其业态不是预先规划的,而是随着市场需求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要更加注重产业导入和培育孵化。此外,需要按一定比例建设保障房,给低收入人口提供安居之地,以免形成新的城中村。切实保障好居民利益,发展多样化业态,才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让新市民更好地在城市扎根。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关乎多方利益的民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统筹处理各方面利益诉求。当前,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正积极稳步推进,期待改造能有效改善城市居住环境,让更多人更好地融入城市、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假期消费展现中国经济蓬勃生机(人民时评)
我国消费增长空间广阔,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底气不断把中国大市场蕴含的消费潜力释放出来
节假日消费是观察经济活力的一扇窗口。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旅游景点游客如织,商场超市人流涌动,餐饮店铺排起长队,影院剧场观众爆满……升腾的烟火气息、丰富的消费场景、高涨的消费热情,既显现出浓浓的节假日氛围,也激荡着澎湃的经济动能。
消费旺,经济强。今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消费潜力逐步得到释放,市场销售总体保持较快增长,消费拉动作用持续显现。中秋国庆假期,出行旺、旅游火、人气热,线上线下消费“齐飞”,实物与服务供销两旺,正展现出我国消费市场的旺盛活力,折射着我国经济的蓬勃生机。中秋国庆假期消费市场交出的这份亮丽成绩单,从一个侧面印证着,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中国经济大船将乘风破浪持续前行。
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当前,我国消费市场呈现恢复增长态势。我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有世界上最具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消费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消费提质升级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中秋国庆假期消费市场的红火再次启示我们,我国消费增长空间广阔,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底气不断把中国大市场蕴含的消费潜力释放出来。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新的供给也可以创造新的需求。在四川省成都市,“火锅巴士”把沿途的太古里、望平街、锦江、电视塔等景点串点成线,让消费者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能享受文化大餐,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消费者;在贵州省贵阳市,由老厂区改造而成的青云市集,嵌入夜宵、夜景、夜演、夜购等业态,摇身一变成为消费新地标;在陕西省西安市的大唐不夜城步行街,AR导览和各类表演,给消费者带来新感受,提升了文旅市场的热度……一个个案例告诉我们,不断创新消费场景、提升消费体验,能够创造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增长。
恢复和扩大消费,同样也离不开良好的消费环境。中秋国庆假期,有的地方要求聚焦解决假期期间就餐难、停车难等堵点、难点问题,持续优化服务品质;有的地方加强节日价格监管,引导经营者诚信、依法经营;还有的地方推行旅游消费投诉先行赔付机制,让游客“放心游”……一系列举措,为消费者营造了良好的消费环境,提振了消费信心。今天,随着新消费热点出现和服务消费增长,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显得更加重要。这既意味着要保障好消费者合法权益,也包括树立行业标准和规范,提升服务产品供给质量。持续优化消费环境,减少消费者后顾之忧,必能推动消费回暖跑出“加速度”。
***总书记强调,“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中秋国庆假期的消费盛况,就是中国经济大海之上的一朵浪花,反映的是中国经济如大海般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内需潜力。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发力新消费、新场景、新动能,促进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定能充分发挥消费“主引擎”作用,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注入强劲动能。
建立“一张网”服务“一站式”(人民时评)
建立“一张网”,提供“一站式”服务,彰显了政府部门为中小企业真心实意解难题、真招实招助发展的决心
中小企业连着千家万户,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如何优化政务服务,提高治理效能,提高企业获得公共服务的精准性、便捷性?
建立“一张网”,提供“一站式”服务,这是中小企业的普遍期待。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一张网”,旨在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有效整合各类服务资源,贯通国家、省、市、县各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与政务服务平台加强互联互通;“一站式”,旨在打造横向连通、纵向贯通、便利共享、泛在可及的服务平台,形成政策直享、服务直达、诉求直办的服务模式。
近年来,我国陆续设立各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1697家,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有力推动了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但是,基层服务机构还比较薄弱,服务资源整合不足,中小企业享受公共服务仍不够便利。建立“一张网”,提供“一站式”服务,成为解决问题的一个有力抓手,将在帮助中小企业纾困解难、降本增效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建立“一张网”,提供“一站式”服务,机制协同联动是关键。以河南新乡平原示范区的探索为例,当地由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牵头,搭建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平台,实现政策查询、解读、推送、兑现流程全部可线上办理。在惠企政策集中办理窗口,企业可以便捷享受政策咨询、绿色通道、帮办代办等服务。通过“一张网”,推动政府各部门建立常态化协调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和信息孤岛,提供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一站式”服务,能有效解决企业和群众“找不到、读不懂”优惠政策,不熟悉新流程、往返跑等痛点难点,让企业更精准、更全面、更便利地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实现线上政策“一网汇聚”、线下问题“一窗通办”,先进信息技术是支撑。用好数据共享、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政策和服务智能匹配、自动送达、快速兑现,才能畅通惠企政策落实落地的“每一公里”。吉林省通化市创新体制机制,以税商联动为基础,搭建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税商联动+多方融入”平台,对惠企政策享受条件与企业基础信息等进行分析比对,多维度勾勒企业的“数据画像”,实现相关政策精准推送。依托相关服务平台,实现从“企业找政策”到“政策找企业”,能够大大降低企业获取相关政策的难度,让企业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经济发展结构,中小企业数量持续增多,规模实力不断提高,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据统计,截至2022年末,我国中小微企业数量已超5200万户,2022年平均每天新设企业2.38万户。建立“一张网”,提供“一站式”服务,彰显了政府部门为中小企业真心实意解难题、真招实招助发展的决心。健全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不断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中国经济必将汇聚起更磅礴的内生动力。
绿色发展,动能焕新(人民时评)
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经济绿色化程度大幅提高的过程,就会成为发展潜力和后劲持续增强的过程
下大功夫,练真功夫,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以“绿”为底,向“绿”而行,打好法治、市场、科技等政策“组合拳”
天津港保税区,法国液化空气集团天津氢能供应基地注册启动。上海临港新片区,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项目落户。江苏昆山,星巴克建起绿色环保咖啡烘焙工厂。中国欧盟商会发布的《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23》显示,95%的受访企业计划在2050年前实现在华业务去碳化,46%的企业打算在2030年前实现碳中和。今年以来,众多绿色低碳项目成为外商在华投资的新方向,折射绿色发展的强劲势头,也为我们观察中国经济打开了一扇窗。
观察今年经济发展,绿色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截至10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再创新高,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一半;1—10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33.9%和37.8%,市场占有率达到30.4%;前三季度,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同比增长41.7%……一串串鲜活数据,彰显今年以来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的积极成效,照见发展向“绿”、动能焕新的坚实步伐。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总书记指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把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前提和基础,自觉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在绿色转型中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经济绿色化程度大幅提高的过程,就会成为发展潜力和后劲持续增强的过程。
南京港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过去几年,南京港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码头油气回收装置、油气化工码头管控平台、原油自动工艺改造等项目。环保投入,不仅改善了过去油气刺鼻的环境,也带动南京港连续三年业绩提升——环保设备将污染物回收利用,大大节省了成本;依托新设备开展数字化管理,港口的装卸效率和安全生产水平都有显著提升。相关负责人感慨,环保和安全投入不是“花冤枉钱”而是“物超所值”。这也启示我们,发展要算大账、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实现绿色转型的确需要付出巨大努力,但可以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推动各方护绿、降碳、减排,离不开政策引领护航。《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发布,规范相关交易及活动;《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印发,为推动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理顺机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出炉,助力绿色低碳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今年以来,我国加快构建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财政政策不断丰富,货币工具持续完善,能源领域价格改革深化,市场交易更加活跃。继续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政策,强化财税、金融等支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suzugao.com/92820.html